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赵成根著本书是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丛书中的一册。全书共分六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对民主与公共决策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该书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借鉴性,不仅可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亦可供各事业单位的领导在体制改革中参考使用。
-
熟练地活着王丛文著曾经有过心境很乱的时候。高中时,应该说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自知有那么多更好成绩的学生在,因而就对自已在本地方“虚假”的第一名感到心虚。忽有一日,见到前边一排座位上一位女同学写了句“精疲力尽而又低能无用”,乃大为惊骇,面红耳赤,以为是在讥讽自已。过了好多年想一想,根本没有这种可能。看来真是功课太多,学习压力太大,竟把自已的情绪逼成这样。
-
张爱玲冯祖贻著丰润张氏算得上百年来有影响的家族,这个家族祖孙两代出现了像张佩纶、张爱玲这样的著名人物。张佩纶是清朝名臣,光绪年间“四谏”之一。中法战争马江之役打了败仗,充军察哈尔,获释后当了相府贵婿。张佩纶与李鸿章爱女李菊耦的婚姻一时被传为佳话,《孽海花》生动地记述了这件事。张爱玲是张佩纶、李菊耦的孙女,她出生时已进入民国,前辈的光环早已褪色。她从小便显露过人才华,又早早逃出家门,年仅二十多岁便以一系列传奇故事震动文坛,是40年代上海最红的女作家,后一度沉寂。60年代至今,在一浪一浪的张爱玲热中,她赢得了比李鸿章、张佩纶更高的声誉。张爱玲是张氏家族中最后的贵族。有人说,“就是最豪华的人,在张爱玲面前也会感到威胁,看到自己的寒伧。”又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和极度的孤寂”。张爱玲一生留下了许多谜,为破释这些谜,无数“张迷”们千方百计走近张爱玲。本书就是从她豪华家族对她影响的分析中,打开一条能读懂张爱玲的新路。因此本书既是丰润张氏的百年家族史,也是从别一角度写的张爱玲传。林言椒先生首倡《百年家族》系列是一套很有意义的丛书。目前前于张爱玲的书出了不少,本书关于张爱玲部份,曾参考了现在成果,有的夹注在或在附录的参考书目中加以说明。不过将张爱玲与她的家族联系起来的研究,尚少见到,本书权当拾遗补阙。《百年家族》丛书从近现代各界名人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家族三十个,每个家族一册。希望将每本书写成以人物为载体,以家族为场景,给读者以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著作。通过家族三代主要成员的人生道路,包括理想抱负、求学问道、学术思想、艺术成就、政绩战功、子弟教育、境遇命运、悲欢离合、性格组合、喜怒哀乐、婚姻家庭等方面,全方位反映家族的兴盛衰落;通过一个家族透视近百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二风俗的发展和变化。在写作手法上尽量避免按时间顺序或人物传承做平铺直叙,要求打破时空隔阂,每本书似一部跳动的电视剧,有情节、有画面、有激情,从更高、更宏观、大历史、大文化的角度去把握家族发展的脉络及人物命运的变迁。家族的兴旺发达,既靠天时、地利,更需人和。社会的大环境,一定的家庭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优秀的人才是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处于同时代的家庭,其结果则差别甚大的原因。所以,研究近百年家族的三代更替,人是中心。一般来讲,这里的每本书,都以一位名人为中轴,上下扩充三代人,也有的延续四代人,左右旁及关系密切的数十人,以家写人,以家透视社会,人是时代的人和家族的人,对人的行为和家族的走向都有哲理的解析。从这个角度讲,希望每本书都写出了做人的道理、治家的秘诀,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可以鉴往知来、开拓视野、启迪心智。编者的这种苦心设计是否变成了现实,还是请读者认真阅读这套书后去评判吧!作者简介:冯祖贻,一九四二年生,江苏江阴县人。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入该系研究所,师从何兹全教授,攻读魏晋南北朝史。后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主编《清末社会思潮》、《中国近代社会思潮》、著述有《邹容陈天华评传》、《章太炎诗文选译》等,并发表过学术论文百余篇。