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语种
-
西班牙文学选集刘永信编写一套通用语种国家或地区的原文文学选集是我国外国文学界的的著名学者、已故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佐良先生在几年前提出一个大胆设想。这个计划起源于1993年。受国家教委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托,王先生领导下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北外英语系于1993年连续举办了两届英美文学教学系列讲座,吸引了数十所高校、近百名讲授英美文学的教师,共同研讨如何对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讲授有关国家的文学作品。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突出地摆到了有关国家的文学作品。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突出地摆到了教师们的面前: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竟然没有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使用的原文文学选读教材。王佐良先生当即请北外的教师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把这项重任承担起来,说:“编写和出版这样一套原文的外国文学选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经过几年的准备,这套原文的外国文学选集丛书终于问世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的这套原文文学选集,就是为了满足高校外语专业对外国文学选读教材的需求。参加编写工作的是十几位北外的其他几所重点院校长期从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他们都有在所学语言国家进修学习的经历,其中很多人在国外获得了外国文学的博士学位。这套外国文学选集丛书包括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拉美、日本、韩国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各本选集又涵盖了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学的全过程,即从文学发展的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虽然根据各国文学发展的不同特点,各本选集均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每本选集都包含了文学史上各重要阶段的代表作家,也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主要文学形式。选集的重心是作品本身,简明扼要的“作者简介”和脚注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百选篇之后的思考题则希望学生在理解了作吕的语言之后,将目光转向作品的深层含义,从中挖掘出现多的精神食粮。既然是选集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百作家和作品的取舍常常会引发一些争议,在这方面,各本选集的编者采取了比较现实的态度。各国的经典作家是经过无数代的读者反复衡量而逐渐形成的,他们在各自的国家得到认可,他们的代表作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选集之中。因此,我们书中所列的作家和作品的单子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单子。但是,既然编著者都是有教学经验的中国教师,他们在衡量取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国高校的教学特点。这大概就是这套文学集优于引进的国外同类选读本的主要方面。
-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戴庆厦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旅游李海瑞著暂缺简介...
-
匈牙利语教程龚坤余主编《匈牙利语教程》第二册是匈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用书,供匈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使用,全书共分15课,每课包括句型、对话、课文和练习等。全书末尾附有动词变位总结表和总词汇表。语法部分着重介绍动词的过去时、将来、条件式和命令式,并尽可能与对话、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课文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交通旅行、体育运动、医疗卫生及匈牙利的史地知识、名胜古迹等。 《匈牙利语教程》第一、二册涵盖了匈语语法的基本内容,以词法为主。由于匈语语法现象十分复杂,故在初学时必须熟记,以便做到举一反三。
-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何俊芳编著本书是一部综合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双语现状及历史演变的专著,既有共时的综合比较研究,又有历史演变的分析,从现状追述历史,从历史解释现状,融成一部古今双语发展的立体框架。这在我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中尚未有过,应该说它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和价值。这部书的理论价值在于它为我国建立“双语学”学科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构思。该书使用了多学科的神经过敏合研究方法,把语言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学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考虑到语言,又考虑到社会,从语言到社会,从社会到语言,从已形成的语言现象中找出影响双语发展的各种因素。
-
