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中国教育问道王晓燕,谢云挺 著【上篇】 教育之问 教育的任务,不是无视或扼杀孩子生命体中的独特潜能和自由追求,把他们修剪得整齐划一,而是给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宜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各自所需要的不同的养分,去激发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快乐地成长;教师的职责,也不只是教导孩子做功课或练技能,而是指导一个个有生命的人发挥全部能力去充实自我,去创造最完美的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是哥伦布,总把我们带向新大陆……【中篇】 教育之道 教育者只有从高高的圣坛上走下来,以一颗由衷地尊重、欣赏、信任、好奇的爱心来对待每一个儿童,才能真正创造教育的奇迹,并在给孩子带来自由快乐学习体验的同时,也给教育者自身带来工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法则,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灵魂和根基所在。【下篇】 教育之术 教育是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历程而展开的一条从小到大的系统主线,而决定这种主线内在轨迹的是学习者的生命主体需求。这就像一株植物的成长,萌芽期该做什么,秧苗期该做什么,开花期该做什么,结蕊期该做什么,都是由植物的本身特性告知园丁并被遵照培育的,而不是凭园丁的主观臆想盲目行事。
-
改革开放30年四川教育回顾与展望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 编该书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教育系统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党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办好四川教育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该书对于认真总结四川教育的成绩与经验,推进四川教育改革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书院与文化传承卞孝萱,徐雁平 编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它起始于民间讲学。有学者将其源头追溯至汉代私家讲学之精舍与精庐;然就藏书条件、建制以及习业风尚而言,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始于唐而盛于宋,这几乎是上世纪以来的定论。书院盛于宋,“天下四大书院”之说即是一标识,而更为实质性的内容是书院数量的增多、地位的提高以及书院制度的确立,特别是后一点所涵盖的基本规制,成为后世书院仿效的典则,“鹅湖鹿洞之风”成为书院讲学精神之凝聚。宋代书院已有官学化的倾向,此一倾向至元代不断传衍,理学之传播与书院之发展同步。明代是书院的繁荣时期,其中有两个趋向最为突出,其一是书院讲习中王学的流行以及讲学面向民众的取向;其二是晚明结社背景下书院参与政治的风气。东林书院在风雨如晦之际,开创讲习新传统。清代书院尤为普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网络,今日每论此期书院,必提及诂经精舍、学海堂、龙门书院、南菁书院等推进学术之书院,然有清一代,大多数书院以举业为讲习之重心,书院之生徒与其他读书人一样,徘徊在举业与诗文学问之间。至清末,科举革废,与其密切相关的书院被朝廷下令改为学堂。
-
漫游中国大学赵书生ΡΡ??????η?????н????????費??????????????????????????????紺??????????????????????????????????????????????????????У???????????????????齫??????????????????У?????????????????????????С?????????????С???????????????????????????
-
中国私立大学有效经营的制度研究张宏博 著《中国私立大学有效经营的制度研究》从微观层面(学校内部)、操作层面(实用角度),剖析中国私立高校经营的理论依据、现实情况和制度(影响)因素。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规范分析的角度,从理论上研究私立高校经营的产权基础和治理机构,借鉴现代企业理论中的企业内部产权安排的研究成果,探讨私立高校的产权安排与治理结构究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在第二部分侧重从实证角度,研究目前私立高校产权安排与治理结构“实际上处于怎样的状态”;最后在第三部分,则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基于产权安排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提出关于中国私立高校有效经营的三项制度安排以及未来的制度创新路径。
-
读懂中国高中陈刚,陆惠芳 主编《读懂中国》是适应当代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而编写出版的。中华文化经典浩瀚如海,这部读本以独特的编辑视角,科学地选取最基本最精要的呈献给读者。它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穿梭古今,中小学读者定会乐于亲近,欣然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提升人的素质,陶冶人的品格,赋予人一种内在的大气与高贵。中小学生潜下心来阅读这部读本,坚持数年,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厚度与高度,享受到茁壮成长的快乐。
-
清华漫话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编本书共分六篇;第一篇“风雨百年 与国同行——清华大学简史”简介了清华百年发展的风雨历程;第二篇“筚路蓝缕 院系创建”,第三篇“松风水月名人故居”,第四篇“荷塘风韵 人物春秋”,第五篇“水木清华 沧桑岁月”分别讲述了清华院系创建、名人故居、人物春秋和趣闻轶事等历史故事;第六篇“清华概览”介绍了清华文化元素的主要标志和清华现今发展的一些基本数据和重要信息;书中还附有清华大学校园简图。本书适合文史研究工作者,清华校友,大、中、小学师生及对清华校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
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滕星,张俊豪 主编教育人类学是由教育学和人类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国外教育人类学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以欧洲德国、奥地利等国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两大流派。在文化教育人类学流派中,又可以划分为主要由人类学家组成的教育人类学理论学派和以教育学家组成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学派。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学派主要注重于从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人接受教育的需要性和可能性出发,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中的教育人类学学派,继承了英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概念与田野工作方法,并用其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学派则从英美文化人类学那里继承了“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并将其与美国的土特产——美国社会民族理论相结合来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最初目标是为了捍卫以少数民族为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其长远目标是想通过教育改革构建一个不分族群、社会阶层、性别、年龄、身体与智力差异的、乌托邦似的国家与全球多元文化社会。
-
江苏高教评论2008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编进入21世纪,全球化呈现出进一步加速发展的趋势,国家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全球化要求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既要对外开放,又要坚持对内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在校内、校际、国际间的共享将更加符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要求,更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大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大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通过推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高校的知名度,增强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设高教强省,高校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相当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在同国外大学的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扩大自己的影响,与世界同步,以高水平国际合作与交流开拓学生的全球视野。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学校还要坚持加强对内开放与交流。在学校内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根本原则,通过教师资源共享、实验室资源共享、英语学习资源共享、教学课件资源共享,建立网络课堂、开设青年教师大讲坛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在高校校际间共享。通过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教育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社会各行业、各地区广泛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在社会公众中共享。
-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杨东平 主编2008年四川大地震损失惨重,灾后教育重建成为重大主题。国家安排专项基金,提高抗震标准和建筑质量。四川省确立三年完成所有学校、幼儿园恢复重建任务的目标。国家继续深入推进教育公平,优先发展和投资教育。 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比上年增加0.3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高值。城市义务教育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免除学杂费,是政府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民生的又一重大举措。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各地在解决农村代课教师、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方面,有新的进展。山东省劲刮“素质教育风暴”,取得显著成效。但城市义务教育“应试教育”、“择校热”问题依然严重,师生关系和教德问题凸显,引起社会关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待遇过低的问题仍很严重。大量撤并乡村学校和兴建寄宿制学校,造成学校向城镇、城市的集中,以及农村学校的“空壳化”。高校教育质量问题同样令人关注。一些教育政策由于缺乏必要的民意基础和因地制宜的概念,引起社会争议和质疑。据2008年度对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调查,我国主要城市的公众教育满意度得分在3.385至3.018之问,即介于比较满意到一般之间,明显偏于一般的评价。济南、杭州、南昌位居前三名,而太原、昆明、北京名列末三位。国家着手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重大问题进行公开讨论,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