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鲁迅高旭东著在中国文化的天空中,鲁迅不是一只让人高兴快乐的喜鹊,而是一只全身充满“毒气”与“鬼气”的夜游恶鸟,是一只鸱枭,一只猫头鹰。他的使命,就是揭露出中国文化的大缺陷,暴露内心的大黑暗,如果他和他的同胞不能从这种大缺陷与大黑暗中得救,就会在大缺陷与大黑暗中沉沦。与尼采一样,鲁迅的书是写给强者看的,不敢正视惨厉的真实的人,就只有在这种大缺陷与大黑暗面前落荒而逃。
-
跟徐志摩去流浪谢金玄文/摄影伦敦是随性嘻闹的,是五光十色的,是历史堆叠的,但也笼罩化不开的文艺气息……。你想知道:徐志摩所知道的康桥是什么样子吗?莎士比亚在哪里邂逅他的茱丽叶呢?欧兰朵真是伍尔芙的影子情人?秘密花园里究竟藏了什么秘密?长不大的小熊维尼和罗宾到哪去了?听着柳林风声的动物们冬眠去了吗?作者走访了十三位英国伟大文人(包括四位儿童文学作家)的故居,及其经典著作的真实场景;并附景点之交通、开放时间、门票等详细资讯,同时穿插写意式的水彩地图。人间四月天时,请安排一趟文学之旅,去发现伦敦最初的温柔。
-
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高惠群等译列夫·托尔斯泰于1877年写成的七十余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对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官场、军界、城市、乡村的现实状况作了详略精当的形象描绘。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
鲁迅画传王锡荣编和许多鲁迅研究者一样,我也早有一个写鲁迅传记的宏愿。然而想不到在鲁迅研究领域磨蹭了四分之一世纪后,才开始写鲁迅传,而且更没想到它竟然是一本连环画的传记。我这么说,并不是表示我对连环画的轻视,而是说,我对连环画的陌生。我说的陌生,倒又不是说我不看连环画:谁小时候不是连环画迷?:而是说对这一门写作艺术的陌生。因此,在写作中就发生了很多为难之处:一是情节性的把握。鲁迅生平中有很多极富情节性的经历,但若要展开,篇幅不允许。而若不展开,又显得枯燥乏味。为了表现鲁迅一生的主要事件,勾勒其主要轮廓,有时不得不牺牲情节,这是很遗憾的:二是有些内容并不适于用连环画表现。用一般写传记的方法表现,到连环画上就难免缺乏可看性;而若迁就连环画表现方法,则内容上就难免捉襟见肘。真是“看人挑担不吃力”。鲁迅的生平,倒是耳熟能详的,然而真的写起来,却觉得颇费斟酌。要把那些内容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手法表现出来,殊非易事。幸亏有罗希贤先生的精彩画笔,倒免除了我的许多尴尬,掩盖了不少我的笨拙。其实,在我看来,鲁迅的一生,用这样篇幅的连环画,委实是难以表现的。他的宏富,也许并非不可缕述,就像罗曼·罗兰写巴尔扎克传记那样,用精炼的文字,极省俭地勾勒一个灵魂的发展史,那当然可以省去人们很多费神阅读的时间。然而一则我没有那样的笔力,二则那样的作品是否适合用于连环画,又是一个问题了。鲁迅说过:“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对于伟大的鲁迅,我老实地说,我是缺乏表现力的。固然我们不必把鲁迅看作神,但我觉得,无论我们怎样自负,在鲁迅面前还是多想想如何谨防浅薄为好。至于说,何以见得呢?:那只要认真读几本鲁迅的书,就会知道了。如果读者通过读了《鲁迅画传(1-4)》而有兴趣去读鲁迅的原著,那将是我最大的满足。
-
回到你自己王乾坤著每一个活生生和人身上都同时具有各种现实身份(宾我)与原我。正因为有限的人总有一种无限圆满的精神趋向,当下的我才感到不满足、烦恼与无聊。只有原我才能告诉我怎样才是作为自己活着,怎样才能活得和诗意。因而回到自己不是达到某种高尚的目标,而是在宾我与原我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以己为中枢”,“自己裁判”,“回到”是一个不断敞开着的过程,原我就在这过程之中。
-
鲁迅杂文鲁迅著;裘沙,王伟君图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5年间所作杂文31篇及题记和后记各1篇。《华盖集》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就毫无忌惮加以批评……”《华盖集》语言凝炼精悍,勾画典型形象,讽刺深刻而精辟。附裘沙和王伟君插图。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
苦难的历程(苏)阿·托尔斯泰著;朱雯译《苦难的历程》是苏联作家阿历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一八八三——一九四五)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这个三部曲,阿·托尔斯泰前后写了二十年。第一部《两姊妹》开始于一九一九年七月,那时候他侨居在巴黎。第二部《一九一八年》开始于一九二七年。第三部《阴暗的早晨》完成于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正是法西斯德国侵袭苏联的那一天。在这个三部曲一起付印之前,作者又把前两部作了仔细的修改。