现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目录:—从张爱玲热谈起发现了张爱玲夏氏昆仲的发现;对张爱玲的评价超过鲁迅;开启了发掘张爱玲的工作台湾、香港的张爱玲热《现代文学》的青年们;惟一的台湾之行;“张迷”时代;白先勇的《台北人》、施叔青的香港故事及后续者;被拒门外的尴尬;张爱玲的垃圾大陆的张爱玲热一块空白与被冷落的原因;重新评价;作家们如是说;“不能失去张爱玲”二绝代豪华祖母是李鸿章的爱女相府千金;选婿佳话;“宰相合肥天下瘦”——李菊耦的嫁奁;相府门风祖父是清代名臣少年进士;清流健将;马江之败;从罪臣到娇客;退居南京三旧家庭·新女性遗老与遗少——张爱玲的父辈特殊时代的产儿;洋房、汽车、姨太太和鸦片烟;“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永远在“沉下去”新派的母亲和姑母军门小姐;姑嫂出洋;离婚与定居国外;姑姑的家压垮了的一代——弟弟漂亮的弟弟;一切都无所谓;走向社会底层四两种不同的教育和生活旧式家塾与旧学根底家塾——中国土大夫成长的摇篮;中国文化的浸淫;一丝儿缝隙新式学堂和新文学尝试从黄氏小学到圣玛利亚女中;习作;最恨与(天才梦》摆脱牢笼后母;留学风波;“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冲击与浪花中学与西学;闺秀与淑女;战乱与和平五乱世文章“出名要趁早”出名趁早的传统;成名的机遇;一夜之间红遍上海滩旧式家庭的情与欲《金锁记》的素材;七巧这个人;《传奇》中的主人公们无望的前景“一代坏似一代”;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众生相;没落家族的浮世绘时代、家世、经历造就的一代才女“惘惘的威胁”;破坏佳话种种;经历的变异六婚姻、服饰、爱好与家族影响为什么总选择大龄男子一段乱世情;“欲仙欲死”;“接脚婿”赖雅;女性观与婚姻观——选择大龄男子的心理与家庭背景惊世骇俗的服装照片上的张氏家族与张爱玲;对服装的喜爱;张爱玲的特殊看法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西式享受进入贵族家庭最爱吃的合肥菜及其他;零食与西餐、西点家族背景与写作背景充满幻想的地方——南京;“到底是上海人”;华洋荟萃——香港一瞥一身傲骨家族传统:独标孤高;极强的自尊心;“我是个自私的人”七故事没有完适应的困难与出走适应之一:走向电影;适应之二:《十八春》与《小艾》;家族的逃避与个人的逃避急管哀弦反共小说之谜㈠日瓶新酒;考据与翻译;最后岁月故事没有完两代人的丰硕遗产;还应思考的问题;“我爱他们”——最后的家族情结附录一张爱玲家族世系简表附录二张爱玲年表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
十年携手共艰危许广平著这套丛书汇集了国内外有关鲁迅的回忆录和研究文字,是迄今为止关于鲁迅研究的一次较为全面和规模较大的文献汇编。本书作者是鲁迅先生夫人许广平,她曾经出版过《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等专着或文集,本书从中选出若干篇编辑而成。本书特点是偏重讲述鲁迅的日常生活,而尽量少选她对鲁迅的作品和思想进行评价的文章。<
-
徐志摩散文徐志摩著;来凤仪选编“伟大的灵魂们是永远孤单的”。不是他们甘愿孤单,他们是不能不孤单。他们的需求与需要不是寻常人的要求与需要;他们评价的标准也不是寻党的标准。他们到人间来一样的有爱、要安慰,要认识、要了解。但不幸他们的组织有时是太复杂太深奥太曲折了,这浅薄的人生不能担保他们的满足。本书内容包括印度洋上的秋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泰山日出;山中来函;翡冷翠山居闲话;意大利的天时小引;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泰山日出;山中来函;丑西湖;天目山是笔记;浓得化不开(星加坡);浓得化不开之二(香港);死城(北京的一晚);曼殊斐儿;泰戈尔;济慈的夜莺歌;拜伦;丹农雪乌;罗曼罗兰;汤麦士哈代;谒见哈代的一人下午;白郎宁夫人的情诗;一个行乞的诗人;波特莱的散文诗。
-
漫说红楼张庆善,刘永良著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除了唐诗、宋词中一些广为流传的篇章外,在当代读者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还得数小说。小说中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品牌外,读者群较大的还有“二言三拍”、《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与小说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相反,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则有一种向繁琐化考证和形而上的理论方向发展的倾向。如何在学者的案头研究与普通读者的大众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陈厚诚,王宁主编本书的宗旨是研究西文当代批评“在中国”的生存状态,即考察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引进的历史背景,其在中国语境中得以译介、传播、认同、选择、改造、重构以及运用于批评实践的情况,并分析其在我国新时期文学批评中的地位作用,以期对这种引进做出正确的评价,并解决好如何正确对待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文论乃至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可以说,对于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本书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整理和总结。
