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张飞流水账于卫江著幽默、爆笑、发人深思的三国故事!超级无厘头搞笑张飞,诠释人生哲理,嬉笑怒骂间,含尽人间百态,说尽人生智慧。很多人都说我长的黑,魏延说我掉进煤堆里绝对找不着,其实我觉得他长的跟只绿头蝇一样,有什么资格来说我。我最好的朋友是子龙(大哥和二哥是我的亲人),他说我长的很男人,这让我从此改变了小白脸没好心眼的观点。
-
出走十五年余秋雨著余秋雨更愿意人们称他为“文化行者”。走出书斋十几年来,“我品味到的是一个行者的艰辛,在世界各地感悟到的是历史留下的种种细节。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把我对于自然景观的思考和体验,用散文的形式进行收藏,它们是我对生命、文化和历史的体会,也是我作为一个行者的责任。我愿意与读者一起分享内心对文化的渴念……”十五年前,余秋雨携《文化苦旅》亮相《收获》,融历史积淀和现代意识的文化大散文由此发端,轰动海内外;十五年后,余秋雨检视漫漫旅程的每一个脚印,把最精彩的风景留在这部《出走十五年》里。这本书收录了我考察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十五年间写下的小部分文章。我的考察,路虽不少,但主要还是在寻找各大文明的“经络系统”和相关“穴位”,因此一路上所遇到的艰难是双重的:行旅的艰难和思考的艰难。其实还有一项更隐秘的艰难,那就是表述的艰难。我不能把行旅者独特的精神悖论展示给读者,也不能把路上已经解决了的艰难说得危言耸听,更不能把思考中尚未获得晓达的障碍丢给读者,以上这重重叠叠的表述的艰难,几乎贯穿了我十五年的全部时日。因此,读者看到的这些文章,不管表面上如何轻松洒脱,字字句句都伴随着生命的全方位煎熬。我历来非常珍惜自己的文字,这是读者能理解的。我考察中国文化的篇什被选编和转载得较多,这次选择主要偏向于我考察世界文化的部分。——余秋雨
-
红楼心解俞平伯著;王湜华编;(清)孙温图俞平伯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红楼梦辨》于1923年初版,50年代初增订再版时改名《红楼梦研究》,是该派的代表作之一。在1954年的“红学大批判”运动中,俞平伯及其著作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也使他家喻户晓、扬名海内外。本书收集了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之外最重要的红学作品,《读<红楼梦>随笔》写于大批判前夕,曾在香港《大公报》连载,但从未出过单行本,《乐知儿语说<红楼>》、《“旧时月色”》等文则是他历尽劫难之后晚年的总结性成果。作者谈红楼梦,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既有扎实的考证,又有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点评,不愧为一代红学研究的范本。
-
永乐大帝张笑天历史向来是胜利者所书写,但是非功过却由不得自己来评说。永乐大帝是一个凭才智、权谋驱动历史并导演一朝的君王。天阙恩怨,惊心动魄、沉浮无定,谁来评说。明朝永乐年代,即1402—1423年,是大明王朝始皇帝朱元璋死后的第一个朝代,皇帝朱棣。朱棣想做一个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齐名的君主,想造成万国来朝的中央大国地位,他的雄心注定了他所成就的大业无不与明朝的发展息息相关:郑和七下西洋、三千名士编纂《永乐大典》、疏浚运河、五征漠北……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是个有胆识、有谋略、有气魄、有才干的帝王。这部历史小说大作洋洋100万字,作家以娴熟老到的手笔生动刻画了集善良与邪恶、大奸与大雄、伟大崇高与卑鄙阴险于一身的明代大帝朱棣。小说摆脱了对史事亦步亦趋的常规思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历史文学化、文学历史化的创作风格。张笑天似有把文学历史化和把历史文学化的天赋。他总是能在浩瀚的中国史的海洋中,提取大量兴亡的教训、人生的智慧、生存的哲学、丰富的知识,给人以多面的滋养。在处理史与诗、史与文关系方面,张笑天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这正是他的历史小说创作长盛不衰、拥有大量读者的奥秘所在。——著名评论家雷达
-
三国风云人物正解冯立鳌著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群雄蜂起、战乱纷争的最著名的社会大变动时期,政权并立、纵横角逐。用人、决策、择主、自我实现,成为三国英雄的时代主题。智谋纷呈,诡道异彩,道德和功利纠葛重重。风云际会的年代,民族心理和文化结构中最为复杂神秘的部分是被精彩呈现。本书分析的对象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三国演义》情节生动、故事完整、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入微,彻底抛开《三国志》是为了避免历史与小说不相一致时的无所适从。本书没有叙述、有分析,叙述也是为了分析,对人物的道德评判谨慎态度。本书依据的蓝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的《三国演义》所引用的文字和情节均忠实于原文,只是对其中的标点有部分改动。考虑到读者手中《三国演义》版本的不同,本书所引原文只注回数,不注页码。戏说三国何时休?读史还看[正解三国]。一个人尽其才的风云时代,人性与政治狂热交锋,识英雄、重英雄,本书为您正解用人实战中的三国英雄智慧。刘备在关键的时候往往技高一筹,能发掘出人的内在驱动力以掌握之,这种征人心的独到方式有三个步骤……曹操乐观自信的精神直到晚年未尝稍变,他一生战功卓著,威震天下。法家政治思想是为统治人物提供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统治术,正因为如此,曹操才公开宣扬[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也明有意安排让关己放走曹操,是要平衡本集团外部和内部两种关系:对外,他要平衡孙权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的关系;对内,他要防止宗派倾向的形成。就当时的政治背景言,司马懿处于劣势,但他取柔性待下、俗取先子的策略,大智佯愚,等待时机,终于后发制人。道家的思想熏陶出了这样一位政治斗争的高手。魏延的人生结局合有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是由他个人性格和时代精神的碰撞造成的,古老的国度还没有开放型的民族意识时,历史莽然造就了一个另类的魏延。
-
