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著编辑推荐:《吾国与吾民》乃林语堂旧籍之新刊。这些文章都是林语堂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本书结构清晰,全书分为九章: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这些文章观点新颖,论据确凿,颇有新意,不妨一阅。
-
巴黎的鳞爪徐志摩著本世纪之初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全面革新,形成了各种流派百舸争流的新局面,从此,建立起了现代意义的新文学。新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绩,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作家。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兴起,推动着新文学的深入发展,文学与人民、与时代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民族危难的时期,作家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创作了许多受到人民欢迎、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四十年代,以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为特点的解放区文学,同国民党统治区的揭露黑暗、向往民主自由的文学创作互相辉映;这二者的汇合,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创造了自身的辉煌。为了显示新文学的成果和发展轨迹,我们选择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品原集,汇编成这套“新文学碑林”,每一本书都力争以初版原创风貌与读者见面,内附原版封面与插图。希望它的出版能为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一套精良的参考资料,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套珍贵的文学读本,为今天的年轻人了解那个虽然陌生但却多彩的时代提供一个园地。这里面每一种书都是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路碑,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回顾这一碑林,也是对新文学前驱者的永久的纪念。
-
踪迹朱自清著本世纪之初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全面革新,形成了各种流派百舸争流的新局面,从此,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新文学。新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绩,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作家。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兴起,推动着新文学的深入发展,文学与人民、与时代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民族危难的时期,作家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许多受到人民欢迎、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四十年代,以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为特点的解放区文学,同国民党统治区的揭露黑暗、向往民主自由的文学创作交相辉映;这二者的汇合,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创造了自身的辉煌。为了显示新文学的成果和发展轨迹,我们选择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品原集,汇编成这套“新文学碑林”,为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一套精良的参考资料,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套珍贵的文学读本,为今天的年轻人了解那个虽然陌生但却多彩的时代提供一个园地。这里面每一种书都是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路碑,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回顾这一碑林,也是对新文学前驱者的永久的纪念。
-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年勋等译暂缺简介...
-
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萧红,俞芳等著本书是《回望鲁迅丛书》系列之一。与鲁迅有过交往的女性特别是女作家,在回忆文字中对鲁迅的描绘和评论,笔触往往比较细腻,观察也自有其独到之处。《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即收录了她们的文章,例如:曙天女士《日记片断》、马珏《初次见鲁迅先生》、萧红《“万年青”》、草明《五十年祭》、陈学昭《回忆鲁迅先生》、丁玲《我们需要杂文》、俞芳《学习,荣誉和金牌》、宋庆龄《追忆鲁迅先生》、梅志《几点补遗》等等。<
-
鱼目集卞之琳著本世纪之初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全面革新,形成了各种流派百舸争流的新局面,从此,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新文学。新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绩,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作家。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兴起,推动着新文学的深入发展,文学与人民、与时代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民族危难的时期,作家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许多受到人民欢迎、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四十年代,以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为特点的解放区文学,同国民党统治区的揭露黑暗、向往民主自由的文学创作交相辉映;这二者的汇合,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创造了自身的辉煌。为了显示新文学的成果和发展轨迹,我们选择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品原集,汇编成这套“新文学碑林”,为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一套精良的参考资料,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套珍贵的文学读本,为今天的年轻人了解那个虽然陌生但却多彩的时代提供一个园地。这里面每一种书都是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路碑,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回顾这一碑林,也是对新文学前驱者的永久的纪念。
-
高山仰止柳亚子等著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没有谁像鲁迅这样给后世造成这样大的影响,留下这么多的话题。他的著作,至今拥有广大的读者。然而鲁迅又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存在,走时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陷入表述的尴尬。这套《回望鲁迅丛书》汇集了国内外有关鲁迅的回忆录和和研究文字,是迄今为止关于鲁迅研究的一次较为全面和规模较大的文献汇编。鲁迅学早已在为一门显学。而且这门学问将要继续“显”下去。本书是《回望鲁迅丛书》系列之一。本集收录的文章多是当时社会名流对鲁迅的回忆文字,如蔡元培、罗常培、黎锦明、柳亚子等。通过这些当时社会名流的笔端为读者展示鲁迅在特定群体中的形象,这有助于我们更多角度来体会、领略这位文坛巨匠的风采。<
-
铁屋中的呐喊李欧梵著;尹慧珉译《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作者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鲁迅并非一位有体系的,甚至也不是前后一贯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发展’也并非顺着一条从社会进化论到革命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的路线。在我看来,他是一位高度‘思想化’(intellectualized)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内心的鬼)转化为艺术的意义结构(structuresofmeaning),这种意义结构是决不能肤浅地仅仅理解为抽象的‘革命意图’的。鲁迅最终完成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使命,经历了许多的考验和错误,“他的心智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系列的以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一次又一次灵魂探索为标志的心理危机的过程”。书名中所使用的“铁屋”隐喻,是一个双重隐喻,既指中国社会和文化,是鲁迅所反抗的古老社会与传统的象征,也指鲁迅本人复杂的精神状态,那存在于其心底深处的绝望与期待。这种充满矛盾与悖论的鲁迅形象,建立于作者细腻入微的文本分析。作者把鲁迅作品置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之中来审视其作为艺术家的独创性,说明在前人积累的极其丰富的文学传统中进行创新的努力,才是鲁迅的“现代”和“伟大”之处,也才是鲁迅的现代性之所在。李欧梵认为鲁迅的文学创新及其深刻的“现代性”与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不可分割,甚至对西方文学、特别是短篇小说艺术技巧的借鉴也由此而触发。鲁迅创作的现代性与其说体现于象征、反讽、叙事等形式层面,不如说体现于这些形式层面所表达的主观的内心的精神活动。因此,李欧梵对鲁迅作品的文本分析、对鲁迅复杂精神世界的探寻其实是融为一体的。即以《野草》而论,以往论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其中的抑郁情绪,而李欧梵却认为《野草》是一次形式试验与心理剖析的完美结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过对《野草》各篇相类形象的细读,李欧梵寻绎出文本背后的意蕴,以求重建作者叙述的寓意:诗人的内心自我正处于矛盾绝望之中,开始进行一种荒诞的对意义的求索。但他又意识到,在其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没有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亡与坟。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也...[更多内容]
-
女神郭沫若著本书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并组建夏社、创造社等文学团体。1926年随革命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后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抗战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7月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新中国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著作甚多,后编为《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八卷(人民出版社版)和“文学编”二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书具有时代特征和风格,值得一阅。
-
野草鲁迅著本书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都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作者在一九三二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