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郭应德,陈惠琴 著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 编《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属于知识更新与扩展类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讲授,旨在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文学素养,提高中小学教师对中国古代小说的鉴赏能力和教学水平。《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小说鉴赏基本理论。第二,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色及美学价值。第三,中国古代小说重点作品赏析。《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的特点首先是点和面的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一般要求课时少而容量大,因此本课程仅仅选取了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问题当中的若干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授,以这些重要知识点带动面上相关知识点的传授。同时,在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中,也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这一知识点自身的内在特征,突出该知识点的主要内容,以这些主要内容涵盖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其次,《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还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本教材是由郭英德和陈惠琴合作编著的。
-
读名著学成语·《西游记》篇周晴本书为改编版,既保留了原著的基本故事情节,又辑录了其中最富文学色彩的精彩片断,并用诠释成语的方法加以贯穿,使读者在重温这些名著的同时,达到学成语、用成语的目的,对提高写作水平不无裨益。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待于广大青少年读者和老师、家长的批评指正。
-
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套装共3册)》分为三编,围绕着创造——作品——接受这三个环节展开。每一范畴之下,先作一提要说明,略说此一范畴的基本涵义及历史发展,然后按历史顺序罗列理论资料。在创造——作品——接受这个系统中,艺术作品是最中心环节,把它列为第二编。承上为第一编为创造,启下为第三编为接受。书后附录,乃论家简释,按朝化顺序排列,供读者查阅参考。
-
萧伯纳与中国倪平编著本书梳理了萧伯纳的思想学术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以及他本人在中国的游历和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不同反应,另外还收录了他在中国的演讲,以及围绕他的来华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争论文章。
-
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顾明远等著暂缺简介...
-
