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7郑金洲 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7》中各个课题的素材是来自过去一年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因而每个年度所汇总的课题不尽相同。有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几年中一直成为关注的研究对象;而有些几乎是“年度课题”,这一年度关注者较多,而下年度则问津者甚少。对前者,会在不同年度得以持续反映;而对后者,只能在出现较频繁的年度加以集锦,以后也许会成为“历史的陈迹”。另外,由于《进展》的立意是各个课题在横向上,介绍存在的不同观点及其所持的依据,辨析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差异;在纵向上,探寻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尽量理清脉络,悉心把握源流,因而,有些课题可能会涉及前些年度尤其是前一年度的研究成果,会引用一些密切相关的但又非该年度的研究论著。努力客观叙述,审慎评说,这是《进展》纂辑过程中秉承的一个准则。按照我们的理解,年度进展应该反映的是研究者们过去一年里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要做的或主要能做的是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梳理,让读者明了过去一年里教育研究主要做了些什么,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展。虽然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掺杂一些我们的见解,如我们对课题的选择、对各个课题逻辑框架的安排和对一些研究的评说。但是,与叙述研究者们已有的成果相比而言,我们的评说是居于极次要的地位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内隐的而不是外显的。努力博采众长,合理取材,这是《进展》纂辑过程中的另一个准则。研究者们在各个年度内关注的课题会有所不同;在同一个课题上,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会有不同的识见。我们力求做到不以人定题,不以人选题,从论、著的质量出发,从课题被关注的程度出发,努力客观地确定入选课题以及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著。因而,在《进展》中,您既可以看到一些知名研究者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看到一些名尚未见“经传”的研究者富有睿智的见解。
-
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谭志松 著《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中国大学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以中国国情和中国大学为蓝本,研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探讨现代大学的社会功能及其拓展和实现,以全面认识和把握现代大学的社会影响和作用,从而有助于国家和政府给大学赋予切实的期望和任务,有助于大学自身进一步准确地进行社会定位,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编者提出以适当的评价机制和办法促使大学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实现现代大学价值的最大化。
-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研究鲁宇红,郭建生 编著本书试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所贡献。
-
中国院校研究案例刘献君 主编,张俊超 副主编《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1辑)》是《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一辑,书中收集了17篇案例研究文章,其内容涉及高校战略管理、院系评估、质量保证、师资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等高校管理的各个领域。每个案例研究都从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描述某项管理工作的完整过程,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提出科学的对策。《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1辑)》可供高等学校领导者、管理者,高等教育研究和院校研究人员以及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参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的落实,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范式需要调整,要由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转向微观的院校研究,加强院校研究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出版《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系列丛书,旨在为中国高等学校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提高管理实务水平提供可兹借鉴的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理论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为培养院校研究人才提供多样的教学案例。
-
守望、自觉、比较陈·巴特尔 著本书是美国夏威夷大学资助的“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实践与政策”课题的成果之一。全书按照宏观、微观和比较这样的逻辑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共有6篇论文,从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对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思想的转变、民族学院的组织特性进行了探讨。尤为重要的是对民族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主张在民族教育研究中关照民族教育实践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等特性,体现文化公平的原则;中篇共有7篇论文,以蒙古民族作为个案,把蒙古民族教育的演变置于历史发展、文化变迁和族际交往的时空中进行了梳理。对学术界有所争议的元代书院官学化、科举考试的时断时续等问题进行了文化阐释。此外还对蒙古族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蒙古族学生双语、三语学习态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下篇共有6篇论文,把研究视野扩展到国外,对于与中国世居少数民族具有很多共同性的加拿大印第安人和新西兰毛利人的教育自治与语言复兴运动进行了论述,还对中国与加拿大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以期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此外,对教育人类学中学校民族志的“文化中断论”、“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论”、“文化一生态理论”、“民间成功理论”等观点进行了评述。
