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新中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三维向度芮鸿岩 著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实践和价值的三维向度,系统考察了这一时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实践脉络和价值取向,并从中得出其对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
西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研究朱恪孝,姚聪莉 著产学研合作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其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本书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并在国际产学研结合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国西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应当把以高校为主的技术创新推动模式和以企业为主的市场化拉动模式结合起来,选择产学研共建联盟的技术和市场双向推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和运行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从而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从内部要建立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组织机制,从外部要建立社会机制、政策机制和调节机制。构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运行机制需要完善社会化投入支持体系、体制创新支持体系和政策创新支持体系。本书对各级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本书还可以作为技术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参考读物。
-
百年荣耀水木清华孜粲 主编作为中国高校的“双子星座”之一,清华大学在国人心中向来有其特殊的地位。立足于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清华,本书在内容的安排上以“全”为原则,从清华硬件到软件,从建筑园林、纪念设施到校史人文、学术传统再到院系介绍、报考指南,从民国的学者大儒到现代的IT精英,从阳春白雪到校园的日常生活,应有尽有蔚为大观;行文中尽力避开枯燥的考证、说教、数据和理论,取而代之以精短的小故事或场景再现来还原历史,展示历史上清华学子的大家风采,并且配以精美的图片,使读者产生“宛在画中游”之美感。
-
2011历年真题解析及押题试卷Ⅰ·小学信息技术山香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研究中心 主编教师招聘考试(教师入编考试),简称招教,是我国教育部门依据“凡进必考”原则,公开招聘教师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参考。各地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招聘考试主要是各地(市、区、县)教育部门或人事部门组织的考试聘用机制。具体程序包括招聘简章发布、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基本功考核?体检、录用签约等。考试内容依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主线内容是清晰的,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注重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地区也会单考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其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材教法、教育教学技能、新课程改革理念等。 另一种考试形式注重考查考生对公共基础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有的地区公共基础知识指的就是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有的地区则是指文史、科技、法律、政治、写?、时事等综合知识或职业能力测试知识。 为配合各省市教师招聘考试的积极进行,帮助广大有志于投身教师行业的考生能在最短时间内,高效通过此类考试,我们特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分析全国各地历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本着为考生负责的态度,精心编写了这套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及押题试卷,期望能为广大考生的复习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
民国记忆张意忠 编著在近现代史上,那些民国的教授,其学养的深厚与化通,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他们旧学功底的扎实,中西贯通、融会心知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张章忠编著的《民国记忆教授在当年》通过梳理历史积淀下来的史料与点滴记录,展现民国教授学识超拔、优雅隽永、天真浪漫,或者机智活泼、真诚幽默的世外风姿和人间情怀。《民国记忆教授在当年》遴选的16位民国教授,如辜鸿铭、王国维、黄侃、钱玄同、陈寅格、胡适、金岳霖、傅斯年、徐志摩、林徽因、钱钟书?都是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智者,都是人中之龙,对中国教育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民国教授的旧年往事,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每—位教授都是一部内容驳杂、耐人寻味的奇书,似陈年老酒,常品常新,回味无穷。
-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1-2012邱均平 等编著本书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共同研发,由邱均平、赵蓉英、王伟军等编著。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周大学及学科专业排行榜。包括主旨论文“中国大学评价的新变化、新结果、新启示——2011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启示”,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10个方面的201个排行榜。第二部分,全国各大学概况、各类排名结果及联系方式。第三部分,附录。提供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自行研制的“本科专业名称对照表”。查询详细资料,请登录: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本书从10个方面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中国内地1085所大学的竞争力,内容包括125所重点大学(含25所一流大学)、610所一般大学、350所民办院校的竞争力,8种类型学校、11个学科门类、192个专业的?力和水平。本书评价指标合理,方法科学,数据准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翔实,权威性高,适用面广,可供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培训机构、广大学生和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阅读、使用。
-
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陈雪芬 著中国的官方英语教育开始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在19世纪上半叶之前,英语曾经被认为是“蛮语”,但在140多年后的今天,英语教育却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上也出现了学习英语的热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中国学习英语的风气、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怎样的沿袭和变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为此,陈雪芬编著的《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试图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变迁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以期总结出英语教育的规律,从而为我国当今的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根据中国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分成六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阶段为贸易、传教与英语传播。早期英语传播主要是出于民间贸易与传教之需要。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早期中外贸易中语言——洋泾浜语和早期教会学校英语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特点以及对后世英语教育的影响。