文学阳台王朔主编本书由著名作家王朔亲自操刀策划,主要内容以目前国内文坛最具活力的新锐作家为访谈对象,文坛精英在此讲座中国文学的一切,从热门新书、大小人物至文坛逸事,产生连篇高论。本书中登场的作家有虹影、丁天、赵凝、狗子等,王朔本人也作为嘉宾领衔上阵,有的场合他也以主持人身份参与对话。 对话精彩纷呈,酣畅淋漓,极具冲击力。 片断赏析:我在中国女作家中是最美的/虹影访谈丁天(主持人):虹影老师您好!咱们今天的访谈请来的是定居在英国的华人作家虹影。您能不能先介绍一下您自己?虹影:不了解我的人真是遗憾。我写诗也写小说。丁天:我觉得您的名字很好听啊。虹影:很俗气,俗到了极点。丁天:你的名字很早就知道,你的作品我也看过。虹影:我想谈一下我的经历,看到我的名字就知道,“淫奔他乡”。我的经历就是玩文学,离家出走,越走越远,到了西方。我名字表面的意思是我应该远离父母,到远方去。丁天:淫是淫秽的淫吗?您刚才说“淫奔他乡”我不太理解,能解释一下吗?.虹影:这个“淫”在这个里面要打个引号,你不要以为听见这个“淫”就吓死了,我以为这个“淫”是个很好的意思。丁天:你刚才说到的有关你的传说比较多。虹影:是,传说特别多,说我从南方到北方,从东到西,我没有那么大本事。丁天:就是说这肯定是谣言了。虹影:管它是什么东西,我听来还是很高兴的,有人说我,没人说,被人遗忘是最可怕的。丁天:原来关于你的小说诗歌也听一些文学圈朋友关于你的很多议论,那些都是语言吗?虹影:我不觉得委屈,我如有那么大的能量,我觉得挺好。对,我觉得都是谣言,我没这么大本事。虽然我挺希望。丁天:您的《饥饿的女儿》我还没有看过,听说反响挺好的,您能介绍一下吗?虹影:这是我九七年在台湾出版社出版的,在四川文艺社出来之后反响特别大,我举个例子,我住体育馆,我填了一个名字,虹影,啊你就是虹影,然后给我打折。丁天:那我一定再买一本看看。虹影:国外是,台湾是,都是自己去买去,我们中国是等着人来送。我都是买别人的书,比如你了天的书,不要别人送,我自己去买。人家送你的,是不得不收到的东西,特别勉强,我送你书,也许你不喜欢,你拿回家去,不读,放在柜子里,染上尘埃,多可怜。丁天:其实现在北京这边的年轻作家基本上没有送书的现象,都是买。虹影:是一种尊重,是一种选择。了天:作家现在都做得比较好,出版社不怎么样。虹影:真的吗?丁天:出版社造成了失误却没有认真对待,往往内容和宣传脱节,比方说半自传就是出版社炒的,作家本人都不同意。还有的出版社是把通俗小说弄成严肃小说,就像我现在都羞得不敢出门了。虹影:你不应该说出门不敢见人,我觉得中国应该打破这个传统。为什么年轻的时候可以写自传。我现在是三十八岁,我写的是我十八岁的生活,为什么不可以我年轻时候写自传。我觉得一个好作家也可以写。严肃的东西可以写,通俗的东西也可以写。你看法国作家,他写畅销书,是每年一本,他同时也写特别先锋的书,有本事你就写一本琼瑶出来,有本事就写一本王朔出来,不要在背后议论。丁天:我听说现在行走文学比较流行。虹影:网上是这么说,我没有签约。本来是有这么一个计划,因为四川没有通过,我在新疆我走了这一段我们准备开车走,如果我神思恍惚,万一一走神就出不来,你们找不到我了。……丁天:一个网友问:您看过港台作家的作品吗?比如朱天文。虹影:我看过,一般台湾香港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因为我也是一个女性作家。用英语写作的作家我也喜欢。很多人的知识面特别的小,对身外发生的事根本不在乎,港台的女作家在写什么东西,他们根本不知道,我觉得台湾的要比香港的写得好。那个文字写得就是好。丁天:还有一个网友问您:你喜欢张爱玲吗?虹影:我挺喜欢张爱玲的。她是我在那个时代里最喜欢的。惟一可以用双语写作的是张爱玲,她找了一个美国丈夫,她的丈夫是混得很好,她为什么没红起来,她的出版社也是特别大,应该是能够红的,但她就是没红起来,应该说是运气。丁天:有一个网友问:有人说张爱玲模仿茨威格你认为呢?虹影:我不觉得,他说的是红楼梦,张爱玲是从红楼梦里吸取营养。张爱玲走过来点一炷香就把你拉进去了。张爱玲在我很难找到的时候,香港流传到北京来,张爱玲在国内出版的时候我就读。但我们绝不像某个报刊说的,在某年某月什么的,我觉得我受了几个诗人的影响,在国外自杀的诗人,我喜欢萨特的东西。丁天:我觉得你的项链很精致。你偏爱什么颜色?虹影:我有毛病,我有洁癖。我是一段时间一个颜色,对红颜色有时候特别喜欢。我觉得大西洋新城的样板间的红颜色真漂亮,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看到大西洋新城的房子,我说这个颜色真难看,幸亏我没住进去。丁天:有一个网友问您:您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写作吗?虹影:说不好听,就是卖文为生。丁天: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成为炒作对象你怎么看?虹影:你们王朔在每个时代都成为中心,我觉得他特别坦诚,把这个事情说得特别干脆,一点都不隐瞒,有的人说我特别讨厌媒体,其实对我来说,我特别喜欢媒体。丁天:一个网友问:有一个男作家说他不喜欢钱,你认为他虚伪吗?虹影:他肯定是虚伪,他不喜欢钱,这个人是谁,我真想知道,没有钱他怎么活呀,怎么生存呀,怎么穿衣服呀,不会光身子吧。丁天:虹影老师您是否认为真诚的作家可以写出更好的东西?虹影:做人或写作品的时候,特别不真诚的人肯定写不出好作品。丁天:谈谈网络吧。虹影:实际上,国内作家我不太知道,很多作家,我的朋友里面,除了邱华栋,其他的人实际是搞学术的人,懂英文的人上网的比较多,不是说不懂英文的就不上网了。中英文打字不一样,用中文打比较慢,用英文打特别快,我喜欢英文,有网和没有网是完全不一样,有网你可以知道天下所有事,没上过网的人,他根本不知道上网是什么的,就像是不骑马的人就不知道骑马是什么的。上网特别浪费时间。但可以给人提供一个发泄的途径。丁天:今天谈了很多您的方面,非常感谢您,您还有话对网友说吗?虹影:要说的话挺多的,我希望没有说废话,把人家上网的时间浪费掉,非常感谢了天,也感谢广大网友,下次再说。
