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聚焦有效教育的十年张人利纵观这十年,张人利同志与他领导的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和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所推进的改革,涉及基础教育中的课程、教学、德育、教师与评价等方面。在课程方面,他提出了“按学生的最佳发展期设置课程”,对他人不敢去动的“主课”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对今天已成热门话题的“校长课程领导力”来说,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在教学方面,他对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进行了创新,以“过程与方法”的优化寻求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真正把学生的有效学习放到了教学改革的核心位置。在德育方面,在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统一的新德育课程并付诸实践,使德育课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他一方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本研修的组织和形式,使之成为一种学校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促进教育学院功能的提升,以研训一体等走向精致化的教师研修,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了专业的支持。在教育评价方面,他提出了绿色评价的概念,努力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本书汇集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江苏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开发课程资源、改变学习方式、重建课堂教学、推进课程综合化、改革评价制度、创新课程管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走向校本发展和建设课程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和推进策略,介绍了有借鉴意义的学校典型经验,突出了地域特色,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
-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裘宗沪 著写回忆总是五味俱全,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友情的温暖和成功的喜悦。回顾这近三十年,我是很幸福的,做这样一件普通的事情却结识了这么多朋友,全国各地的都有,年长年轻的都有,可以说我是在友谊的大道上走的这条数学奥林匹克之路,直到现在我还经常能收到很多来自朋友们的信息和问候。朋友们的支持、鼓励和给我的很多机会,是我这近十年来的成功之源。
-
领导和管理持续性专业发展(英)厄雷;王晓华 等译《领导和管理持续性专业发展》由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彼得·厄雷教授和萨拉·巴布教授所著,他们都是持续性专业发展领域的领军人物。彼得·厄雷教授在学校领导力和管理领域久负盛名;萨拉·巴布教授在教师培训以及早期专业发展方面颇有造诣。《领导和管理持续性专业发展》由绪论、“促进学校改善的专业发展”及“学校特定教职员工群体持续性专业发展的领导与管理”等三部分组成.、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有专业发展研究存在的不足,拓展了专业发展的研究范围;丰富了我们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专业发展的关注视角;同时,也在专业发展研一冤领域引入可持续性专业发展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专业发展不是目标而是过程并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的基本理念。《领导和管理持续性专业发展》所针对的读者群体主要是教育领导和管理者群体,专门致力于专业化问题研究的学者群体,以及对英国教育感兴趣的诸位读者。
-
偏失与匡正魏宏聚从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问题,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既是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否具有正义性的哲学反思,也是对义务教育“权利与义务”在制度与政策安排上是否合乎正义的价值审视与“匡正”。社会正义是“本研究”价值判断与分析的逻辑起点,它是基于“人人有权利向政府要求平等分享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一假设。整个研究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实践描述,从“量与质”的双重视角,给我们描绘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普遍性与严峻性。实践研究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事实:《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基本投入原则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贯彻实行;义务教育投入多渠道筹资政策,在现实中是以“多渠道与无渠道”的悖论呈现给我们;本应是具有刚性的拨款政策,却以校领导的社会资本来支撑;贫困生补助的“两免一补”政策在一些地区象征意义大于实践意义。现实的严峻与残酷明确提醒我们,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失真是一种普遍现象,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理论诠释部分,既是对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归因解释,也是对失真现象的理论描绘。政策失真不仅表现为政策目标的失真,还表现为政策价值选择的失真。理论诠释部分的逻辑分析起点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关键的问题不是贫困没钱,而是钱怎么投入怎么分配使用,在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而是公共价值和理念”。这既是经费政策价值失真的表现,也是根源,表明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公共价值理念的缺失。比如: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二元化现象;处于“剧变与混变”之中,缺乏独立性与稳定性的经费投入政策变迁,义务教育投入主体选择的错位等等,这实际上是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价值选择失真的表现,同时也是投入政策目标失真的原因。三、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规避研究,是基于义务教育成本分担的社会契约论而提出一些规避失真的基本建议。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布坎南认为,起点公平和规则公平比结果的公平更重要。本部分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无论你出生在农村,或是城市,也无论你出生在富裕的东部地区或落后的西部地区,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这应是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政策的基本价值选择。