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历史的进程已行将走到二十世纪的尽头,返身回顾本世纪上半叶的红学研究,由于有了半个世纪时间的间隔,这段距离足以使人变得比较从容、比较超脱,少了几分当事者的局促和偏狭,多了几分後来人的客观和包容。这是我们发愿汇编这样一部大型资料书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由於长期的积累,搜索和汇集了这一时期发表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上的红学论评约有五百馀篇。这项收集和整理工作最早应上溯至二十多年前,即七十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套《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其第三辑即相当于本书所涵盖的时段,只是由於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仅精选了三十三篇,而绝大部分摄制的胶卷沉睡於档案库中。至九十年代初,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在《红楼梦大辞典》完稿後曾有编辑《红楼梦汇要》(包括史汇、文汇、论汇)的设想,因人力物力不逮而搁置,其中“论汇”曾局部启动,到全国各大图书馆查阅、复印了数百篇资料,但一置多年亦未能利用。鉴於上述的渊源,我们感到将这一批资料加以汇集、整理、编辑、出版已不能再延宕了,否则,资料的流失和湮灭势所不免,而要重新再把散见于几十上百种报刊中的长文短论报头刊尾一一查找收集起来,其工作量和难度,将远远超过往昔。因此,为了使这项旷日持久的工作结出一个果实,更为了省却广大《红楼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检阅之劳和搜求之苦,我们编就这部《红楼梦稀见资料汇要》面世,相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代红学虽则远不如当代之“显”,但同样为人们关注和爱重。当时的人们对《红楼梦》的观感和见解自有其独特之处,作为一段历史是不可复现不能代替的;因而,不仅治红学学术史者应当了解,即便是普通的读者和研究者,也可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
解读家巴金著;黎荔解读从历史上看,凡是停滞或倒退的时期,都不重视或反对审美教育,欧洲中世纪和我国“四人帮”统治的十年,就是突出的例子。与此相反,一切进步的或思想解放的时代,无不大声疾呼地提倡审美教育,欧洲的启蒙运动,我国的“五四”运动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都是著名的例子。在中华民族迎接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普及并加强审美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外名著解读丛书”就是一部向年轻一代普及审美教育的好的素材。本丛书不是名著缩写,不是通常的导读、点评,更不仅仅是名著名篇赏析……解读体是本丛书首创的体例,它将西方国家讲授文学课“名著导读”的成功模式和国内中学语言教学新体系中的“五大阅读法”科学地结合,取长补短,登高望远,使广大青少年爱读名著,读懂名著,终身受益于名著。本丛书文学简明生动,解析深入浅出,充分顾及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
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寇淑慧编本目录著录二十世纪中国大陆境内和香港地区正式出版及发表的有关《诗经》研究之专著和论文,依据文献所涉及的内容性质分类编辑,同类文献分列单行本和论文,其下各自以刊行时间先后为序排列
-
茅盾茅盾著;韦韬选编父亲主要是小说家,同时,还是文学评论家,翻译家,编辑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父亲的一生,一直高举着与文艺界种种浊流和颓风战斗的火炬,现在他已无法再握笔战斗了,但我们相信后来人一定会继续高举起这把火炬。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沈从文小说沈从文著;林乐齐选编沈从文从事文学活动起始,就把自己作为整个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一名小卒,“主要任务是作‘尖兵’,为大队伍打前站,在作品中作记录突破试探,因之永远从‘习题’出发,进行写作。失败了就换个方法再来,作对了也决不停顿在已有小小成就上”。他的早期作品,自由地借用各种文学程式,不受任何一种既定形式的束缚,既善于摹仿郁达夫、周作人的某些笔法,又能跳出任何一种文学程式,听从心灵的召唤,摸索着自己的文学之路。三十年代中、后期,沈从文迎来了他创作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刻,除了玉润珠圆的代表作《边城》外,还发表了一批光彩夺目的短篇小说,对生命进行多方艺术描绘,以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审美理想。乡土题材在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中占了主要地位,经受了北平、上海这两个色彩迥异的大都市的难耐生活后,他的创作开始有意识地描写乡村和都市生活的差别,用乡村生活的平静优美,反衬都市生活的烦嚣、丑恶,用乡下人的勇敢、诚实,映照城里“上等人”的怯懦、虚伪。首先进入沈从文乡土描绘领域的,是湘西的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渔》、《龙朱》、《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一系列作品,描绘了一片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世界。