武松王丽堂口述;郭铁松,王鸿整理《水浒》是扬州评话中最具声誉和特色的传统书目之一。它取材于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全书包括《林冲与鲁智深》、《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和《后水浒》六大部分,皆为长篇。其中各部分可依序衔接,亦可独立讲述。除《后水浒》外,其他各部皆大体取材于原著中相关的十回内容,故早年间也分别被称为“林、鲁、武、宋、石、卢”十回。评话《水浒》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的大说书家柳敬亭先生,后清朝乾隆年间又有王德山、范松年、薛家洪等人擅说此书。而流传至今的扬州评话《水浒》肇始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最为著名的就是王玉堂一门世代家传,后称“王派《水浒》”。经过几代说书艺人的不断加工,各部书都有了很多扩充与发展,增添了不少人物和细节描绘,改编了不少情节,内容更为丰富,人物更为生动,书词较原著亦扩充了数倍乃至数十倍。说《水浒》的艺人以“王派《水浒》”的艺术成就为最高。王派《水浒》的代表人物王少堂更是集诸家之所长,神意兼全,说表精到,精雕细琢,饮誉书坛。由他口述的这四部书的记录稿约在五百万字以上。其孙女王丽堂继承祖父的说书成就,尤其是在“甜、粘、锋、辣”的艺术风格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说演更为脆雅,语言更加洗炼,更具人性化与现代特色。其吐字清楚、咬字讲韵,节奏张弛有致,用气、换气灵活自如,圆口、方口、活口运用娴熟,有“秀口”和“桶脱盆倾一串珠”之誉。《武松》,又称《武十回》。故事讲述的是武松寻兄,路过景阳冈打虎,任县土兵都头。其嫂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毒死武大郎,武松杀死潘、西门后自首,发配孟州。十字坡打店,巧会张青、孙二娘夫妇。天王庙举鼎,结识施恩,因打抱不平,快活林醉打蒋门神,遭张都监陷害,二次发配。蒋门神指使打手中途暗算,反被武松崩刑杀命,夜回孟州杀死仇人。后得张青夫妇相助,改扮头陀前往二龙山。途经蜈蚣岭,翦除恶人吴千与李二头陀。路经白虎镇,误打孔亮,与宋江相会。最后会合鲁智深、杨志等智取二龙山,落草。此十回书,即《景阳冈打虎》、《杀嫂祭兄》、《斗杀西门庆》、《十字坡打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夜杀都监府》、《夜走蜈蚣岭》、《吊打白虎镇》、《智取二龙山》,号称“虎起龙收”。《武松(上下)》在《水浒》中结构最为完整,以主要人物武松贯穿全书,情节跌宕曲折。著名作家老舍曾盛赞此书:“《武松》是一部大著作!字数虽多,读起来却不吃力;处处引人入胜,爱不释手;这真是一部大著作!无以名之,我姑且管它叫作通俗史诗吧!”国外的一些著名汉学家,如李福清(俄罗斯)、于汝白(法国)等都对《武松》作过深入研究,在讲演和评论中给予过高度评价。《武松(上下)》的出版,既可满足古典文学和戏曲曲艺爱好者的阅读需要,同时其本身存在的曲艺和民俗价值亦会成为相关专业人士的必备读物。
-
思维的乐趣王小波著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以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作者简介】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为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
王蒙活说红楼梦王蒙著见到自己的所爱就如同见到了自己的前生、现世与未来,如同见到了自己的灵魂、形影与存在,他能不要求对方与自己保持完全的一致吗?????脂粉丛中乃宝玉之逆旅,浮生梦里有姐妹之真情,这才是贾宝玉。????悲剧不仅在于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悲剧还在于这比生命还强烈的爱情成为的的确确的灾难。这爱情本身,充满着猜疑、挑剔、责备、愁苦、嫉妒、怨嗟和恐惧。????薛宝钗的表现堪称是文化理想的化身:进退有据,刚柔得度,行止得体,藏用俱时。这被害是一种政治家的素质。????林黛玉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林黛玉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不愿人知的一面内心。????一个家族,一个个人,他的政治资源很难离开背景、德行、功劳、本领、人气、上层的宠爱、资历这七样。这些方面贾府不是零就是负。????探春的庶出不白庶出,她早已学会了在不利情况下捍卫自己的尊业。她敢于斗争,一个耳光的清脆响声永垂天地。????《红楼梦》对于先锋们,永远先锋。对于时尚者,永远时尚。对于少女,永远少女。对于忧患老人,永远地老天荒。
-
周思源看红楼周思源著《周思源看红楼》以著名红学专家、作用周恩源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所作红学系列讲座为基础,并加以修改增订,选配清人绘制红楼梦精美图片200余幅。本书以解说人物为重点,在红楼人物中,又着重突出了对小人物的介绍和分析。以作家解读作家为特色,以解密红楼创作方法为核心,关注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的优劣,重在分析形成这种优和劣的深层原因,从而实现了以解释性研究带台评价性研究。为一般读者提供了进入红楼艺术世界的钥匙。
-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刘梦溪著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贵,也最不易得。学问文章亦复如是,见知于当代,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统的密码,由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接收群体中谁能成为当时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参与其中的个体生命角色固茫然若无所知,历史也无法预设。不只是知识和学养的问题,对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尤其重要,甚至还需要“有缘”。 红学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因此小说《红楼梦》自然是红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否则红学的“红”字就落空了。研究曹雪芹,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刻、更丰富地理解《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