-
越界与想象王中忱编辑推荐:汇集在本书里的文字,是作者近些年来的读书、教学过程中陆续写成的,讨论的对象,主要是中国和日本的文学,时间则大体在20世纪范围之内。本书虽然名为“20世纪中国、日本文学比较研究”,但没有把讨论范围仅仅限定在两国文学的关系,有的篇章还涉及到了中国、日本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关系、和媒体的关系等。并且,本书也没有系统综述20世纪中日两国文学关系历史,而是选择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文体进行讨论。
-
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高惠群等译列夫·托尔斯泰于1877年写成的七十余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对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官场、军界、城市、乡村的现实状况作了详略精当的形象描绘。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
鲁迅杂文鲁迅著;裘沙,王伟君图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至1927年间所作杂文30篇及题辞1篇。《而已集》体现了鲁迅先生以阶级论作为理论基础后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记录“时代的眉目”的进取精神和大无畏精神。“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而已集》语言精炼,勾画典型形象,讽刺鞭辟入里。附裘沙和王伟君插图。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
鲁迅画传王锡荣编和许多鲁迅研究者一样,我也早有一个写鲁迅传记的宏愿。然而想不到在鲁迅研究领域磨蹭了四分之一世纪后,才开始写鲁迅传,而且更没想到它竟然是一本连环画的传记。我这么说,并不是表示我对连环画的轻视,而是说,我对连环画的陌生。我说的陌生,倒又不是说我不看连环画:谁小时候不是连环画迷?:而是说对这一门写作艺术的陌生。因此,在写作中就发生了很多为难之处:一是情节性的把握。鲁迅生平中有很多极富情节性的经历,但若要展开,篇幅不允许。而若不展开,又显得枯燥乏味。为了表现鲁迅一生的主要事件,勾勒其主要轮廓,有时不得不牺牲情节,这是很遗憾的:二是有些内容并不适于用连环画表现。用一般写传记的方法表现,到连环画上就难免缺乏可看性;而若迁就连环画表现方法,则内容上就难免捉襟见肘。真是“看人挑担不吃力”。鲁迅的生平,倒是耳熟能详的,然而真的写起来,却觉得颇费斟酌。要把那些内容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手法表现出来,殊非易事。幸亏有罗希贤先生的精彩画笔,倒免除了我的许多尴尬,掩盖了不少我的笨拙。其实,在我看来,鲁迅的一生,用这样篇幅的连环画,委实是难以表现的。他的宏富,也许并非不可缕述,就像罗曼·罗兰写巴尔扎克传记那样,用精炼的文字,极省俭地勾勒一个灵魂的发展史,那当然可以省去人们很多费神阅读的时间。然而一则我没有那样的笔力,二则那样的作品是否适合用于连环画,又是一个问题了。鲁迅说过:“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对于伟大的鲁迅,我老实地说,我是缺乏表现力的。固然我们不必把鲁迅看作神,但我觉得,无论我们怎样自负,在鲁迅面前还是多想想如何谨防浅薄为好。至于说,何以见得呢?:那只要认真读几本鲁迅的书,就会知道了。如果读者通过读了《鲁迅画传(1-4)》而有兴趣去读鲁迅的原著,那将是我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