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
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相飞全球知识经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亟待改革,且中国进入新时代,高校与青年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呈现出显著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特征:青年教师对高校责任和义务的期望总是基于促进个体可雇佣性能力的动机,高校可雇佣性责任履行也相应成为构筑学校与青年教师之间心理契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些势必在青年教师内心掀起波澜,将可雇佣性理论与心理契约理论相融合,“高校青年教师可雇佣型心理契约”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新课题。《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青年教师可雇佣型心理契约视角》通过透析青年教师对高校可雇佣性责任履行的认知和评价来思考如何维系高校与青年教师之间的关系,旨在促进高校对青年教师可雇佣型心理契约问题的探索,及时洞察和干预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管控其工作和创新绩效,为推动我国高校教学建设和科研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
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李晓娟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作者李晓娟在博士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一部著作。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这一规定进一步强调了辅导员队伍及其工作的重要意义。观照高校现实状况,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695.8万人。根据党和国家要求,我国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立足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规模,高校要完成肩负的重要使命,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本问题,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推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辅导员队伍建设必不可少。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和工作路径,创造了许多的成功实践做法,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出若干重大决策部署。从总体上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师生衷心拥护信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认知认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这样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保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功不可没。然而,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存有不少短板与不足,如: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表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轻课堂教学等现象;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认识不够和把握不牢,工作缺乏针对性、实践性;有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薄弱,少数辅导员不能很好地遵守“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履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致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等等。这些情况有力地说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分紧迫;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建设,配齐建强辅导员工作队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就是对这一时代需要作出积极回应的研究成果。
-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常涛《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基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针对市场营销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全书共分七章:混合式教学模式简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高职教师混合式教学现状分析,高职学生现状,学习者特征分析,基于SPOC的市场营销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适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实践的指导书,对广大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参考借鉴价值,同时可为职业教育人士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
学习与迁移曹宝龙《学习与迁移》这本著作对一百多年的迁移理论和学习理论做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对学习的本质做了深度解析,而且结合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对学生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了很好的研究和阐述,尤其是结合教学实践的深度研究,对学科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与迁移》可供中小学教师、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和广大教育管理者使用,也可用作教师继续教育的参考用书。
-
寻梦中国力量阮俊华《寻梦中国力量/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系列丛书》以“寻梦中国力量”为题,是对《寻梦彩虹人生》《寻梦强鹰之路》等“寻梦”书系的传承,更意在引导青年在成长为中国力量的过程中实现人生梦想,收获出彩人生!《寻梦中国力量/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系列丛书》将帮助广大青年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明辨事理、坚定信仰,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肥沃养料,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
-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宋勇《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共分为五章,其内容简单介绍如下:第1章概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相关概念界定,介绍了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主要采用的理论和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型,分析了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第2章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并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要求,提出了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第3章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与构建,并以高等职业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详细说明了如何构建“强基、重用、促思”的课程体系。第4章首先梳理了计算思维发展情况,对计算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提出了两种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和一种基于计算思维的学习模式,后叙述了如何将这些模式应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第5章分析了混合式学习的现状和理论基础,探讨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优化与实践。
-
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错误认知的资源化利用孙国宽本书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出发,以核心素养为研究视域,对学生错误的资源化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力图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地呈现出来。作者首先对学生错误问题的既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反思,既而对教学现状进行了考量,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摆出自己的研究路径、具体例证与研究心得。
-
中国教育行政督导制度创新路径分析张志勇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在我国义务教育体制从“人民办”向“政府办”转变的背景下,由于教育体制转变与公共教育保障制度变革不同步,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短缺、学校校舍倒塌危及师生安全等公共教育治理失灵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山东省创新教育行政督导制度,监督各级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中国教育行政督导制度创新路径分析:基于山东省的个案研究》以此为背景,以山东省教育行政督导制度创新实践为案例,借鉴国外教育督导、新制度经济学和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探寻我国教育行政督导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
-
中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付尧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义务教育公平的基石。但由于教育资源价格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义务教育经费数据不能直接反映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情况。目前,我国尚无定期公布的空间价格指数,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探索教育资源空间价格指数的专著。本书面向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以及教育管理者和感兴趣的读者,试图向大家呈现出一幅中国各省份城镇地区间以及城乡间义务教育资源价格差异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情况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景。
-
陕西古代文献集成贾三强,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文明隆盛之区。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活动,并且留下了相关的遗址遗迹。对今天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影响大的周秦汉唐王朝,肇兴于这片土地,同样留下了数不清的文物遗存。这些文化遗产雄辩地证明,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历史见证。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来到这里,观赏半坡遗址、周原故地、秦兵马俑、汉武帝陵、大夏统万城、唐长安城以及终南风物等,领略这里恢弘、悠远、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上很多地方的著名古迹,比如英国的史前巨石阵、复活节岛上的巨人石像与秘鲁纳斯卡地昼,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找不到丝毫的记载,因此只能是一个一个神秘的千古不解之谜,甚至有人将其解释成外星人留下的奇迹,这当然大大影响了它们具有的文化意蕴。而陕西的周秦汉唐遗迹和文物,绝大多数可以与传世的文献相印证。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研究历史的方法,从漠代起就有学者运用。在清代乾嘉学者,尤其是后来的王国维先生那里,成为一种科学的学术研究手段,是历史研究的利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棚木明显被焚烧过,这在《史记》中有记载,是楚霸王项羽所为;而游客们在游览唐大明宫遗址,惊叹其恢弘的气势时,也不由得会想到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如盛唐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朝贡场面,大唐落日西沉时血雨腥风的“甘露之变”等,这些事件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文献的佐证,这些文物古迹将会怎样地黯然失色。因此,如果将这些可视的文物古迹视作壁上之龙,那些可读的传世文献就如同龙的眼睛,一经点画,飞龙就会腾起在天,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