文学评论与研究
-
激情与责任臧棣等编本书收有:“飞行诗篇”、“新世纪游子”、“尘世之歌”等诗歌和诗歌评论文章。
-
小说叙事研究格非著本书是关于小说叙事的研究著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小说叙事的基本理论,如小说与现实、作者与读者、结构、语言等;第二部分以卡夫卡、福楼拜、废名等人的作品为例,对小说叙事方式等做了具体的分析。作者本人擅长小说写作,对小说创作有较深的体会,书中有很多独到的感悟。本书是中文专业学生及文学爱好者了解小说叙事的绝佳读物。&nbs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朱栋霖主编;吴秀明卷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00第3卷)》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赶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00第3卷)》配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遴选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全书共四卷。选目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文体,包括各种风格流派的代表作,部分曾在当年产生重要影响或引发争议的作品,以及台港澳地区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全部选篇生动展远了20由国文学的杰出成就与绚烂风采,为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提供了一套富有新意、实用性强的作品选读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00第3卷)》适合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本,专科教学选用,也可供文学爱好者赏阅。
-
文学鉴赏与批评论刘运好著从《文学鉴赏与批评论》本身看,也有许多值得称赞的特点。首先,构思框架,具有显著的理论完整性和系统性。全书分为“本体论”、“写作论”三编,着重于审美鉴赏和批评的本体研究;分开来看,则是由理论认知,到方法运用,再到写作实践——按鉴赏与批评的全过程组织成篇。其次,全书立足宏观、驾御全局,但对一些重要的或有争议的具体问题也不含糊其辞,轻易放过,而是根据材料,进行多方的、细致的分析、比较,揭示它们之间风俗在的关系与联系,做到概念明确,界限清楚,湖流分明,纵横有序。使人读后感到内容丰富,观点明确。最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吸取古代和外国有益的鉴赏与批评的经验,丰富和发展我们当代的民族文学鉴赏批评科学,这个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没有继承革新,就没有发展创造。总之,运好君这部著作,从理论上和方法上引导我们更好地从事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审美活动,是非常可贵的。从这部著作本身看,也有许多值得称赞的特点。首先,构思框架,具有显著的理论完整性和系统性。全书分为“本体论”、“写作论”三编,着重于审美鉴赏和批评的本体研究;分开来看,则是由理论认知,到方法运用,再到写作实践——按鉴赏与批评的全过程组织成篇。其次,全书立足宏观、驾御全局,但对一些重要的或有争议的具体问题也不含糊其辞,轻易放过,而是根据材料,进行多方的、细致的分析、比较,揭示它们之间风俗在的关系与联系,做到概念明确,界限清楚,湖流分明,纵横有序。使人读后感到内容丰富,观点明确。最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吸取古代和外国有益的鉴赏与批评的经验,丰富和发展我们当代的民族文学鉴赏批评科学,这个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没有继承革新,就没有发展创造。总之,运好君这部著作,从理论上和方法上引导我们更好地从事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审美活动,是非常可贵的。
-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曹旭撰>及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包括一些民歌民谣)风格质朴,刚健清新,音韵悠扬,手法多变,历来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之一.不了解她,你就无法知道唐诗辉煌的渊源所自及其风格的继承,手法的动用,典故的背景和语源的出处.本书为"新世纪文史哲经典读本"之一,选诗约100首,注释简明扼要,评析视野开阔,广征博引,融古贯今,思维活跃,文字风趣生动,在发掘汉魏古诗乐府诗的内涵,描述其概貌,揭示其思想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诗学史上的地位诸方面,追步前贤,作了有相当文史价值的探索.
