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集
-
母语尊严与百年乡愁张志忠这是一本有关长篇小说《望乡台》的评论集,集结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望乡台》的研究评论。
-
万里桥边女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编辑委员会薛涛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卓然才情立身其间,成为“蜀女多才,自古为然”的 佳注脚。薛涛,字洪度,与卓文君、花蕊夫人和黄峨并称巴蜀四大才女。她辩慧知诗,一生作诗500余首,为唐代女诗人之冠;她以“女校书”‘之名为世人称颂,与之唱和往来者足以绘出半部“诗唐”;她灵心独运,创制诗笺风靡当时、垂馨千祀,成为中国笺纸文化的标杆;她一生爱竹,以竹喻己,所言之志“雅而有则,真而不秽”,所赋之诗“流传千载,得耀简编”。本书编者汇园内嘉美、集展外意趣,进一步以诗见人、以艺传神,收集整理、甄别辑录薛涛存世诗作、望江楼公园馆藏书画碑刻以及薛涛年谱、望江楼古建筑群历史沿革、薛涛文化研究名家著述等,为薛涛文化爱好者和广大观众 多地展现薛涛及望江楼古建筑群的历史价值和其所承载的城市文脉, 好地了解薛涛文化研究概况,以及 直观地品味锦城诗韵提供便利。
-
南宋江湖诗派的群体性与地域性考察孙培本书是一部在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文学研究专著。江湖诗派是南宋中后期人数众多、遍布东南、中南诗坛的诗歌流派,通过对体现诗派成员群体特性的酬唱诗歌的分析,重新审视江湖诗派的形成过程。总体来说,江湖诗派成员主要聚集在两浙东西路、福建路、江南西路,形成以杭州、永嘉、莆田、南丰南城等地为中心的地域内结社交流的模式,同时各地域间又通过诗派主要诗人的交游,构建出遍布整个南宋疆域的群体交游网络。
-
中国古代诗词艺术许芳红本教材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础,提炼概括出中国古典诗词“悲秋”“伤春”“士不遇”“乡愁”“相思”等五大主题、“中和之美”“平淡自然”“含蓄蕴藉”等三大艺术追求、“章法安排”“琢字炼句”“比兴寄托”“动静安排”“虚实相生”“典故运用”等六大艺术技巧与表现手法,追源溯流,在其内涵与发展流变的介绍中见出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辅以多类型的经典作品名篇解读加以印证。教材将文学主题、审美追求、艺术技巧三大模块有机结合,以论题为点,以文学史为线,以作品为面,融宏观与微观、理论与鉴赏为一体,既具有审美情怀和学术深度,又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与连贯性,使学生能宏观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以及创作之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整体认知水平,适合所有在校大学生与社会诗词爱好者阅读。
-
戏剧与科技的发展构建郝戎,(日)小林直弥,(韩)崔在吾暂缺简介...
-
在兹集金永兵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学生的优秀中篇小说作品选编,共7篇。作品选取的角度多样,作品风格各有千秋,从中能体察年轻作家群体的鲜活思维与学科专业训练有机结合后迸发出的超大能量。本书内容采用"作品+评析"的方式,每篇作品都予以评点解析,既有利于对作品的解读,也有利于将这些作品作为创意写作项目的教学案例。本书面对的读者群体广泛,可以是学生、小说爱好者、写作爱好者,还可以是科研机构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等。
-
射电天文学(美)Jonathan M. Marr天文学让执着探索宇宙的人类着迷,而射电天文学是天文学的 个不在可见光波段的分支,因此也是探索 广泛的学科之一。这套英文教材由两册书组成,其中一册书侧重观测方法,讨论射电天文学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射电观测人员始终要牢记:成功观测的关键是射电望远镜的功能和对望远镜的使用。书中首先回顾了天文学基础知识和相关内容,然后讨论辐射物理,使用射电望远镜收集和探测射电信号,射电望远镜组件的各种功能,以及成功进行射电观测所涉及的过程。书中也提供了对综合孔径基本原理的概念性介绍,以及真实干涉测量观测等 主题的讨论。另一册书侧重天体物理学,讨论了引起射电辐射的 常见的物理过程,并给出了射电辐射的机制,以及对应天体的例子,阐述了如何从射电观测中获得相关的物理参数。
-
种山记王骞2011年到2018年,作者在济南南部山区的“别院”种地,在记录这种耕读生活的过程中,积累了对土地、人生的感悟。《种山记》有两部分,一是“山居日志”,就是记录乡间生活,平实而质朴,涉及整地、种植、收获,赶集、买种子、会朋友、包饺子,听风沐雨,登山远眺,观云卷云舒。二是“山居随笔”,由种地扩展到多样人生,大到地水火风、万物生长、生死离别,小到故乡故人、酸甜滋味、洗菜做饭,即“人生滋味是平常”。《种山记》不是表达想要留住什么,而是告诉读者——生活不止一种样子。
-
梦信标暂缺作者在经历一场人为的交通事故之后,滕瑞雨带领调查局的成员重返防空洞,搜查到了大量隐藏的摄像头,通过排查摄像头近期在网络和市内所有实体店的购买记录,案件背后的犯罪嫌疑人终于浮出水面……
-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城市形象研究尹星,中国人民大学城市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更是现代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必不可少的根本元素,城市形象始终凝聚着作家永恒的神话般的创造力,吸引着批评家、文化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现代城市经验进行深度的剖析、阐释和总结。本书以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城市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在现实与想象的缝隙间阅读和理解作为符号和文本的城市,考察现代化、都市化进程中美国人的经验世界、生存处境,他们的欲望与德性以及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展现那些不为历史记载、无法用数字统计的人的城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