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论
-
国际中文教育十三讲赵金铭《国际中文教育十三讲》从赵金铭教授近10年发表的论文中精选出13篇,经适当改造,以讲义性质的专著呈现。内容涉及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学科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语言要素教学以及区域教学、跨文化交际等方方面面。全书共十三讲,目录如下: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育的本旨是汉语教学;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构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基本单位;何为国际汉语教育“国际化”“本土化”;附丽于特定语言的语言教学法;“先语后文”辩证;音节与汉字、词汇的配置和选择及对教学之启示;现代汉语词中字义的析出与教学;汉语动结式二字词组及其教学处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语言类型视角的区域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思考。本书既可作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普通著作,亦可作为专著型教材供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使用。本书的选编和出版,实为对赵金铭教授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思想的一次梳理和整编,为全球广大的国际中文教育从业者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人提供了十三堂“名师之师”的启蒙大课。
-
我的阅读观朱永新 著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事业,本书是他的阅读观和新教育实验阅读项目的成果汇集。在本书中,朱永新教授用宏观理念和微观体验论证了阅读的价值,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他还就全民阅读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营造书香校园与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与群众性阅读活动的开展、新教育实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项目等问题,做了理论解读和概念辨析,系绕地阐述了阅读与个人、社会、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书中还有专门给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的推荐书目,对广大读者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陈运保本书依照新修订的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容来编写。体例上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顺序,分别对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进行案例解读。在每一部分中,均以基本问题为基本单元,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需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全书提炼出一系列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从教学理论和实践案例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帮助教师准确、全面、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并明确践行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方法与策略,对初中物理教师具有促“知”、促“行”的启示作用。
-
城市美学陈定家本选题内容涉及城市美的本质及其内涵与外延、城市美的基本特征等美学理论基本问题:但有关“人对城市的审美关系与审美规律、城市艺术形象的审美本质、审美价值与审美规律、城市的美学语义与城市”等学理性问题,本选题只是作为背景知识稍加介绍。本选题力求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结合,以中外文化名城的审美风貌和艺术瑰宝为依托,在鲜活生动的审美文化之旅中,展现城市美学的神韵。从美学的视角审视之城耶路撒冷、古代世界的中心罗马、现代艺术之都巴黎等,西方美学的基本精神庶几可得;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与西安、洛阳、开封、、杭州、苏州等城市的历史变迁同呼吸,中国现代美学观念与其说在教科书的字里行间,还不如说在北上广深等大都市的大街小巷。城市美学,开启“”的艺术之旅。
-
教育理论研究[南非]韦恩·雨果著本书结合非洲教育状况,结合案例分析介绍几种教育理论,帮助读者深入分析教育过程,了解教育理论家提出的学说,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本书所列的教育理论均为开放型,彼此能够相互兼容,因此读者可以开启想象空间,从不同角度审视教育问题,并且对具体教育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形成整体理论研究方法。
-
传承与创新齐学红教育人类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传统。教育人类学的思想传统可以从理论流派、逻辑起点、核心主题、方法论、研究取向、思维模式、研究领域、分析框架等方面进行归纳,并结合教育人类学家的思想进行概略性的呈现。 本书从教育人类学的思想传统、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民族教育、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学校文化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为南师大教育学教授,从事教育人类学研究30年,其突出的特点是,把教育人类学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法”跟中小学教育联系起来,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来
-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流案例教程张喜华本书汇集了30多个跨文化案例,所有案例基于中外文化交流实际,聚焦多元文化生活和跨文化商务沟通。通过对中国和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的描述,使学生发现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而用跨文化研究理论对这些文化差异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
理想人格与文明之路(英)伯特兰-罗素 著,郭继麟 译本书是外国名家谈教育书系中的一种。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的教育思想通过一系列著作或零散、或集中地持续阐述了出来,这些著作包括《社会改造原理》《自由之路》《幸福之路》《教育与社会秩序》《民主教育》等。而罗素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当属1926年出版的《教育与美好生活》。本书便是从罗素的这些教育著作中编选出共十五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可以令读者全面、透彻地了解这位教育家的思想。
-
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李贵卿本书是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基地重大项目“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SC17EZD050)的成果图书。本书主要对互联网时代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中国梦”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目标,提出互联网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与方法;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传播内容、传播策略、传播主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等等。 本书的出版将对新业态融合创新发展等背景下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及方法的时代性转变等研究领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刘荣选题聚焦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邀请领衔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丰富教学研究经验的优秀教研员、特级教师等,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和高中新教材引领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展开研究。书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走进新时代的地理课程改革”,主要介绍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思路、亮点,新时代地理课程教学的重点关注,以及新教材的特点及重要变化。第二章“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养成的教学实践”,主要呈现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对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新探索,如主题式教学、大单元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等。第三章“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与考”,阐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探索,精选了2017年以来地理学科的高考试题解析。书稿从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呈现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变革与实践经验,引领高中地理教师理解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转变教学方式,指向学科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