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中国教育变革之路·百年树人师何为蒋丽珠,李玉向 编著《纲要》的研究制定和推进实施,掀起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一轮新的热潮。如何按照《纲要》的精神,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十分关心的问题。所幸的是,很多地方的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已走在了实践的前列,他们针对自己所在地区、学校的特点,在解决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已经进行了许多实践和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实践和探索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有益借鉴和参考。
-
过去的大学钟叔河过去的大学,是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当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梅贻琦当校长的清华大学,是罗家伦当校长的中央大学,是竺可桢当校长的浙江大学……过去的大学,不是现代人在做总结,谈经验,作评论,而是当时的校长、当时的教师、当时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回忆。是茅盾讲他考大学,林语堂讲他读大学,端木蕻良讲他读中学,钱穆讲他从教小学到教大学的经过……
-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张斌贤,楼世渊 主编《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1949-2009)》以时间为经,以问题为纬,叙述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年间中国教育学术界围绕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教育问题所进行的学术探讨、争论及其结果,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回顾和反思过去60年间的变迁过程,梳理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探寻影响或制约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的基本因素,总结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探索的“成败得失”,为中国教育学术界谋划未来的学术发展提供借鉴。
-
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彭寿清,于海洪 等著《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针对乌江流域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现状和文化差异的实际情况,采用跨民族、跨省市、全流域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视角,结合乌江流域的特殊性和民族教育发展的现实境遇,从供给与需求、传统与现代、结构与功能、权利与责任等四个维度建构了民族教育公平理论;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公平发展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的对策: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的公平发展,需从观念、体制、文化、投入等方面考虑,通过逐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工程、“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名师培训工程、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救助工程、“建设虚拟家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工程、职业教育振兴工程、民族教育信息现代化工程等实现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的公平发展。
-
中国教育变革之路·入园何时不再难曾晓东 等著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国务院曾两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引发了全社会对于教育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也使得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些所谓群众关心、社会关注、躲不开、绕不过去的问题进一步进入公众和决策者的视野,如学前教育发展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高考改革问题,等等。 《纲要》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但是,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纲要》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措施, 同时也给各地留出了实践和探索的空间,支持和鼓励各地各学校大胆试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纲要》的研究制定和推进实施,掀起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一轮新的热潮。如何按照《纲要》的精神, 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十分关心的问题。所幸的是,很多地方的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已走在了实践的前列,他们针对自己所在地区、学校的特点,在解决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已经进行了许多实践和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实践和探索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有益借鉴和参考。 为了助推《纲要》的落实,助力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邀请参与《纲要》研究制定工作的专家学者、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有关司局人员, 围绕着如何破解当前中国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编写了《中国教育变革之路》丛书。
-
中国教育变革之路·择校纠结何时了曾晓东 等著《择校纠结何时了(择校问题困局与治理)》针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择校问题,以及各地和学校围绕着该问题的解决所进行的各种实践和探索,力求体现政策性和思想性,体现观点的广度、分析的深度,同时力求体现可读性。本书能够为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易社强 著 , 饶佳荣 译《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由美国的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视角独树一帜。何炳棣先生称赞其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全书主体共有四部分,并有导言和结语。生动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联大在昆明时期的生活。史料扎实,分析精湛,人物跃然纸上。该书的出版,势必会令广大读者注目与着迷。
-
撬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支点梁威,卢立涛,黄冬芳 著经过四年的艰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一一《撬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支点一一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发展研究》和《触摸中国基础教育的脉动一一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区域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两书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庆贺的大事。这两本书首次全面收集了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室发展的历史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生成、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教研制度在保障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维护中小学校正常教学程序,有序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书中,作者尝试把历史研究与政策研究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仅对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和推动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研究和改进中小学专业教研员队伍建设问题,有利于促进这支专业研究队伍在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中更科学更有效地发挥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填补了我国教研制度研究领域的空白。
-
触摸中国基础教育的脉动梁威 主编然而尽管这样一个特色的制度和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至今没有一个部门直接领导和研究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在众多教育史、教育志等书籍中,关于教研制度(包括教研机构、文件、人员等)的记录甚少,零星的记录也只是泛泛而谈,缺少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从教育史角度全面进行研究的还很鲜见。基于对教研制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和对现有相关研究仍较薄弱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梁威研究员——曾是北京市中小学教研部门负责人,领衔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变革及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这一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同时,课题研究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尤其是在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收集齐了全国32个省级教研机构(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研室),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些资料不仅反映各地教研制度及教研员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四年的艰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撬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支点——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发展研究》和《触摸中国基础教育的脉动——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区域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两书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庆贺的大事。这两本书首次全面收集了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室发展的历史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生成、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教研制度在保障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维护中小学校正常教学程序,有序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书中,作者尝试把历史研究与政策研究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仅对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和推动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研究和改进中小学专业教研员队伍建设问题,有利于促进这支专业研究队伍在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中更科学更有效地发挥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填补了我国教研制度研究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研部门和教研员作为课程改革的支撑力量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21世纪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对教研体系的职能和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及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研制度目前面临着机构改革、人员编制限制、职能定位调整等问题和困难,但由于其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研制度不会弱化,反而更需要加强,因为在当前重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今天,它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出来。
-
羌族教育发展史吴定初,张传燧,朱晟利 著羌族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但较少受到学界关注。《羌族教育发展史》由吴定初、张传燧、朱晟利所著,以时间为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古羌人至今的不同历史时期羌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教育人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专门对汶川地震灾后羌族教育重建作了论述。《羌族教育发展史》史料丰富,语言平实,力图引发读者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