-
哈姆莱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莎士比亚(W.Shadespeare)著;朱生豪译《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首,它写于1601年。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部复仇的悲剧: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叔父克劳狄斯害死,叔父不但篡夺了王位,还娶王后为妻,哈姆莱特见到了父王鬼魂,得知事实真相,他立誓复仇,最后同敌手同归于尽。复仇悲剧在罗马时代就很盛行,莎士比亚则对这一题材进行了人文主义的改造,在他的笔下,哈姆莱特具有了人文主义的精神,他从个人的不幸,联想到整个社会,他发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决定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超越了狭隘的家族复仇,具有了变革社会的使命意识,这是人文主义者最可宝贵的品质。哈姆莱特复仇的结果是与敌手同归于尽,在最后一场,景象是何等的惨烈: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后以及雷欧提斯一个个都倒下了,陈尸满地,加上被哈姆莱特误杀的大臣波洛涅斯、波洛涅斯落水而死的女儿奥菲利娅、被哈姆莱特借英王之手所杀的廷臣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剧情中有8人死亡,如果再加上剧情开始前死去的老哈姆莱特,就是9人死于非命。其中5人死于毒药(毒剑和毒酒)。“毒药”是贯穿全剧的中心意象,毒药在毁灭着一切,它不但杀死了受害者,也杀死了阴谋家,还祸及无辜者。毒药是邪恶的象征。面对着充满罪恶的丹麦宫廷,孤立无援的哈姆莱特有过犹豫和动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清那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但他终于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对邪恶勇敢地发出了最后的一击,他最后被恶毁灭了,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昭告了世人,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想散发出灿烂的光辉,也使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批判意义。《哈姆莱特》以复仇为主要线索,情节丰富、紧张、曲折,矛盾的双方经过几个回合的交锋,相互试探,各有进退,到最后又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拼死一搏,令人惊心动魄。剧中穿插着哈姆莱特的6段独白,这时的哈姆莱特在沉思关于人生的种种问题,充满哲理,剧情的发展出现舒缓的间隙,使读者或观众得到喘息和思考的时机。本剧一开始,夜幕中鬼魂出现,制造了一种阴暗、沉重的悲剧气氛,这种气氛笼罩着全剧;不过剧中也出现了一些喜剧性的场面和喜剧性的人物,比如二幕一场中波洛涅斯训子,五幕一场中两个小丑的插科打诨,这些场面和人物调节了气氛,也把全剧的悲剧色彩反衬得更加浓烈。《哈姆莱特》不但具有深刻的历史内容,也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四百年来始终吸引着众多的观众。《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于1595年,早于《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分属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一见钟情,但由于家族间的仇恨,他们只能秘密结婚,由于偶然犯下的错误,他们错过私奔的良机,先后殉情自杀。这是一部爱情悲剧,不过它完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对人生还满怀希望,他主要写作浪漫喜剧,描画出一幅幅快乐的人生图景。《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带上了浪漫精神,它不像《哈姆莱特》那样悲愤沉郁。剧中一对青年恋人的死亡给了两个家族血的教训,他们幡然悔悟,消弭宿怨,言归于好。