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百年激流巴金著编辑推荐:本书是巴金的回忆录,本书从童年·少年、去国、“一·二八”和南国梦、身经百炸、激流永远奔腾、走进新中国、十年一梦、风雨故人情、从心所欲和愿化泥土十个方面介绍了巴金在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成长过程,少年时受五四运动影响,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并与当地进步青年结社办刊。1923年走出家庭,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参加社会活动。1927年赴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等多方面。
-
冰心散文全编冰心著;傅光明,许正林编本书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故事、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破坏与建设时代”的女学生、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晨报……学生……劳动者、一只小鸟、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线、画——诗、圈儿、我、除夕的梦、笑、石像、法律以外的自由、五月一日、我+基督=?、宇宙的爱、山中杂感、图画、回忆、问答词、非完全测宁无(一)、非完全测宁无(二)、非完全测宁无(三)、梦、“除夕”、十字架的园里、闲情、往事(一)、到青龙桥去、好梦、往事(二)、南归、新年试笔;寄小读者、寄小读者四版自序、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
-
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美)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著;吴琼译<br>本书是美国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特意为中国读者选编的文集。布鲁姆是耶鲁大学著名教授,专攻英语文学,且对弗洛伊德的研究十分有影响。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在中国曾产生过极大影响。本书汇集了作者近来的新作,对浪漫派、莎士比亚、弗洛伊德等经典作家进行了独到的论述。布鲁姆因为反对时下流行的诸种理论在美国学院中显得独具一格。<br>
-
家之脉陈忠实著编辑推荐:本书是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集,由一瞬一幕、一得一鸣、一瞥一抒三部分组成,分别收录《追寻貂蝉》、《喝茶记事》、《陶冶与锻铸》、《自题旧照》、《旦旦记趣》、《俏了西安》、《人生九问》、《自题照片》、《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句子》、《你写的书,让我不敢轻率翻揭》、《致冷梦的一封信》等多篇散文作品。本书是作者近几年在茅盾文学奖上的散文作品精选,反映了作者近几年来创作的成就和风貌。
-
车王府曲本研究刘烈茂,郭精锐等著本书是海内外第一本关于车王府曲本的研究论著。车王府曲本中的戏曲抄本约九百多种,主要是早期民间地方戏,包括高腔、弋阳腔、秦腔、吹腔等乱弹与昆腔,以及早期京剧、木偶戏、皮影戏的本子;曲艺部分主要是子弟书、鼓词与杂曲三类,包括子弟书300篇、鼓词38部、杂曲如快书、牌子曲、岔曲、莲花落、时调小曲等难擢其数。全书由文化价值篇和抄藏版本篇、戏目漫评谈、词语特色篇、作者考证篇五部分组成。
-
走进荒凉宋家宏著逃离父亲,又走不进母亲的家,张爱玲没有过真正的家,孤独和寂寞才是她的家。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却留下了永不寂寞的文学精品。文学创作成为她终生的精神家园,是她赖以生存的惟一方式,是她安放灵魂的惟一所在。张爱玲以奇特经历为背景成为作家,走进她的作品也就走进了她的家。只有详解她的作品才能理解这位旷世才女的内心世界。只有详解她的作品才能理解她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才能解开张爱玲之谜!
-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夏忠宪著本书为我国第一本系统地论述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语言哲学家、历史文化学家,同时也是最富创意的大思想家巴赫金关于狂欢化诗学理论的专著。巴赫金被世人誉为文学批评的奇才,他的复调理论、对话理论、时空体理论等等构成了巴赫金整个文学批评活动的重要内容担?魑(。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外文资料,翔实而准确地论述了狂欢化诗学理论的产生及在拉伯雷小说创作中的体现,进而推及到所有小说创作中。狂欢化诗学为我们新时期的文学批评注入了鲜活气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因而它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世纪良知李存光编选本书将所选的七十余篇文章分为五辑排列。前三辑分别展现巴金先生不同时期生活经历和品格情操的各个侧面。第四辑专谈《随想录》,第五辑侧重记叙巴金先生思想、人格、作品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前三辑有的文章在内容上互有交叉,后两辑的内容在前三辑的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涉及。因此,各辑只是文章的大致归类,而不是严格的分野。
-
《红楼梦》导读吴新雷,丁波著本书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红楼梦》过程,以及有关《红楼梦》主题思想的不同见解,并指出了《红楼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
反抗绝望汪晖著作者的话:我对这些问题的最初思考可以追溯到1983年完成的硕士论文。在那篇论文中,我侧重探讨了鲁迅的思想、文学与施蒂纳、尼采、阿尔志跋绥夫的关系,分析他为什么在寻求变革、倡导科学、主张人道主义、支持共和革命和民族主义的同时,却对法国大革命及其自由平等原则深表怀疑,对工业革命的后果进行严厉的批判,对集体性持否定态度,对国家、社会、普遍主义伦理和利他主义原则给予坚决否定,为什么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人物却热衷于尼采式的超人、拜伦式的英雄、施蒂纳式的唯一者,为什么这个进化论者却认为历史不过是偏至或轮回的过程,为什么他的以“为人生”和“改造国民性”为宗旨的文学创作,却充满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对于现实世界的决绝,为什么这位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却写出了《野草》这样的近于存在主义的作品?......1983年,我还太年轻,知识积累和个人经验都不足以对这些问题作出清晰的回答,而我的周围似乎也没有能够帮助我回答这些问题的人。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一个为现代化的激情所鼓荡的时代,奋迅的这些思想是难以让人理解的。但它们一直在困扰着我,以至在我跟随唐弢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又一次回到这些问题上来。有一次,唐先生认真地问我说,你是文学系的研究生,可你的论文倒像是哲学系和历史系的学生写的。我这才在论文的后半部分转向文学问题。重写鲁迅的愿望从未消失,但似乎一时还没有可能。借着重版此书的机会,我重新通读了全书,但却没有时间做更多的增订,也不能对书中许多粗疏之处加以修改。除了个别的字句的改动之外,我删去了原书的第四章,仅将其中一节编入第三章,因为有关文学部分的分析原先就有些不够精练。此外,我把1996年发表于《天涯》杂志的文章《“死火”重温》作为本书的导论,因为这篇文章简要地概述了我对鲁迅的理解,其中有些内容是这本书中没有的。我还把发表于《文学评论》1988年第6期的文章《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作为附录放在书后,以供读者参考。在我写完这本书之后,这是我仅有的两篇谈论鲁迅和鲁迅研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