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鲁迅文萃王锡荣编鲁迅先生一生著述之丰为世人所共睹,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伟大贡献也为有识者所景仰。出版鲁讯先生著作集是功德无量的幸事,故我们编选了这套文萃,所选主要是小说、散文和杂文。此外,在《集外文选》中除收录先生逸于集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外,还精选了先生的学术专著、翻译集的序跋和为友人作品作的序跋,以求使一般读者在较少篇幅内大致读到鲁迅作品的精华。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小说、散文和杂文,他大都曾亲自编定出版,本书为尊重先生计,并参照现代读者的习惯,将本书分为四卷。鉴于目前各地出版的鲁迅文选类书籍不是白文无注,便是加添导读之类。无注自然使人读解不便,导读又难免失于空泛且偏于主观。故我们尝试尽量客观地告诉读者一些历史背景,写作的缘起和来龙去脉。
-
巴渠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陈正平著暂缺简介...
-
海明威(英)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著;余光照译片断: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星期天早晨,他起的非常早,玛莉还在睡觉,他找到放枪的储藏室钥匙,把一只他用来打鸽子的双膛散弹枪装上子弹,然后拿到房子的前厅。他把双膛枪对著前额然后开枪。枪声惊醒了整栋房子。海明威到底怎么了?或许是做不到自己建构的神话形象而日渐消沉;更或许是某种性方面力有未逮,想到他在其他充满男子气概的活动上的骁勇,更让他深深地感到困惑。他总是吹嘘他带“种”;不过“种”和开枪射击的能力完全没有关系。他可能自我憎恨,恨自己不能做到他年轻时、乔伊斯式的理想,完全地献身艺术:他变得向大众卖弄肌肉,被不实的名声所腐化,想抽身却发现为时已晚。无论是名气,或是任何一种成就获得认可的感觉,我们都可以预期随后会有慢性忧郁的产生,表达出一股死亡的冲动。或者,说得更简单些,海明威把自己视作梭罗(Thoreau)法则的例外,认为他不像所有人一祥,必须在安静的绝望中过生活;他无法应付大多数人从容承受的压力;他太像神了,导致他无法预期自己能够处理人间事。然而海明威的曲调对世界文学是个全新且原创的贡献,立忘写作的年轻人都会听到。而海明威的勇气教条、海明威式的英雄和他面对难关的坚毅态度,都发挥了超越文学之外的影响力,尽管作为人的匮乏最终减损了他的作品,海明威在他最好的时刻是股丰富勃发的力量;和乔伊斯或福克纳或史考特费兹杰罗一祥可观。甚至在他最差的时刻,他也提醒了我们在投入文学之前,要先投入人生。
-
威尼斯商人(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于世界文学史中,足以笼罩一世,凌越千古,卓然为词坛之宗匠,诗人之冠冕者,其唯希腊之荷马,意大利之但丁,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乎,此四子者,各于其不同之时代及环境中,发为不朽之歌声。然荷马史诗中之英雄,既与吾人之现实生活相去太远;但丁之天堂地狱,又与近代思想诸多低语;歌德距吾人较近,实为近代精神之卓越的代表。但以超脱对空限制一点而论,则莎士比亚之成就,实远在三子之上。盖莎翁笔下之人物,虽多为古代之贵族阶级,然其所发掘者,实为古今中外贵贱贫富人人所同具之人性。故虽经三百余年以后,不仅其书为全世界文学之士所耽读,其剧本且在各国舞台与银幕上历久搬演而不衰,盖由其作品中具有永久性与普遍性,故能深入人心如此耳。中国读者耳闻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曾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然无存,甚至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阅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余笃嗜莎剧,曾首尾研涌全集至少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开四年春,得前辈同事詹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译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全数毁于炮火,仓卒中只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而后辗转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竟之志。及卅一年春,目观世变日亟,闭户家居,摈绝外务,始得惠心一志,致力译事。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管不辍。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三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是否顺口,音节是否调和。一字一字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然才力所限,未能尽符理想;乡居僻陋,既无参考之书籍,又鲜质疑之师友。谬误之处,自知不免。所望海内学人,惠予纠正,幸甚幸甚!原文全集在编次方面,不甚惬当,兹特依据各剧性质,分为“喜剧”、“悲剧”、“传奇剧”、“史剧”四辑,每辑各自成一系统。读者循是以求,不难获见莎翁作品之全貌。昔卡莱尔尝云:“吾人宁失百印度,不愿失一莎士比亚”。夫莎士比亚为世界的诗人,固非一国所可独占;倘若此集之出版,使此大诗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则译者之劳力,庶几不为虚掷矣。知我罪我,惟在读者。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于世界文学史中,足以笼罩一世,凌越千古,卓然为词坛之宗匠,诗人之冠冕者,其唯希腊之荷马,意大利之但丁,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乎,此四子者,各于其不同之时代及环境中,发为不朽之歌声。然荷马史诗中之英雄,既与吾人之现实生活相去太远;但丁之天堂地狱,又与近代思想诸多低语;歌德距吾人较近,实为近代精神之卓越的代表。但以超脱对空限制一点而论,则莎士比亚之成就,实远在三子之上。盖莎翁笔下之人物,虽多为古代之贵族阶级,然其所发掘者,实为古今中外贵贱贫富人人所同具之人性。故虽经三百余年以后,不仅其书为全世界文学之士所耽读,其剧本且在各国舞台与银幕上历久搬演而不衰,盖由其作品中具有永久性与普遍性,故能深入人心如此耳。