本研究提出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规避失真的四个原则:1.义务教育成本的国家负担原则。基本含义是国家应承担起义务教育的全部成本,因为人民与国家已形成了国家“买单”的无形社会契约。2.义务教育财政中立的原则。基本含义是“教育投入的差异不能和地方财力大小程度相关,每个学生的公共教育经费开支上的差异不能与本学区的富裕程度相关”。因为义务教育投入不能由“无形的手——市场”来调节。3.义务教育弱势补偿的矫正正义原则。基本含义是弱势补偿不仅是对弱势的家庭义务教育成本进行补偿,更应是对弱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补偿。因为这是矫正正义与社会公正的现实选择。4.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法律手段调控原则。基本含义是建立义务教育投资法,强化法律监控手段,因为当前行政监控手段约束力量弱化。如果说过去城乡义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受国力限制有不得已之处,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却是政策、制度所预设和强化的结果。在义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绝不能重现加勒特·哈丁的“公地悲剧”,公共生活中存在着价值冲突,必须以人为因素加以引导与纠正,义务教育领域同样应如此。
-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钱理群,刘铁芳本书共分为三辑:乡村教育:问题与出路、乡村教育:被遮蔽的文化世界、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是将一些学者关于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主题的调查论文结集成册。主要针对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与发展李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在对高等师范院校转型的历史过程以及规律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等师范院校转型的四个基本规律;在对“学院”与“大学”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高等师范院校转型的要素分析框架,认为转型的四个要素是转型学校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在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性大学通过坚定不移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能够成为独县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观点;通过对聊城师范学院转型的个案研究,检验以往对发达国家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以及对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趋势的判断。
-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名称问题、学科定位与性质问题、逻辑起点问题、发展阶段划分问题、卵论体系问题,等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与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少独创性见解),这在其他著作中是很少看到的。作者坚持从国情出发,注重中国的文化传统,重视总结中国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重视对西方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思考,着力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使《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
港澳台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梁桂麟、刘志山《港澳台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从诠释通识教育的理念入手,结合通识教育在美国诞生的历史,分析与解读香港、澳门、台湾三地通识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并最终对三地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实施状况进行了比较,从而为我国内地高校德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
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93—1999陈大白 主编一、《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77年~1999年)收录的范围主要是自1977年~1999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市教育系统党政部门等制定、发布的有关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文件、法律法规、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重要会议文件及报刊资料等。本书还选录了这一时期由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委制定、发布的有关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文献。此外,本书也选录了北京部分高等院校的重要文件、资料。全书共收录文献资料742篇,分上、下两册,上册自1977年~1992年,下册自1993年~1999年。二、本书正文的编排采用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统一编排。确定时间的原则为:法律法规用通过或批准时间,公文用发文或转发时间,会议纪要用会议时间,文章、社论用发表时间,讲话、报告用讲话、报告时间。
-
季羡林读书有用季羡林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年少时淘气又不爱读书,高中时代,遇到几位好老师,自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他步入清华园求学、跑到德国苦学,后回国任教,致力于印度古代语言、比较文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并撰写了大量的散文。本书介绍的就是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写的大量有关读书方面的散文,希望能给广大读者以借鉴和启示。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学习——广义的学习的过程。区别只在于有的人意识到这一点,有的人没有意识到,有的人主动,有的人被动。而意识到这一点又主动去学习的,其效果往往高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被动地去学习的。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稍一思考,就豁然了。……大学或研究院毕业,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阶段的结束,而决不是学习的终结。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下去的,一直到不能学习的那一天。我们毕生的座右铭应该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老而不已,学习终生。——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