他从湘西那些浓厚的原始民俗民风里,找到了一条“心与心沟通”,“人与美与爱的接触的路”,希望通过瑰丽的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让那些男女主人公身上弥漫的原始生命力,让那些热情、勇敢、诚实的高贵品质,来抗拒现代都市人性的堕落。这是作者头脑中建构的“另一时代”,既是一种虚幻的梦想,也是一种真诚的期待。沈从文小说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描绘社会人生苦难,展示湘西健全的生命形态的小说。这些作品展开了一幅幅生气流溢的湘西生活画面,在这里,秀丽的山水与惊人的贫困相伴,勇敢纯朴的民性与野蛮愚昧并存,歌与哭,善与恶,美与丑相缠难分。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沈从文经由这一题材的开掘,为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从未有人描绘过的、多彩多姿的湘西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并把现代抒情小说创作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
谈艺录钱钟书 著《谈艺录》是杰出的古典诗话作品,也是钱锺书除了《管锥编》以外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主要对中国近体诗进行广泛批评。钱锺书既继承了传统诗话的长处,同时又广泛汲取欧美文艺思想,行文优美,引文繁富,多所创见,其中类似“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打通精神;“唐诗以丰情神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学术观点,都在学术界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渊博和睿智。书中关于江西诗派和元好问的关系、阮大铖的评价、钱谦益的作伪及王渔洋的浅陋疏忽等考证都深见作者考据功力。其旁征博引,对典籍之深得精髓,信手拈来,更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学养。 《谈艺录》是开掘不尽的宝藏,但它属于阳春白雪之作,曲高和寡,对读者和研究者文学功底和思维能力都要求极高。
-
爱是圆的陈祖芬著她说,爱是圆的。真正的爱情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她说,美是最好的笑容。面具的后面是一堵墙;她说,原谅自己的弱点,只能使自己更缺乏本来就缺乏的素质……她还说了什么?她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深刻体验的智者吗?
-
学生阅读经典闻一多著;萧关鸿主编;曾沛然选编闻一多,同画家而诗人,由学者而斗士,他义无反顾,献身真理,汇通中西,融合古今,独立思考,开拓创新。从追求真美起步,到为美理想献身,他在风霜刀剑中身体力行,刀犁笔耕,终塑造了独立不阿、刚毅纯真的人格塑造 了一个大写的人的真实形像,实现了对美的的追求与创造,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悲怆壮美、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诗。 闻一多生于世纪之交,滋养于中华古楚大地,沐浴于欧风美雨之中,正处在中西文化古今传统猛烈碰撞之时,他站在时代 的前沿,怀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集多种品格、多种才华于一身、思考,探索,追求,创造,为他心爱的祖国和人民留下了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闻一多,学者型的艺术家、诗人, 诗人、艺术家型的学者, 诗人、艺术家和学者型的斗士。 他是一位普通平凡的公民,却也是一位名辽可以列人现代中国文化巨人序列的大写的人。
-
学生阅读经典曹禺著;居安选编曹禺先生已经走了五年了,时时刻刻我都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一位相濡以沫的老伴。然而,曹禺的戏经常上演,他的剧本也不断地出版,这,又使我觉得他没有走,他写的戏剧在延续着他的生命。 曹禺先生写戏真是严格极了,一个细节,一句台词,甚至一个字,也要反反复复仔细推敲,真可谓呕心沥血。他的《雷雨》构思了五年才落笔。因此,他的戏,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重庆,他的《蜕变》上演了,国民党横加干涉,并打出蒋介石的牌子要他修改,曹禺就是不改,并对来人说:搞军事,委员长是专家。要听他的;搞戏,我是专家,要听我的。把来人顶了回去。曹禺先生觉得,创作是一个作家反映现实的神圣职责,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有人批评曹禺写的戏太少,他也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剧本通苦不堪。尤其在晚提,他总痛悔自己不够勤奋,浪费了大好的岁月。而其实他这一辈子从没有停止过创作。即使生病住院,仍不停地构思,不停地撰写,又不停地撕掉,他对自己十分苛求。永远不能对自己满意,总为自己没能多留下一些作品给他的读者与观众而遗憾。
-
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张海沙著本书以史为经,以实证的方法探讨了从初唐王绩、王梵志至盛唐、寒山子等诗人僧人及其作品,揭示上述影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