中国读者耳闻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曾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然无存,甚至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阅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余笃嗜莎剧,曾首尾研涌全集至少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开四年春,得前辈同事詹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译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全数毁于炮火,仓卒中只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而后辗转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竟之志。及卅一年春,目观世变日亟,闭户家居,摈绝外务,始得惠心一志,致力译事。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管不辍。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三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是否顺口,音节是否调和。一字一字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然才力所限,未能尽符理想;乡居僻陋,既无参考之书籍,又鲜质疑之师友。谬误之处,自知不免。所望海内学人,惠予纠正,幸甚幸甚!原文全集在编次方面,不甚惬当,兹特依据各剧性质,分为“喜剧”、“悲剧”、“传奇剧”、“史剧”四辑,每辑各自成一系统。读者循是以求,不难获见莎翁作品之全貌。昔卡莱尔尝云:“吾人宁失百印度,不愿失一莎士比亚”。夫莎士比亚为世界的诗人,固非一国所可独占;倘若此集之出版,使此大诗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则译者之劳力,庶几不为虚掷矣。知我罪我,惟在读者。
-
桐城文派论述吴孟复本文从吴孟复先生的晚年力作《桐城文派述论》的几个特色谈起,对“桐城文派”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师友传授、诸家风格等方面进行持之有故的论述,述中有评、史论结合,正源清流。还了桐城文派原貌,使许多围绕“桐城文派”有疑问题冰释消解,十分有益于中国文化的继承、研究和发展。 本书论述了“桐城文派”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师友传授、诸家风格。史论结合,述中有评,虽博采通人,实皆出已见。凡此论述,十之七八,为前人之所未言;然又心有史实为依据。
-
柯灵文集柯灵著这套文集荟萃了柯老的小说、散文、剧本等200万字的作品。柯老写出的文章,对敌人它是炸弹,对自己人它是旗帜。他四十年代创办的《周报》和其他人办的《民主》,团结并唤起了一大批进步民主人士。一九四五年底两个刊物的编者和作者的结合,便组成和建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这一政党。几十年来民进与中共风雨同舟。几十年来广大民进会员在柯灵等人的带动下,不断壮大,特别是近年,民进写出了许多优秀提案,写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诤言。柯老自己也写出了一大批铿锵有力的力作。柯老认为“文品总是人品的表现,因为文艺是心灵工厂的产品,不可避免地要泄漏灵魂的秘密”。从柯老的作品中看到,他所泄漏的是真诚和坦荡,是无瑕的人品和傲然的风骨。
-
读名著学成语·《西游记》篇周晴本书为改编版,既保留了原著的基本故事情节,又辑录了其中最富文学色彩的精彩片断,并用诠释成语的方法加以贯穿,使读者在重温这些名著的同时,达到学成语、用成语的目的,对提高写作水平不无裨益。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待于广大青少年读者和老师、家长的批评指正。
-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郭应德,陈惠琴 著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 编《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属于知识更新与扩展类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讲授,旨在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文学素养,提高中小学教师对中国古代小说的鉴赏能力和教学水平。《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小说鉴赏基本理论。第二,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色及美学价值。第三,中国古代小说重点作品赏析。《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的特点首先是点和面的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一般要求课时少而容量大,因此本课程仅仅选取了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问题当中的若干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授,以这些重要知识点带动面上相关知识点的传授。同时,在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中,也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这一知识点自身的内在特征,突出该知识点的主要内容,以这些主要内容涵盖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其次,《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理论与实践》还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本教材是由郭英德和陈惠琴合作编著的。
-
课外作文初中卷王蒙 等主编《课外作文》小学卷、初中卷和高中卷在经过近1年的征文并编辑整理之后,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在整个编辑过程中,令编者时常感叹不已,这里的文章大都可以说是优秀之作,其揭示生活的深度,让作者感到惊喜、也有些汗颜、这些小作者们虽涉世不深,却能用自己独特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一切,并将这种角度以文字形式表述出来,有些小作者还使用了一些很好的写作技巧,无声但却深刻地讲述着自己独有的人生故事。可见,作文一旦摆脱了课内命题作文的束缚,学生们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可以说,课外作文更能显示学生作文的真功夫,并预示着学生写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