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论
-
数字时代的教育转型魏忠《数字时代的教育转型》是一本关于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迭代关系的著作,全书写了四个“数”:数字宇宙教育与学习角度的人的数感空间;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与人工智能学科教育双元核心的数据驱动;技术透明与成熟探索的平台、网、应用关系中的数码集成;以管理、教育、学习为多元目标的柔性数字化转型。本书是继《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三部曲及《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后又一力作,以思辩、系统和生态的观念看待教育与教育技术。
-
走进学习科学尚俊 曾嘉灵学习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重在研究“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目前深受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本书旨在帮助教师快速、全面了解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书以对国内外学习科学研究的全面调研为基础,并结合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和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顺义区等地连续多年开展的“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研究”的研究成果,精心组织了相关内容。全书共10章,从学习科学概述讲起,系统论述了脑科学及认知相关的理论基础,并从新兴研究领域视角为教师讲解学习科学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游戏化学习等,以期帮助教师了解学习科学原理,制定更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更科学、更有效、更有趣的课堂教学。本书既适合中小学教师或师范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也适合大学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使用,同时还适合对学习科学感兴趣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参考。
-
一班一世界 一人一精彩莫小华本书共分三个板块,用一线教师的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工作实例串起班级品牌建设的策略,让教师德育队伍有定力、有方向、有法可循,让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有进阶。带班方略:从宏观的角度,通过数个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带班育人方略,表达班主任们适合学生发展的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呈现如何经由一个个教育活动和教育契机达成班级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构架。育人故事:本版块特别搜集了班主任的育人成长故事。关注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或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围绕一个重点陈述故事,有故事背景,也有原因分析,紧密围绕学生成长结合一线教师自身工作和班级实际。主题班会:分为主题班队会和思政课两部分。由一线班主任提供的真实案例组成,充分展现以爱国教育为主线,涉及党史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榜样示范等,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想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
现代传记研究杨正润本书为“现代传记研究丛书”之一。本书收录 外学者原创性传记研究论文,共计20篇,内容涵盖当代传记研究领域中诸多重要论题,其中涉及名家访谈英文稿1篇,作品研究4篇,自传评论3篇,日记评论2篇,回忆录评论3篇,比较传记2篇,传记史研究3篇,人物研究3篇。每篇论文参照执行MLA格式,其中论文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作者简介、致谢和引用文献等部分采用中英文双语。本书适合 外传记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
-
特需课程李建伟 等本书为小学特需课程建设的成果总结。特需课程包括美术、科学、音乐、体育等课程,其创设发端于学生的需求,生成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核心要义是从学生需求出发,为其量身订制课程,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变革。特需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真正适合其潜能发挥与成长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课程建设新的探索与实践,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的教学实践,本书从“需求分析:在探美中回归真实生活”“目标厘定:探寻自然适宜的体验场”“内容选择:在融合中还原课程本色”“因需施教:勾勒生命情愫的成长域 ”“因评制宜:向着健康快乐自由奔跑”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体育、音乐、美术、科学4个学科的课程建设成果,希望这样的思考与实践能够为特需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也希望特需课程的理念能被 多的学校接受和实践,让教学能够“以生为本”,真正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培育 的栋梁之才。
-
基于课型分类的语文教学实践冯胜兰本书是一本教育类学术著作,旨在说明语文的课型分类,对语文素养跟各种课型的联系作出简明的解释,并以各种课型的教学实践为例,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书中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把语文课分为七种课型:预习课、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文学史课、训练课、综合实践课、学科阅读课。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来划分课型,符合学科学理和教学学理,这有助于教师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利于有序推进单元教学,推动语文教学回归学科教学正轨,*终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
扎根与生长张全民本书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本书借助于教育社会学的视域观照,运用质性研究的方式,通过对深嵌于中国现代性进程的课程演变的历史梳理,通过对当代乡村学校课程本土化实践的实地考察,对乡村学校课程本土化的演变、意义及其实践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选取龙镇为研究单位,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收集法等收集研究资料,采用情境分析等方式对研究资料进行了分析、解释和理论建构。在乡村学校课程本土化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尤其对于横亘在课程场域的权力、资本、惯习等进行了深入审视,对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等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
中国式现代化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研究彭静雯目前国内家庭教育研究的现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家长行为应然状态的理论建构性研究,但这种研究较少顾及真实的使用场景,无法回答“为什么家长不能成为他们应该是的样子”这个问题,这种试图把家长塑造为完美至善的抽象人的做法,是缺乏人性,尤其是缺乏东方文化背景的事实性根基的;另一种是拿来主义,指导市场上目前所使用的实训工具方法大部分是“舶来品”。不可否认的是,国外家庭教育指导工具的标准化特征,更便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操作,尤其这些指导工具涉及场景周全、步骤详尽、案例丰富,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然而,这种过于标准化和工具化的家长训练方法,本质上正是对家庭个体自身交往模式及修复机制的漠视与不尊重。这种“直接拿来”、不经“本土化”实践检验的工具方法对我们自己问题的解决究竟能有多大意义呢?本书从成千上百个家庭教育指导的真实案例出发,力图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在传承中国式家风教育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结合对西方亲子沟通工具本质属性及其适用范围的局限性等的理性反思,提出了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所需的“至简”要素——家庭教育“铁三角”理论模型。它立足于中国家长自身的人格特质、素养底蕴、文化品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基点,尝试避开西方家庭教育指导现代化模式的各类陷阱,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让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文化在全球家庭教育指导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此,本书还使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人的成长传记和现实中的家庭教育咨询案例来进行实证性研究,这既有助于对*终建立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和完善,也增强了可读性。
-
心安幸福教育文东茅 著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幸福之路往往崎岖蜿蜒。当今时代,物质富裕,科技发达,教育普及,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同步提升。日常经验和实证研究均表明,教育年限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受教育者幸福感的普遍提升。为什么教育没能显著增进幸福?怎样的教育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这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也是时代需要回答的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本书从孔子、孟子、王阳明思想中提炼出“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这一核心理念,并认为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不应是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而应该是传统文化所秉持的“境界自修论”。好的教育应该引导人不断向上向善,收获心安幸福。基于以上思想以及作者在全国上百所学校的多年实践,本书提出了“修身为本、幸福家庭、幸福学校”一体两翼的幸福教育模式,系统阐述了“勤学向上”“仁爱向善”“自强不息””明道心安”等核心理念以及“立志高远”“读书明理”“觉察反省”“幸福日志”“亲师同学”“大家文化”等一系列具体的幸福教育行动策略。
-
外国幼儿教育史单中惠 刘传德 著书稿的特点和价值:本书原是1997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师资处组织编写的幼儿园教师进修教材,自1998年出版后,至2012年共重印8次,是我社品牌图书之一。基于教育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读者的反馈,作者对原书稿重新做了修订。全书仍保持原来的框架,分古代幼儿教育、近代幼儿教育、现代幼儿教育三编,但增加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幼儿教育思想,维果茨基、马拉古兹等人的幼儿教育理论,既简要而又全面地勾画出外国幼儿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历史,阐述与探讨幼儿教育的一般规律,为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