匈汉会话手册龚坤余编近年来,随着中匈两国之间人员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学习匈语和匈牙利人学习汉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学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为了便于中匈两国人员接触交谈,我们编写了这本会话手册,出版类似这样的手册,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匈汉会话手册》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学习匈语的中国学生、赴匈参观访问、经商、旅游人员,以及学习汉语的匈牙利学生。对于已经学过匈语而愿意进一步提高匈语会话能力和扩大词汇量的匈语工作者来说,此会话手册也能为其提供一些帮助。 《匈汉会话手册》附录中的简明匈语语法,为初学匈语的人了解匈语基本语法要领提供了一个机会。当然,《匈汉会话手册》不能替代匈语教科书,只能作为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书中匈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因为两国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作者力求使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反映人们常用的交际语言和口语。《匈汉会话手册》共分45个大类,句子内词汇可以替换。
-
药学拉丁语王锡荣编本书为中医药大学教材,可供30-36学时教学。全书分十五课,分为语言课,语法课及练习等部分。本书附录收编了处方常用缩写词例解,常用药物名称缩写词,化学元素名表,数字元与数词等内容。
-
匈牙利语教程龚坤余主编匈牙利共和国位于中欧喀尔巴阡山盆地,北部与斯洛伐克交界,南部与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接壤,西部与奥地利及斯洛文尼亚毗邻,东部及东北部与罗马尼亚、乌克兰相连。全国面积为9.3万平方公里,人口1030万首都布达佩斯。匈牙利人亦称马扎尔人,他们的祖先是居住在西伯利亚西部,乌拉尔山以东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于公元5至9世纪向西迁移,9世纪末,即896年,定居于现居住地。1996年,为纪念匈牙利民族在现今土地上定居1100周年,匈牙利人民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匈牙利语亦称马扎尔语,是匈牙利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由于匈牙利处于非乌拉尔语言的包围之中,所以匈语中有许多借词来自斯拉夫语、拉丁语、伊朗语和高加索语等。匈牙利语属粘着型语言,语法范畴通常用加后缀的方法来表示,重音位于单词的第一个音节上。名词有数的和格的变化,但无语法性别。语言体系的特点是元音的和谐现象,即一个单词中的元音,或都是高元音,或都是低元音,很少有混杂现象。《匈牙利语教程》第一册和第二册为基础阶段教学用书,共30课,约收入2000个以上积极词汇。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匈牙利语,根据匈语语法比较复杂的特点,课文设计一般分为对话与课文两大部分。对话部分既包含所学的语法内容,又结合日常生活用语进行编排,做到学而即用。 语法知识大多结合课文讲解。一、二两册教科书是互相连接、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供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和自学者使用。
-
斯瓦希里语语法章培智编斯瓦希里语(简称斯语)属班图语系东班图语族,为非洲一主要通用语言。目前使用斯语者约有五千万人,分布在东非各国和地区,包括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马拉维、布隆迪、刚果、赞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索马里等国。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已定斯语为国语。其他如乌干达等国居民大都使用这一语言。据东非权威性的《语言研究学报》报导,不少语言学家根据语言发展趋势推测,认为斯语极有可能成为整个非洲地区的通用语言。近年我国人民和东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从事斯语研究及翻译工作的人逐渐增多。在援外工作中,我国派往坦桑尼亚工作、学习或考察的人先后已有数十万人次之多。无论在国内学习或出国工作,对于学好斯语,均感觉有迫切需要。斯语作为专业学习在我国自一九六0年开始,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先后设置斯语专业,次年中央广播电台增设斯语插音节目。一九六四年《人民画报》创刊斯语版,外文出版社也开始出版斯语书籍。由北京外国语学院斯语专修班译编的《斯汉辞典》,不久亦经外文局编辑出版问世。多年以来,从事斯语工作或学习的人,只能参考英国出版的《自学斯瓦希里语》(TeachYourselfSwahili)一书的中译油印稿。该书编于三十年代,其语法观点比较陈旧,有些语法现象早已消失或已发生变化。且该书系英国编者根据英国学生特点编写,对我国学生不尽合用。书中例句也大部分摘自古兰经、圣经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带有浓厚的宗教和封建迷信色彩,脱离现代社会生活实际,学后多难应用。斯语的语法现象本极复杂,如无合用的语法书作指导,必使学习倍增困难。斯语原沿用阿拉伯字母,一八四四年改用拉丁字母后发音虽有所简化,但语法现象迄今并未摆脱阿拉伯语影响,变化仍极复杂繁多,几乎每一个词在用法上都有变化。譬如动词,不仅有时态和语态变化。还有前缀(词首)、中缀、后缀(词尾)变化。其词尾本身变化更多。一个词尾可以派生出另外一个动词,派生的新动词又可以再派生另外一个动词,这样派生再派生,一个原动词可以派生多达几个甚至十几个式,每式又可以再派生另一些动词。名词也有很多变化,名词本身分为八大类,各类都有性、数、格的变化,而随名词的变化,代词、数词、动词等的词首、词尾都要作相应的变化。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有时也要集中在一个词形上反映出来。一个词形往往可以包含各种语法现象,几乎每一个音节都有其特殊含义和作用。凡此种种,如不掌握其变化规律,学习时必然感到困难重重。如果依靠语法规律作为指引,即易走出迷宫,收事半功倍之效。本书编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深感掌握语法规律的重要性。因此觉得有必要针对我国斯语学习和研究的需要编写斯语语法一书。