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论
-
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探索与实践上海市儿童福利院 编让特殊儿童享有高质量的、适切的教育,真正体现公平、平等的教育权益,是特殊教育的应有之义。本书秉持特殊教育“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的宗旨,以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以及脑性瘫痪、唐氏综合征等其他障碍儿童为主要实践对象,收录 18 篇教学案例,同时附录“叔叔阿姨谢谢您”主题教学活动,并根据《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指南》,将教学案例和主题教学活动分成情绪与社会、语言与沟通、感知与认知、健康与运动和感受与表现五个板块,以期对特殊儿童康复和教育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书中案例由一群深耕特殊儿童教育领域多年的特教老师们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讨中逐渐积累而成,兼具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当前特殊儿童康教一体化工作的有益探索,也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和特殊儿童家长提供了可借鉴实践的参考。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赵开开 著.
-
学校思政课程育人论胡守敏《学校思政课程育人论》共分五章,首章为学校思政课程育人概述,主要是对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概念予以界定、对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历程予以梳理、对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范式予以归纳,从而确定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为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列宁的灌输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三个方面为学校思政课程育人找准理论基础,从而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石,显现出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学理性。第三章为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现实背景,主要是从学校思政课程育人面临的新环境、学校思政课程育人面临的新机遇、学校思政课程育人面临的新挑战三个方面厘定学校思政课程育人探讨的现实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而凸显出对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探讨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现实性与紧迫性。第四章为学校思政课程的育人品性,主要是从学校思政课程的目标、学校思政课程的内容、学校思政课程的实施等课程系统非常核心的要素探讨学校思政课程具有的育人品性,从而表明思政课程育人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第五章为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主要是从坚持党对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全面领导、优化学校思政课程育人内容、构建学校思政课程育人“双螺旋”模型、改革学校思政课程育人评价机制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这五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基于“学校思政课程育人概述”,与“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理论基础”,把准“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现实背景”,依据“学校思政课程的育人品性”,构建“学校思政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而实现《学校思政课程育人论》写作的最终目的与归宿。
-
幼儿园科学专用活动室游戏的创生研究曹海红暂缺简介...
-
德国教养与世界理想叶隽 著德国文明的进程,在欧洲、西方的整体架构中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书是一部关于德国思想史、知识史的专著。作者从灿若星河的德国思想家图谱中,撷取歌德和马克思的家世、生平,特别是其接受大学教育的历程,借助翔实的史料加以刻画,尝试在整个文明进程中来把握歌德到马克思线索所表现出的核心意义。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三篇,以文明结构的三分法为主要关注内容,即制度、器物和文化。上篇考察“作为制度的教育”,即选择以教育为切入点来考察制度的规训意义。中篇关注“作为器物的文学、政治”,将通常被视为上层建筑的文学、政治作为个案研究的主题,分别考察歌德、马克思的文学、政治实践过程。 下篇探讨“作为文化的世界、思维”,选择了两个不同层面的角度切入,一是作为理念的具体概念的“世界”,即包括世界文学、世界公民、世界历史、世界心灵等不同层面,结合德国精神史的传统来做较为深入的分析;二是作为核心组成的思维模式,尤其突出探讨二元论的重要功用。
-
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宝强,吴春阳,王云涛著黄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教化价值。本书以黄河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切入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在河南、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考察黄河时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在阐述黄河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现实动因、模式建构和路径选择。本书对于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碳汇林价值评价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方小林本文综合运用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广东省碳汇林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状态层和指标层等三层,共计有碳汇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4类19项指标,这些指标的权重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进行确定。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赋予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运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法等方法对广东碳汇林的综合价值进行计量。
-
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开端鲜明本书为学术著作,为201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9YJC740092)成果。 作者多年潜心研究晚清国人使用的英语及日语教材,在国内外搜集了70部原始资料,近百万字。本书在系统搜集整理晚清国人使用的英语和日语教材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当时国人学习外语的时代背景,总结了晚清外语教育机构和推动晚清外语学习的重要人物,在细致的文本分析基础上系统整理了晚清国人使用的英语教材和日语教材的内容、使用的术语、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回顾我国课程近代化的历程,我们应当而且可以引出不少对我们有益的历史经验,有的值得吸取,有的值得引以为戒,从而对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有所启示。 外语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和缩影,因此它的演变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外语教材产生的影响不仅在外语教学方面,对当时的时代也有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吸收先进文明和新观念,推动了时代和人们思想的进步,促进了阶级的流动,培养了当时大量的外交和外事人才。
-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历时研究孙现瑶称谓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重点。本书以现代汉语社会称谓为研究对象,将布朗与吉尔曼(Brown and Gilman)的“代词的权势与同等语义(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理论引入汉语称谓研究,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将北大CCL语料库、人民数据库、新词语研究资源库等多个语料库用于研究,尝试揭示现代汉语社会称谓历时演变的规律及动因。
-
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跨学科组织设计及运行机制朱家德本选题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主要内容为:一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史有半部是人才培养组织创新史。人才培养有“主流教育”和“非主流教育”两条线,为培养“好”人才,中国政府、高校、社会以“非主流教育”探索人才培养组织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跨学科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但又以专业教育为基础,采用跨学科的手段、方法培养具有一定跨学科素养的人才教育活动。组织适应环境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是创新创业学院发展的关键,以这两个维度,创新创业学院可以分为昆仑牛型、拓荒牛型、孺(乳)子牛型和老黄牛型4种类型。四类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主体、组织目标、治理架构与运行方式同质化较高,差异主要在组织文化,今后从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着手,构建跨学科技术-跨学科价值连续体的创新创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