爱情的力量终究战胜了封建的偏见,这同莎士比亚“爱战胜一切”的喜剧精神总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剧中特别使人感动的是两位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他们一旦相爱,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对方,面对着封建的篱藩、家族的世仇、世俗的偏见,他们却毫无顾忌地冲破了这些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是那么大胆、那么热烈、那么真诚,他们不但以身相许,而且心心相印,罗密欧误认因药力而昏睡的朱丽叶已经死去,就拔剑自杀,醒后的朱丽叶也只能相随而去。这里有轻率和冒失,但这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任何世俗的考虑和自私的图谋,他们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爱情颂歌。同爱情的蕴意联系在一起,《罗密欧与朱丽叶》始终以“光”为主导的意象。第二幕第二场罗密欧在花园中,朱丽叶在楼上凭窗而立,他们的对话是文学史上的著名篇章,罗密欧这样赞美朱丽叶:“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们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唱出它们的歌声。”这对恋人相互把对方比作“光”,比作星星、月亮、太阳,他们称自己的恋爱是“火星的闪烁”、“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把他们的婚姻比作瞬息即逝的“电光”。劳伦斯神父也把他们的恋情比作“枪膛里的火药”,“火和火药的亲吻”。除了这些明确的意象外,我们在剧中还可以看到日落、日出、流星、蜡烛、火炬等相关的意象,还有黑暗、云、雾、雨、夜等对立的意象,作为衬托“光”的背景。光是美丽的,它构成了一幅贯穿全剧的绚丽夺目的意象群,激发着读者的想像:但光又是那么迅速地消逝,这正如这对恋人美好而又短促的爱情。这毕竟只是一场从头至尾只有5天的爱情,它不可能牢固、坚实,它美丽、动人,如诗、如梦,轻盈而又短暂。《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莎士比亚后期的戏剧那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它集中表现了青年莎士比亚对生活的敏感、对人类感情精细入微的洞悉和驾驭语言的辉煌才华,全剧就是一首诗,一对青春男女缠绵恋情是那么富有诗意,而且在其他剧中人物,甚至在老人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诗的意蕴。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浪漫诗人柯勒律治对此有一段精彩的也如同诗一般的分析:“读一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切是青春与春天;青春有着它种种的愚卉它种种的美德、它种种的急躁、轻率;春天有着它种种的芬芳、它种种的花卉、和它的无常;从戏的开始,在戏的进行中,以至到结尾都是这同一种感情。那些老年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也不是普通的老年人,他们具有一种渴望、一种热心、一种热情,是春天的效果;至于罗密欧,他的爱情的改变,他的突然的结婚,和他的冒失的死亡,这一切都是年轻的结果;而在朱丽叶,她的爱情全部充满夜莺的温柔与忧郁,全部充满玫瑰的艳丽、充满春的新鲜中甜蜜的一切,但是却以一声深长的叹息告终,像意大利傍晚的最后的微风。”
-
文艺美学论胡经之著作者胡经之教授曾师从杨晦学文艺学,又随朱光潜、宗白华研习美学,在文艺学、美学方面均有很深的根基,本书是作者融两者于一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文艺美学的涵义、艺术审美、文艺学方法等。该书中外理论结合,颇有深度,并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将美学与诗学融合的新路。<br>
-
文学审美特征论童庆炳著《文学审美特征论》的论文分别发表于《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名作欣赏》等刊物。所收人的文章都国围绕着“文学审美特性”这个主题,与此主题无关的其它论文都未收入。论集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共3篇,是对于文学审美特征论的总体理解;第二部分共7篇,是运用文学审美特征的观点,来阐释现实主义问题;典型问题、真实性问题、文学语言问题。内容形式问题等;第三部分共4篇,是对文艺创作中审美心理的研究;第四部分共5篇,是对文艺鉴赏中审美心理问题的讨论;第五部分共2篇,这是关于文学审美特征问题的学术背景问题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