二十余年来,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国外从事翻译工作期间,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对现代斯语词法和句法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着手编写《斯瓦希里语语法》一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一)采用传统的、通用的语法修辞体系,简明扼要地简述斯语的结构形式和语法的运用规律。(二)突出难点,着重实用。对于我国学生学习斯语最感困难的问题,如变化多端的动词派生式、名词词缀的变化规律等,都作较详细的叙述,以便使学者易于掌握规律。(三)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叙述力求浅显易懂,符合斯语语法规范,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语法术语。举例时也尽力采用日常口语中常用的词句。根据上述三个原则,并参考斯语、英语、俄语文法编写体例,在教学实践中我断断续续地编写此书,随编写随征求专家意见,稿件经过多次修改,最后并由专家协助定稿。但因针对我国学生的需要而编写斯语语法尚属第一次尝试,个人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衷心希望提出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周烈,蒋传瑛著文化语言学是兴起于八十年代中期的一门新学科,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相互之间关系的学科,是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等。文化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因此,文化也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科学技术成就等集中反映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内容通过民族形式的表现,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文化与语言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它的全部。语言与文化既是部分与整体的包含关系,又是形式与内容的制约关系。因为一切文化知识都是依靠语言来记载与传播的,即使是属于文化物质层次的现象,也只有通过语方的命名、阐释,才有意义。语言虽是一个内涵相对确定的概念,但其外延、使用范围,却极其广泛,它涉及从古到今、从内到外的一切文化现象。所以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对语言与文化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其突出的优点是将语言置于得以产生、存在与表现的具体文化背景之中,从而使人感受到它的活生生的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载负着具体文化内容的语言。这种研究显然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外语教学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忽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语法知识掌握得较好,词汇量很大,语音语调也较为准确优美,但却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缺乏深层次理解语言的能力,有时甚至运用本族文化的语言交际标准去理解和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这说明了文化对交际无所不在的深刻影响,也说明了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对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充分了解和掌握。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工作者来说,只教会学生一套机械的语法规则,一定数量的词汇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语言,必须同时向学生教授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这一点必须贯穿于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材的选编,课堂教学的实施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 鉴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鉴于文化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鉴于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位置,我们深深地被《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课题所吸引,并大胆地作了尝试。我们在多年从事阿拉伯语数学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就阿拉伯语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地位、阿拉伯词语与阿拉伯文化、从外来词看文化的接触、阿拉伯语中的比喻与阿拉伯文化、阿拉伯语谚语与阿拉伯文化、时间与文化内涵、阿拉伯语中的习用语、阿拉伯语中的委婉语、阿拉伯语身势语和阿拉伯人名与阿拉伯文化等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力求揭示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的某些关系,揭示在阿拉伯语中体现的阿拉伯民族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民族感情、风土民情、社会变革等社会文化因素,并从中总结归纳出一些具有规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以利于阿拉伯语教学、研究及翻译工作。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是一个研究领域十分广阔的课题,我们只作了一些十分肤浅的探索,衷心希望柴书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