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先有鸡,先有蛋?杨支柱编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不可能不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与社会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未来社会的几乎全部人口都将深深地打上今天中国教育的烙印,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在目前已经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种相互衍生决定了真正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必须同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反之
-
“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程晋宽著本书采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史实与史论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清“教育革命”的产生和发展、矛盾和冲突、结构和功能,为当前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参考。
-
挑战与应答顾明远主编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网络出现、经济出现全球化与一体化的今天,“科教兴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更是把它定为基本国策之一。那么,中国的教育如何“兴国”,如何迎接这一系列挑战?《挑战与应答: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变革》为您收录了我国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著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内容包括WTO与中国教育、网络时代的教育、创新——当代教育的办学理念,等等。
-
教育发展理论研究眭依凡著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分为四编:第一编为课题研究15年的两个报告。研究报告,主要从学术层面总结15年来的研究过程、学术观点及其价值:工作报告是从课题组织管理的层面总结15年来的运行机制及其经验启示。第二编为若干篇专稿,收录了有关领导同志、专家、学者和课题组部分骨干成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与评价。第三编是学校子课题的研究情况和经验总结。第四编是优秀论文选。本课题共组织了四次论文评选活动。前三次的优秀论文均已内部印刷。第四次的优秀论文就收录在本专辑中,共18篇。读者从中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第一线科研队伍的成长足迹,为广大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提供了范例。专辑的最后,作为附录提供了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若干大事记。
-
21世纪中国两大支柱周毅著当今世界,科技与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成为时代的潮流,科技与教育作为社会事业两大领域,其关系密切。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进步则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基于此,作者提出了科技教育化与教育科技化的命题,对科技兴国作了深刻的阐释。
-
山东教育通史赵承福主编;张良才等著编辑推荐:本书是一部较为全面地研究山东教育历史的著作,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梳理”与“解剖”两种方式。所谓梳理,是从发展的角度分阶段地理清山东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全面地展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山东教育的整体状况;所谓解剖,是对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作较为详尽的阐释。本书分古代卷和近代卷,近代卷着重阐述山东教育工作者在一系列政治变革中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过程;古代卷着重阐述教育在形成和传承齐鲁文化中的作用。全书分析科学、史料真实,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教学口才易匠翘主编;曾赛红,张克俭,蒋芙莎编写本书的工作,即在从言语活动的不同目的着眼,分别探讨与之相应的语言组织方法,也就是说,本书是在课堂教学这一背景下来讨论各种形式教学口语的组织的。在讨论中,我们始终坚持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口语严格区分开,尽量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特点,从而引申出它们对言语组织的要求;尽量注意运用语言学理论来分析各种教学口语的特点,从而探索各种教学口语应当怎样组织才能达到它应达到的目的。从方法论上来说,本书的这种讨论是在教育理论与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上展开的。囿于教育理论与语言学理论的水平,我们不敢企期这种讨论能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我们相信,作为教学活动中的言语现象,根据言语交际的得体性原则,必须也只能从教育与语言二者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口才这一职业口才。
-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本培训单元面向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师、校长、教研员及其培训者,以及其他参与课程改革的教育管理人员;主要探讨为推进新课程实施而必须进行的评价改革问题。 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由此可见,评价不只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其本身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本单元的培训,参与者将深入理解《纲要》提出的评价改革目标,即:“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了解、认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和思路,产生改革热情,从而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评价改革中来。 本培训单元共设三个专题。 专题1:发展性评价观 本专题帮助参与者着重领会《纲要》所提出的评价改革目标,从评价功能转变的角度强调实行“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通过专题1的学习,参与者应该认识到,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问题主要表现在: ·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教师评价方面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 ·教师多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在最终的评价结果里很少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 ·评价结果通常与奖励、评职称挂钩,很少提出能够真正帮助教师提高的发展性建议; ·评价意见面面俱到,不能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指导。 本专题的目的就是在分析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参与者认识到目前在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产生改革的愿望,树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观念。 专题2:学生评价 本专题选取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着重探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思路与方法。《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目前教育界有哪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可供我们借鉴呢?本专题将介绍一些已有的改革经验,如“ 学生成长记录袋”、“长作业”(大作业)、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己出考试题等。通过了解这些新的评价方法,参与者能够深化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的认识,探讨更多的、更富有创意的改革思路与方法。 专题3:教师发展性评价 本专题关注《纲要》提出的“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着重探讨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课堂教学;如何引导与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实践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 参与者必须明确: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体现新 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参与者还应该认识到,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关键是促使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纲要》)。校长、教研员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要立足于帮,而不是局限于评;要注重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实效,而不是为了展现评价者自己的水平,提那些看似全面、深刻,但是教师却无法实施的意见。 以上三个专题中,专题1的内容涉及新课程中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专题2和专题3则分别从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这两个方面探讨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具体开展培训时,培训者可以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的时间以及与其他培训单元相衔接的考虑,对这三个专题进行重新组合或取舍。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新课程通识培训的一部分,本单元的目的在于倡导新理念,提供新思路。具体的发展性评价的方式方法,将更多地有待于参与者自己去创造。发展性评价并不是一座空中楼阁,我们过去实施的很多评价方法也有值得继承的地方,在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也积累了很多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评价改革经验。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评价改革,参与评价改革,发挥每一个人的热情和聪明才智,把评价改革推向深入,把课程改革推向成功!
-
教育资金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吴震编辑推荐:面对新世纪初我国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经费筹措与运行机制等问题,有一个认识逐步深化、实践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必须从有关的理论层面去加以思考,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和本书的价值所在。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区县、乡镇和学校的教育资金运行机制作了实证分析与探索,说明我国教育财政管理与运行机制亟待进一步改革,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值得推荐给大家一读。
-
中国教育丁钢主编本书是一份国际性中国教育研究集刊,出版宗旨是为提高中国教育变迁及其国际关系的认识、思考以及分析的水平,提供一个有益的中介和共享的学术论坛。本辑为第1辑,收入了4篇学术研究论文、报告,以及2篇对“报告”的评论。全书内容丰富,特别是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一文,运用叙事学的方法作比较研究,视角独特,视野宽广,在方法论上对中国教育学者具有积极的参考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