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张会军 著《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从回顾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入学考试、破格录取、新生学习、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实施、大学生活、创作实习、特色教学等入手,既对“78班”所享受的时代、环境和青春成长的经历,进行了寻踪、追溯、回忆,又对那个年代的电影专业教育进行了整体反思。作者认为,“78班”在个人的成长上同时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在历史意义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在电影教育、教学上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培养经验上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性。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后电影专业教育30年的今天,系统而全面地再现那一段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湖南师范大学七十年张国骥,刘湘溶 主编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之于大学,七十岁并不算高寿,当然也不算是少年。中国大学高寿者亦不过百余岁。七十年,说她大,因为她已渐趋成熟;说她小,因为她的人生序幕刚刚开启。好的大学是不老的,是万古长青的。师大创于蓝田,兴于岳麓。蓝田起步,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却不可稍忘。尽管往事如烟,但一想起这段历史,无不令人慷慨悲歌,心驰神往,崇敬之情,油然而生。1938年,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这是生死存亡之秋,对每一个炎黄子孙而言,这是颠沛流离之际。这是一个生死未卜的时期,但也是一个壮怀激烈的年代。当此之时,廖世承等仁人志士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弃个人生死于度外,怀抱教育救国之理想,凭借坚忍不拔之精神,历尽沧桑,宠辱不惊,顽强办学,艰苦创业。什么叫教育家?这就是教育家;什么叫书生报国?这就是书生报国;什么叫伟大?这就是伟大。
-
师范弦歌孔春辉 主编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之于大学,七十岁并不算高寿,当然也不算是少年。中国大学高寿者亦不过百余岁。七十年,说她大,因为她已渐趋成熟;说她小,因为她的人生序幕刚刚开启。好的大学是不老的,是万古长青的。
-
南宋教育史苗春德,赵国权 著《南宋史研究丛书:南宋教育史》是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纂的“南宋史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著者对南宋的学校教育(官学、私学、书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著名教育家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探讨总结了南宋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
新观察胡卫、张继玺教育涉及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等诸多因素,除了教育学视角外,加入文化、社会等视角。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审视教育事件,是《新观察:中国教育热点透视2007》的一个追求。《新观察:中国教育热点透视2007》是对2007年中国教育热点事件的汇编,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境况;在方法上,试图通过跨学科与多角度的思考,让教育本身变得更生动和立体。
-
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史杨辉 主编,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编《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史》下册,主要记述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杰出人物、著名侨办学校(含侨建助)和奖教学基金会三个部分。在《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史》一书中,要把这众多的杰出人物都载入史册,显然有困难,也不现实。所以我们对人物入史提出了几点基本要求,符合要求的,所送的资料比较丰富的,特别是捐资办学事迹感人的,我们都将他们收录入史。我们原则上以因捐资办学而获得省政府立碑(累计捐资1000万元以上,其中捐资办学达600万元以上)表彰的福建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同为主,和虽捐资未达1000万元但事迹特别感人、影响大的海外乡亲。《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史》下册,共记载80人,有的海外乡亲,虽然事迹符合入史要求,但没有报送材料,只能深表遗憾。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 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探索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由适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采取“共建、合作、合并、协作”等有力的改革举措,基本打破“条块分割”行政管理体制,使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越来越充满生机与活力;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中国高等院校努力探索和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有很大提高;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资源保证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更集中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重大成就,更加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强调入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导向作用。《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进行全面系统、客观准确、重点突出的总结研究,力求“全景式”地描绘、简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
谁是人才钟昆明 编著《谁是人才》讲述自身素质如何使人成才、成功,讲述一个人成才、成功的内在因素,是一些理性的、经验性的总结,最后还特别告诉那些雄心勃勃的人们,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为人们的自身素质和追求,只有符合国家、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才能最终成才和成功。
-
奇迹之旅李晓明 著正如书中所强调的——创新是工业中心的灵魂,创新意识也正是我们所急需大力倡导的。我们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但传统教育思想局限了人们的思维,缺乏足够的创新思维空间和创新理念。当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创新的浪潮变得更加广泛、势不可挡,并将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教育理念正向更加重视创造力培养的方向转变,这也正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从本书可以看到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三十年中的发展历程,从创立、发展、壮大以至今天的成就所经历的坎坷、困惑。本书写出了工业中心奋斗的精神,创新的文化,永不言退、团结奋进的团队理念。工业中心团队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点点滴滴,在书中都有生动再现。从管理学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与探讨,挖掘“工业中心”模式成功的历史机遇、社会环境以及内在因素,在更加广阔的视角和层面来剖析“工业中心”现象,从而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启迪。这些在书中都有精彩的阐述,作者之用心可见一斑。
-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报告杨小微 主编在上一期,即《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报告:区域研究2007》的代发刊词中,我们阐明了本集刊的编辑理想,在于呈现当代中国区域性基础教育改革之独特而丰富的价值,并试图以研究的力量,与当代中国区域性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伴,相依相存,相互构建。所刊载的13篇报告和文章,记录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研究者以均衡、公平理念为追求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思路和探索历程。本期奉献给读者的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近况,仍然覆盖东、中、西三个梯度。第一组文章由今年5月在昆明召开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贫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会议上的三个报告和一个总结发言构成,反映了基于教育学立场对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与教育问题的深切关照。第二组文章来自江苏常州,浓缩地反映了区域层面推进“新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成果、学校层面尝试转型性变革的两年探索过程与经验。这一组的最后,也有专稿评述“新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在迎接复杂性挑战过程中的思维品质的提升历程。钟楼区领导、校长和教师们认定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区域教育生态优化上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竭创意,相信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第三组文章则推出我国中部地区在学校层面开展的以多维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的变革实践,反映了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校长和教师长期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默契配合、有效互动及同生共长。最后一组文章是对海内外学校变革实践的理论评述。既有从一种新的视角对我国学校变革中通过校际合作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梳理、概括和评述,又有对西方学校变革和香港优质学校发展计划的回溯性介绍与评论。这些,也是我们在学校变革与素质教育区域推进中更新实践和发展理论的颇有参考价值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