-
永远的岁月卞卡著本书收散文约80篇。其中有:深山回望;老人老路;听来的故事;贺卡上的报春花;好香的窝窝头;从心底流出情感等。
-
鲁迅的青年时代周作人著今年十月值鲁迅去世二十周年纪念,有些报刊来找到我,叫写纪念文字,我既不好推辞,也实在觉得有点为难。这个理由很是简单明了的。因为我以前所写关于鲁迅的文章,一律以报告事实为主,而这事实乃是“事物”的一类,是硬性的存在,也是有限度的。我对报刊的同志们说,请大家原谅,写不出什么文章来,因为我没有写文章的资本了。我写那些旧文章的资本都是过去的事实,而那样的资本却有一定的限量,有如钞票似的,我所有的一札有一定的数目,用掉一张便少一张,自己不可能来制造加添的。各位都谅解我的意思,但还是要叫我写,我也不好再硬辞,只得答应下来,结果便是这几篇文字。承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盛意,肯给我印成小册子,这是我所感谢的,但如上文所说,这些文章或者内容不大充实,要请读者原谅,只是空想乱说的话那我可以保证是没有的。不过话又说了回来,这比起我以前所写的或者有地方还较为得要领些,不是那么的散漫,有地方也供给了些新的事实,虽然这分量不多。《西北大学简报》上登载一篇我的女儿所写的纪念文,里边说到有些小事情,例如鲁迅不爱理发的一节,颇能补足我们的缺漏,也就抄来附在里边了。除了这些新写的文章以外,我又把旧槁三篇找了出来,作为附录,加在末尾。其中一篇是《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完了的时候,又两篇则是鲁迅刚去世后所写,也都有纪念的性质,重印出来,或者可以稍供读者的参考。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一日记于北京。
-
书房一角周作人著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这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所读的书,至少便颠出一点斤两来了。我自己很不凑巧,既无书斋,亦无客厅,平常只可在一间堆书的房子里,放了几把椅子,接见来客.有时自己觉得像是小市的旧书摊的掌柜,未免有点惶恐。本来客人不多,大抵只是极熟的几个朋友,但亦不无例外,有些熟人介绍同来的,自然不能不见。《儒林外史》里高翰林说马纯上杂览,我的杂览过于马君,不行自不待言,例如性的心理,恐怕至今还有许多正统派听了要摇头,于我却极有关系,我觉得这是一部道德的书,其力量过于多少册的性理,使我稍有觉悟,立定平常而真实的人生观。可是,偶然女客枉顾,特别是女作家,我看对她的玻璃书后中立着奥国医师鲍耶尔的著书,名曰《女人你是什么》,便也觉得有点失败了,生怕客人或者要不喜欢。这时候,我就深信或人的话不错,书房的确不该开放,虽然这里我所顾虑的是别人的不高兴,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出丑之故,因为在这一点我是向来不大介意的。我写文章,始于光绪乙巳,于今已有三十六年了。这个期间可以分做三节,其一是乙巳至民国十年顷,多翻译外同作品,其一二是民国十一年以后,写批评文章,其三是民国廿一年以后,只写随笔,或称读书录,我则云看书仍记,似更简明的当。古人云,祸从口出,我写文章向来有不利,但这第三期为尤甚,因为在这里差不多都讲自己所读的书,把书房的一角公开给人家看了。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我的理想只是那么平常而真实的人生,凡是热狂的与虚华的,无论善或是恶,皆为我所不喜欢,又凡有主张议论,假如觉得自己不想去做,或是不预备讲给自己子女听的,也决不随便写出来公之于世,那么其结果自然只能是老老实实的自白,虽然如章实斋所说,自具枷杖供状,被人看去破绽,也实在是没有法子。其实这些文章不写也可以,本来于自己大抵是无益有损的,现在却还是写下去,难道真是有瘾,像打马将似的么?这未必然,近几年来只以旧书当纸烟消遣,此外无他嗜好,随时写些小文,多少还是希望有用,去年在一篇文章的未尾曾说过,深信此种东西于学子有益,故聊复饶舌,若是为个人计,是好还是装痴聋下去,何苦费了工夫与心思来报告自己所读何书乎。我说过文学无用,盖文学是说艺术的著作,用乃是政治的宣传或道德的教训,若是我们写文章,只是以笔代舌,一篇写在纸上的寻常说话而已,不可有作用,却不可无意思,虽未必能真有好处,亦总当如是想,否则浪费纸墨何为,诚不如去及时放风筝之为愈矣。