第二阶段为西学东渐中的英语教育。晚清的英语教育是作为西学东渐之媒体而引入的。在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翻译、外交之人才以及学习西方器物的制造,中国的官方英语教育才得以开始。到了维新新政时期,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维护清朝的统治,清政府扩大西学的范围并开始重视英语教育。与此同时,受条约、租界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教会英语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些教会学校因其英语教学特色日益受社会青睐。该阶段中国英语教育的总体特点为:教会学校与本土学校并存,大多采用语法翻译法,以原版的教材为主,并确立了英语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第三阶段为欧风美雨下的英语教育。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一方面由于国家的内外交困,急于寻找现代化建设之路,向欧美学习的心情尤为迫切;另一方面,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也有与西方进行日常交流的需求。因此,英语成为外交、中西文化交流、商业往来等方面的载体,在这一时期英语教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本土中学与教会中学都普遍地采用直接法教授英语,教科书出现了本土化、多样化的趋势。而大学的英文系无论是教会大学还是本土大学都已属于人文学科,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强调博雅教育,非常重视学生英美文学素质的提高。第四阶段为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英语教育。新中国建立是中国英语教育的一个转折点。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的英语教育经历了缩减、复苏、停滞等复杂而曲折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一度出现不正常的钟摆现象,由直接法回复到语法翻译法,同时教材内容也明显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五阶段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英语教育。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大,人们日益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重要性,社会上逐渐出现了“英语热”的现象。而政府也对这种需求作出了及时的反应,英语被定为中学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之一,高校的英语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整个中国英语教育领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英语交际法开始得到推行;教材中反映交际目的的内容比重增加;部分中学使用原版教材作为英语教育改革的试点;少数高校开始提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英语教育呈跳跃式的发展,并且有向功利型发展的趋势。第六阶段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加入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中,社会上也随之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于世纪之交兴起了波及各个层面的英语教育改革,改革的共同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强调英语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学校开展英语教育改革的同时,社会上的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较有影响力的有新东方、英孚等英语培训机构。这是英语教育变革以及多元化的时代。综观中国英语教育的变迁历程,从19世纪上半叶之前的“蛮语”,到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之媒介,到国民政府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时期英语教育的起伏,甚至一度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处于缩减、停滞状态,恢复到改革开放之后受到国家和社会普遍的扶持和重视,最终到当前的全民学英语用英语的热潮。种种变化无不折射出中国的英语教育深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而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是这种影响的集中表现。在系统梳理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的基础上,本书还初步地分析了中国英语教育变迁与其社会物质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不确定因素互动关系,归纳出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的过程中,英语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变化的规律。最后还对当前中国英语教育中出现的较为普遍和重要的问题归纳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矛盾关系,如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关系,英语教育中的功用性与人文性关系等,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
正气完人的精神家园范培松,张颖 著《正气完人的精神家园——苏州大学文化研究》是一本旨在研究苏州大学文化的生成、流变的著作。该书试图以人文化的视角,严谨的思路,较具感染力的笔触挖掘伏延在百年苏大历史河流下面的文化精魂。以“文化”为聚焦点和考察方法,全书分为“苏州大学的文化土壤”、“苏州大学的文化脉络”、“苏州大学的文化精魂”、“苏州大学的文化生态”、“苏州大学的文化架构”、“苏州大学的文化名师”、“苏州大学的育人文化”、“苏州大学的文化的未来展望”八章。其中既有对苏州大学发展历史的纵向梳理,对学校文化精魂、育人文化的深入论述,也包含了文化生态、学科特色、名人名师等大学文化的各个层面,力图完整展现苏州大学“中西合璧”、“开放包容”、“经世致用”的独特文化形象。该书坚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研究大学文化,认为苏州大学文化有一个逐步形成、渐臻完整、不断更新的过程。历经漫漫岁月洗礼、有着深沉积淀的苏州大学文化,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自身。
-
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生兆欣 著《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视野下,整理分析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和学术发展的百余年文献,全面展现了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图景,深刻剖析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对这种发展变迁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以时间为线索,分四个历史时期概括了中国比较教育学在整个20世纪的学术制度发展和研究成果的阶段特征;第二部分(第二、三章)以研究专题为线索,分别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教学以及比较教育学科本体问题四方面的百余年发展进行了历史梳理与评析;第三部分(第四章)以学科发展的要素为线索,对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实践环境、实践主体、实践性质及实践结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作为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比较教育研究增添了新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比较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空白。
-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八十周年纪念学术论文集单周堯 主编\Essays inCelebration of the Eigh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School of Chinese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hief Editor:C.Y.Sim)Include: \ANote on Historical Periodicals of Twentieth Century China\、\TheIntellectual Atmosphere in Lingnan at the Time of the Introductionof Buddhism\、\Clues Leading to the Discovery ofXiyoujipinghua\、\Ming Antiquarianism: An Aesthetic Approach toArchaeology\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