整个三部曲是描写苏联人民的一部英雄史诗,它不仅广泛地描绘了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的俄罗斯生活,为那一阶段的伟大历史事件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而且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受考验、取得伟大胜利的史实,特别是俄罗斯知识分子受到革命锻炼、与人民相结合、逐渐领悟社会主义伟大真理所经历的迂回曲折的过程。一九四三年,阿·托尔斯泰曾把这部史诗的写作经过告诉读者:“《苦难的历程》就是作者的良心所经受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丧和振奋的历程,是对于整整一个巨大时代的感受。这个时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才告结束。”因此,这个三部曲的主题,作者在“自传”中明确地指出,是“回家,到祖国之路”。<
-
周作人的是非功过舒芜著《周作人的是非功过》是舒芜先生研究周作人的成果汇编,书中对周作人的思想变迁、文学成就、与鲁迅的关系等方面作了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评介,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七篇,论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化史、新文学史和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是非功过;下编四篇,论鲁迅、周作人兄弟关系的发展变化,:这中间也有周作人的是非功过问题。本书首先对他一生的是非功过作了一个概观,然后分别研究了他的文化心态,他的自我论和宽容论,他的妇女论,他的文艺思想,他的散文艺术,他和鲁迅的兄弟关系。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专门论及。如周作人和外国文学,他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鉴赏和评论,外国文学对他的文艺思想、文艺写作的影响。再如周作人的儿童论和儿童文学论,他的文艺思想中的个性论、表现论,他和鲁迅失和决裂的经过实况等等,本书都未详加论述,还有待作者及学界同仁进一步研究。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最受争议的文化大师。本书文笔优美,文字洗练,阅读本书可以帮助你对周作人及其时代有一个更加真实和客观的了解。
-
读书札记一集陈寅恪著;陈美延编本书是陈寅恪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收入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其中诗书札记(史记、汉书、唐律疏义、唐人小说、敦煌零拾、高僧等……之部)、书信集、讲义及新稿均为新辑面世。一千九百四十二年春,匆匆又让此收一过,凡两阅月而毕。时在夏患、疾病、穷困之中,其无所心得自不俟言,但亦幸其尚能勉强让一过也。本书集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书札记三集和讲义及杂稿于一体,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收入了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其中寒柳堂集、金明馆义稿初编、金明馆义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七种,八十年代曾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以上海古籍版为底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二书原据三联书店1957年版重印),内容基本不变。惟寒柳堂集增补了"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补)"一文。诗集(原名陈寅恪诗集)和读书札记一集(原名陈寅恪读书札记)八九十年代分别由情华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均有增补。书信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四种均为新辑。
-
两个高贵的亲戚(英国)莎士比亚等著、孙法理译《两个高贵的亲戚》是莎士比亚在其剧作生涯的最生阶段,为提携年轻剧作家约翰·弗莱彻而和他合作写成的,最近几年,莎学界才将它收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集中内并恢复上演,现在我们加以注释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次有机会读到这部戏的原著,可以期许会受到欢迎,这是一部关于骑士制度的戏,取材于G乔叟的著名叙事诗《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骑士的故事》。本书叙述了两位高贵的骑士,为争夺一位美貌女郎而进行决斗,各受到不同的神的呵护,结局却出人预料,这部传奇剧歌颂了无私的、奉献式的爱,批判了征服式、索取式的爱,主题思想是积极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