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发展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赵宏琴 著《发展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标志着教师研究领域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发展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教师的声音、教师的人生里程和新的分析路径与新的教学研究模式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领域整合。此著作的出版从根本上帮助和加深了我们对教师教育问题与教师研究的再现危机的认识与理解,并展示了新的发展路径。
-
棉花生涯五十年汪若海 著其核心内容,既处处彰显汪老重振中华棉业的赤子之心;又处处放射出老所长科技创新的智慧之光。这正是其五十年棉业生涯的灵魂所在。不论是中棉所系列良种选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突破性进展,颇具中国特色的棉麦良种良法良制大面积两熟高产高效示范样板的创建,倡议全国棉产布局重心的西进与推动新疆棉区的拓展;还是作为中棉所所长组织全国性棉花科技攻关,兼任农业部顾问期间献计振兴棉业,倡导构建棉花科研、开发、资讯、教育、推广、经营相沟通的科技服务网络,无不蕴含着赤子之心与智慧之光。二者如此完美结合,更使新作增色,令人折服,此惊喜之一。惊喜之二,这部好书不仅是作者五十年棉花生涯,极为丰富多彩的亲历、亲见、亲闻的人生经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人生感悟自传;也可视作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由艰苦创建,经曲折发展,直至建成国际知名的全国性棉花科技中心的建所历程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缩影;同时,这五十年,也恰恰见证了新中国重振中华棉业,由植棉大国变成棉产大国,进而迈向棉产强国的棉业腾飞史。正是由于汪先生的棉业生涯大体上与中棉所建所同龄同成长,又与新中国棉业腾飞史的诸多转折节点同步,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新作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
三十年中国法学教育大事记曹文孙 主编2008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恢复法学教育30周年。回顾30年来的中国法学教育大事,总结新时期法学教育历程,对于中国法学教育的下一步改革与发展大有裨益。有鉴于此,我们决定编写一部近30年来中国法学教育大事记。在内容选择上,这部大事记以高等法学教育为主,兼顾其他类型与层次的法学教育;在编写体例上,按照编年的方式,以月份为基础编写,每年附以年度综述。共收集、编写大事1000余件,50余万字,分为法学教育法规、法学教育政策、法学教育机构、法学教育人物、法学教育活动等几大部分。所有事件均按年度进行编号,文后附有分类索引,按年度一事件编号排列,以便读者检索查阅。法学教育与国家法制进步、法学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除了纯粹的法学教育大事外,我们还收录了法制进步与法学发展方面的重要事件。
-
云南近现代艺术教育探源红帆 著在我上任前一年,1999年,我们刚刚开展过一次活动,就是云南艺术学院的建设发展40周年校庆。那一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悠长的思索:云南艺术学院在历届领导班子努力、一代又一代教职工奋斗和学生们的热情簇拥下走过了40年的艰辛道路,取得了桃李满天下的巨大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历史高度和前进起点。在此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成为新班子新生代的历史任务。在总结经验,盘点家当,为成绩骄傲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本科教育办学有较长历史,但没有研究生教育层次;实践型队伍创作能力强,但理论成果少;历史的错综与道路的曲折,体现在校园建筑的犬牙交错状态与后校园因为缺少投资而闲置荒芜的情况当中;规模小、社会影响力不够而被提议“合并”的悬剑仍在项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迫切性,成为新里程途中首先遇到的关隘。
-
陈平原大学三书陈平原 著因学力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好绕过了若干人所共见的“伤疤”——比如“文革”中的北大;即便如此,本书所呈现的故事,也并非总是“风和日丽”。全书分为四辑,末辑乃书评,涉及北大人物或大学史的写作。其中《大学百年》和《人文景观与大学精神》二则,是从作者另外的著作转录来。之所以冒昧重收,因其与本书的写作大有关系。五年前,在日本东京大学访学时,买了一册印刷精美的“写真集”《东京大学百年(1877—1977)》,读后感慨良多,曾撰文予以评述,顺带预测“北大百年史”的写作。至于为金耀基的《剑桥与海德堡》等书撰写评论,不只是因其曾为作者的游览提供方便,更希望借此探讨将正襟危坐的校史与随意挥洒的游记结合起来的可能性。一为学术思路,一为文章笔墨,二者的启迪,规定了作者今日的探索。
-
上海圣约翰大学徐以骅 主编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年)是我国最著名和历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圣约翰大学以英文教学而著称于世,并且在引入现代西方学科(如新闻学、工商管理学)、学制(如选科制、考试名誉制)和校园活动(如大学体育运动、英文学生刊物、校友会)等方面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许多先例。在其存在的73年历史中,圣约翰大学先后培养了近万名学生,其中不乏商界巨子、学界泰斗、政界领袖、医界精英和教会名牧,被誉为中国现代工商和外交人才的摇篮,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对圣约翰大学的发展历程、学校特色、办学模式及历史遗产等,作一概要的叙述;下编则主要为校友文章,是直接当事人对该校方方面面的历史回眸和生动追忆。《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还配有200余幅圣约翰大学历史、校园建筑及其有关人物的图片,以期读者能对这所著名教会高等学府有较为直观的了解。
-
弹性与韧性魏峰 著《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以新中国成立后苏北地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农村民办教师政策的历史变迁为线索,运用社会人类学中民族志的方法考察了国家教育政策在乡土社会的运行及其对民办教师个体生活的影响,以及民办教师应用在乡土社会的文化中所生成的个体策略与国家政策互动的过程,力图展示乡土社会教育政策运行的基本特征。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探索傅兴国 著现在,中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教育要发展,要真正发挥作用,达到兴国、立国、强国,就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模式,采取新的发展办法和有效措施。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广纳群言、广集民智,问计于民,其核心就是促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大力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基于此,我把自己在北师大教育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编辑成书。这本书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记录了当时教育发展、改革的情况,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素材,对教育发展、改革有所裨益,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
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张传燧 著《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采用“教育流派——代表人物——生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的结构主线,主要介绍自先秦至清初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各个教育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与文化教育时间,展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状况。《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理学家、实学家等教育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韩愈、老子、庄子、墨子、朱熹、王夫之、颜元等十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点分析介绍儒家的启发诱导教育思想、道家的自然自主教育思想、墨家的科技创新教育思想、理学家的“置疑”、“自动”教育思想、实学家的“经世致用”功利教育思想。《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希望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规范性与流畅性的著作,可供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和中小学教师阅读。
-
陈平原大学三书陈平原 著本书的特点,除了历史与现实对分,再就是论文及演讲各半。后者既指向“目光”,也牵涉“文体”。演讲诉诸听觉,需要大白话、新见解,引证不能太多,切忌满篇咬文嚼字、引经据典。这样一来,对于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彻底解决,多少总有些限制。演讲鼓励现场发挥,一旦说开去,常常“摇曳多姿”,这与史学论文之讲究准确、严谨,不免有些差距。还有一点,演讲时,不能假定听众熟悉你的以往著述,且一书在手随时翻查,为了辞能“达意”,往往自我引用。单篇看没问题,集中起来阅读,就会略嫌重复。如此“文体辨析”,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自我辩解。本书收文十一篇,另加三则附录。上编观历史,下编谈现实。至于“远行留‘背影”与“荷戟独‘彷徨一,除表明论述对象及作者心境,还隐含了两个书名,即1926年北新书局刊鲁迅小说集《彷徨》,以及1928年开明书店刊朱自清散文集《背影》。如此“拉大旗当虎皮”,主要指向二书的“卷首语”。《彷徨》无序,引《离骚》句为题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背影》序言提及当今散文大发展:“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一力主求索,一明辨文体,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