不佞读书甚杂,大抵以想知道平凡的人道为中心,这些杂览多不过是敲门之砖,但是对于各个的砖也常有些爱着,因此我所说的话就也多趋于杂,不大有文章能表出我的中心的意见。我喜欢知道动物生活,两性关系,原始文明,道德变迁这些闲事,觉得青年们如懂得些也是好事情,有点功夫便来拉扯的说一点,关于我所感觉兴趣的学问方面都稍说及,只有医学史这一项,虽然我很有偏好,英国胜家与日本富士川的书十年来总是放在座右,却不曾有机会让我作一两回文抄公,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十分可惜。近来三四年久不买外国书了,一天十小时闲卧看书,都是木板线装本,纸墨敝恶,内容亦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偶然写篇文章,自然也只是关于这种旧书的了。这是书房的另一角,恐怕比从前要显得更寒伧了罢。这当然是的,却是未必全是。以前所写较长一点,内容乃是点滴零碎的,现在文章更琐屑了,往往写不到五六百字,但我想或者有时说的更简要亦未可知,因为这里所说都是中国事情,自己觉得别无所知,对于本国的思想与文章总想知道,或者也还能知道少许,假如这少许又能多少借了杂览之力,有点他自己的根本,那么这就是最大的幸运了。书房本来没有几个角落,逐渐拿来披露,除了医学史部分外,似乎也太缺远虑,不过我想这样的暴露还是心口如一,比起前代老儒在《四书章句》底下放着一册《金瓶梅》,给学徒看破,总要好一点,盖《金瓶梅》与《四书章句》一样的都看过,但不曾把谁隐藏在谁的底下也。廿九年二月廿六日。
-
艺术与生活周作人著本书内容包括: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新文学的要求、儿童的文学、圣书与中国文学、中国戏剧的三条路、国语改造的意见等。这一本书是我近十年来的论文集,自一九一七至一九二六年间所作,共二十篇,文章比较地长,态度也比较地正经,我对于文艺与人生的意见大抵在这里边了,所以就题名曰《艺术与生活》。这里边的文章与思想都是没有成熟的,似乎没有重印出来给人家看的价值,但是我看这也不妨。因为我们印书的目的并不在宣传,去教训说服人,只是想把自己的意思说给人听,无论偏激也好浅薄也好,人家看了知道这大略是怎么一个人,那就够了。至于成熟那自然是好事,不过不可强求,也似乎不是很可羡慕的东西,——成熟就是止境,至少也离止境不远。我如有一点对于人生之爱好,那即是她的永远的流转;到得一个人官能迟钝,希望“打住”的时候,大悲的“死”就来救他脱离此苦,这又是我所有对于死的一点好感。这集里所表示的,可以说是我今日之前的对于艺术与生活的意见之一部分,至于后来怎样,我可不能知道。但是,总该有点不同罢。其实这在过去也已经可以看出一点来了,如集中一九二四年以后所写的三篇,与以前的论文便略有不同,照我自己想起来,即梦想家与传道者的气味渐渐地有点淡薄下去了。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大抵要成为理想派,对于文艺与人生抱着一种什么主义。我以前是梦想过乌托邦的,对于新村有极大的憧憬,在文学上也就有些相当的主张。我至今还是尊敬日本新村的朋友,但觉得这种生活在满足自己的趣味之外恐怕没有多大的觉世的效力,人道主义的文学也正是如此,虽然满足自己的趣味,这便已尽有意思,足为经营这些生活或艺术的理由。以前我所爱好的艺术与生活之某种相,现在我大抵仍是爱好,不过目的稍有转移,以前我似乎多喜欢那边所隐现的立义,现在所爱的乃是在那艺术与生活自身罢了。此外我也还写些小文章,内容也多是关系这些事情的,只是都是小篇,可以算是别一部类,——在现今这种心情之下。长篇大约是不想写了,所以说这本书是我唯一的长篇的论文集亦未始不可。我以后想只作随笔了。集中有三篇是翻译,但我相信翻译是半创作,也能表示译者的个性,因为真的翻译之制作动机应当完全由于译者与作者之共鸣,所以我就把译文也收入集中,不别列为附录了。一九二六年八月十日,于北京城西北隅,听着城外的炮声记。
-
诗经研究丛刊中国诗经学会编本书是由中国诗经学会所编的诗经研究丛刊的第二辑。书中分成学术论坛、专题笔谈、评论、学术札记等栏目,收录了大量的关于诗经研究的论文。本书内容丰富,栏目新颖,所收论文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可供研究参考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