-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伊继东,张绍宗,铁发宪 编著本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高等教育评估的产生与发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高等教育评估分类为切入点,沿着分类研究的思路依次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校院教育质量评估、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留学生教学管理与评估、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估、高等学校内部院(系)教学工作水平估共7种类型的评估工作进行了全面探究。本书可供各类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各级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以及广大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师生的教学参书。
-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教育学赵存生,喻岳青 主编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他自告奋勇抓教育,领导了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建设,创立了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又有许多创新发展的邓小平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在实践和理论相统一、相促进、相结合的大道上前进。翻《邓小平文选》,其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是仅见的。邓小平不但以一位革命家、战略家的气魄抓教育,而且以一位思想家、理论家的气质思考教育,’因而取得了许多原创性的富有邓小平理论风格的科学成果。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产生,无疑是当代中国教育科学中最首要的和最具标志性的成果。邓小平教育理论在指导中国教育实践探索前行的同时,也指引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回顾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呼唤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定,从“三个面向”、“四有”人才的提出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行,正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科学的发展开辟道路、指引方向。邓小平教育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科学体系,不但指引和推动着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发展,而且指引和推动着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所限,我们不可能将邓小平教育理论与教育科学这个庞大体系中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一一对应地加以研究,而只是选择其中几个主要的分支学科来进行分析和探讨。这种研究和探讨要力求找出邓小平教育理论与这些分支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能简单地进行对号入座,更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应当说,这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还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领域,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开创性也具有挑战性的领域。抱着在探索中前行的宗旨,我们义无反顾地大胆踏入了这个领域,并将我们的粗浅所得写成《邓小平教育理论与当代中国教育学》一书奉献给大家,以求教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邓小平教育理论观点所具有的高屋建瓴的综合性,因而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邓小平某一重要理论观点,对教育学的不同学科都起了重要指导和影响作用,这样就难免要在各有关章节中都要加以引用,也就是说要出现必要的“重复”,对此,敬希读者予以理解和教正。还需要说明的是,《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教育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的子课题之一,其初稿已于2006年3月通过了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专家组的鉴定。后因要补充一些内容,并对有关注释按新出版的《江泽民文选》等著作进行修订等原因,推迟了出版时间。
-
浙江大学年鉴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编《浙江大学年鉴2007》全面系统地反映2006年浙江大学事业发展及重大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了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为浙江大学的教职员工提供学校的基本文献、基本数据、科研成果和最新工作经验,是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了解浙江大学的窗口。浙江大学年鉴每年一期。一、《浙江大学年鉴》力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客观地记述学校各领域、各方面的建设发展情况。二、年鉴分特载、专题、浙江大学概况、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规划与重点建设、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学院基本情况、财务与资产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支撑条件建设、后勤服务与管理、附属医院、机构与干部、表彰与奖励、人物、大事记等栏目。年鉴的内容表述有专文、条目、图片、附录等几种形式,以条目为主。全书主体内容,按分类排列,分栏目、分目和条目。三、选题基本范围为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间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及各个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信息,依实际情况,部分内容时间上可有前后延伸。四、《浙江大学年鉴2007》所刊内容由各单位确定专人撰稿,并经本单位领导审定。本年鉴原则上以分目为单位撰稿,撰稿人在文后署名。
-
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 著《中国教育改造》中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七十年后的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伪知识’阶级”等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事实,经过七十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生活教育”学说在全国各地有了新的发展。过去,陶行知在改造乡村教育时强调“教育与农业携手”,现在,安徽已发展为“农科教结合”,浙江、山西发展为“科教兴农”、“科教兴村”,全国是“科教兴国”。在山西吕梁地区发展为“村校一体”,在江苏江浦县发展为“村级大教育”。过去,陶行知曾批判“应试教育”和“杀人的会考”,现在,“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
人文札记路光远 主编《人文札记》系上海市中光高级中学教师论文(暨中光素质教育论丛)的第三本汇集,由路光远先生主编,共计140篇论文,分为“读书篇”、“思辨篇”、“心灵篇”、“考察篇”四大篇章。《人文札记》从读书感悟、人生体验、教改反思、课外考察等方面,用新鲜、活泼的文字来记录教师从业的心境,营造了教师的人文氛围,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推进了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