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中国教育改革30年庞丽娟 主编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迅速,学前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总分和起始阶段的学前教育,既在我国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奠基地位,又正日益成为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对促进我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和发展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影响。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亿万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基于上述原则,本书围绕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政策、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学前教育财政改革、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观念的转变、幼儿园课程改革与游戏的发展、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全书共分七章。
-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教育学赵存生,喻岳青 主编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他自告奋勇抓教育,领导了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建设,创立了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又有许多创新发展的邓小平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在实践和理论相统一、相促进、相结合的大道上前进。翻《邓小平文选》,其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是仅见的。邓小平不但以一位革命家、战略家的气魄抓教育,而且以一位思想家、理论家的气质思考教育,’因而取得了许多原创性的富有邓小平理论风格的科学成果。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产生,无疑是当代中国教育科学中最首要的和最具标志性的成果。邓小平教育理论在指导中国教育实践探索前行的同时,也指引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回顾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呼唤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定,从“三个面向”、“四有”人才的提出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行,正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科学的发展开辟道路、指引方向。邓小平教育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科学体系,不但指引和推动着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发展,而且指引和推动着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所限,我们不可能将邓小平教育理论与教育科学这个庞大体系中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一一对应地加以研究,而只是选择其中几个主要的分支学科来进行分析和探讨。这种研究和探讨要力求找出邓小平教育理论与这些分支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能简单地进行对号入座,更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应当说,这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还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领域,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开创性也具有挑战性的领域。抱着在探索中前行的宗旨,我们义无反顾地大胆踏入了这个领域,并将我们的粗浅所得写成《邓小平教育理论与当代中国教育学》一书奉献给大家,以求教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邓小平教育理论观点所具有的高屋建瓴的综合性,因而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邓小平某一重要理论观点,对教育学的不同学科都起了重要指导和影响作用,这样就难免要在各有关章节中都要加以引用,也就是说要出现必要的“重复”,对此,敬希读者予以理解和教正。还需要说明的是,《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教育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的子课题之一,其初稿已于2006年3月通过了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专家组的鉴定。后因要补充一些内容,并对有关注释按新出版的《江泽民文选》等著作进行修订等原因,推迟了出版时间。
-
中欧神话李月庆,孟群舒 著我们要有自己的MBA学校!这是改革之初的呐喊。我们要有自己的世界一流的MBA学校!这是市场化中国的呐喊。从草创之初,在教育特区的艰难起步、冲破体制的大胆尝试,到获得认可的初见光明,商学院市场化的运作初见成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名字开始响彻世界。2005年,英国宣布,中欧毕业的MBA无需申请即可进入英国工作。这所亚洲排名第一的商学院,它的使命,是让商业教育“文艺复兴”。振兴企业家阶层:追问中国企业家缺什么?中欧的课程设计因时而动、因材施教,永葆新鲜活力,让个人和企业能获得跨越式的进步。成为行业标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厉的招生制度,严谨的教授选拔和管理,追求到细致的细节,中欧将自己炼就成最严格的商学院。唤醒管理教育市场:“心智模式”硕果累累,欧美商学院也成手下败将;管理教育一时波澜壮阔。树立市场化榜样:在田园牧歌中创业的中欧,院长敢为天下先,亲自上门拜访“推销”;员工“玩命”研究课程,面对企业弊病一针见血;开创国内商学院“路演”先河,管理论坛推广品牌。
-
中国教育科研报告曾天山,刘立德 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研究程样国,刘德才 主编三十年改革开放这一创造性的伟大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探索、开创到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日益彰显出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中国人民发展的脚步不仅从国内踏向了国外,而且从地球跨出了征服外太空的第一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 今后,在改革开放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
我们一起走过张作功 著《我们一起走过:教育十年回顾》是张作功先生从事教育工作十年的精彩回眸与真实写照,从教育实践到教育理论,他以自己独特的体会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自己十年教育工作的历程。全书按时间脉络梳理了他十年问从事教育工作的研究课题、调研报告、教育思考和教育随笔,内容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既体现了他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学术研究水平,也反映了其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忱和对教育实践的深刻体会。
-
苏州大学年鉴朱秀林 主编,苏州大学档案馆 编《苏州大学年鉴2008》的编写体例、格式现《苏州大学年鉴2007》基本相同,记载的内容是2007年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所有数据截止时间为2007年12月31曰。《苏州大学年鉴2008》对上一年“党群、行政系统中层以上干部及直属单位干部名单”的编排方法作了些调整,各院系的干部不再分党政系统而是以院系为单位编排;在“教学质量与学科实力”一栏中增加了如下内容:苏州大学2007年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
-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袁振国 主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界探讨的一个老问题。本书不仅梳理了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而且着力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教育阶段在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率上的政策实践;同时介绍分析了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解决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上的重要理论观点与政策实践,对我国未来教育政策走向进行了探讨。
-
山东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孟庆旭 主编山东教育的这段历史是怎样走过来的?放在历史的坐标中如何评价?各级备类教育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阶段之间是怎样承接和递进的?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有何基本经验?教育前进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继续向前推进?“山东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课题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运用调查研究、分析对比、量化分析、提炼概括等方法,对山东教育30年“纵观”、“横观”、“纵横观”,力求从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寻找本质性的东西,从各种历史的脚步中寻找逻辑的起点,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发展思路。课题组从搜集资料、编写提纲到撰写初稿、修改定稿,严谨治学,竭尽心智,在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成盛举。这部近100万字的《山东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呈现出的内容很丰富,给人的启发很多。其最基本的内容在于重现了一段历史的真实,概括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历史进程,回顾了巨大成就,总结了基本经验,展望了未来,提出了一些好的思路。
-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谢安邦 等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7》的编写,仍秉持既定的原则:梳理和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每个年度的发展情况,审视其后续研究的态势,力求客观地再现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由于研究角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研究结论及其持论的依据,揭示研究达成的共识和取得的进展。课题的选择、框架的安排和每章前的较短概括,也许会多少反映出我们的见解,但我们对纂辑的研究成果和内容不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阐释,使读者能够直接看到各位研究者的见解,了解某一问题或领域研究的重点、范围、进展程度等,从而进一步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一年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形,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些趋向,以及这些趋向所反映的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至于那些目前刚涉及的问题或者研究还不够深入以致不能反映在本书中的一些内容,将会在后续研究中逐一展示。我们相信只要将纂辑工作持续下去,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状况一定会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的定位仍然是一本工具书,希望能够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