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咪依噜风情谷段钢,李若青,高登荣暂缺简介...
-
再造的:神话:许瑞娟《再造的“神话”:摩梭文化遗产的民族志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作为身处后现代语境中的人类学研究者,我们要如何通过民族志的书写来揭开“文化遗产”的重重面纱,继而开启对“文化遗产”一词内涵的理解与反思,是亟待思考与探讨的问题。遗产的边界是模糊的,文化遗产的边界更为模糊,因为人类对于文化的界定本来就是模糊的。对于文化遗产的研究必然是多元的、多视角的,有官方的遗产话语,也有民间的遗产话语;有学者的遗产话语,也有文化精英的遗产话语;有游客的遗产话语,也有摩梭人的遗产话语,如何识别并解读这些关系之间“中心与边缘的张力”,如何在由政府、学者、文化精英、游客与摩梭人错综复杂的张力关系组合构成的异质化文化遗产话语场域中找到一种平衡,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要义所在。2.摩梭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家屋为导向的两性走访制、没有父系称谓的亲属制(kinship terminology)、母系继嗣、没有婚姻单元(conjugal unit)的大家庭、女性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等方面以及与这些文化相适应的一整套意识形态。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和盲点是在对涉及摩梭人宇宙观和人观的深层文化的研究远未深入。而这些深层的文化表述,多的是在作为摩梭人族群信仰的“达巴”口述经中。达巴经中所隐含的宇宙观和人观,经过漫长历史的潜移默化,多已成为百姓日常践行的深层意识。对摩梭村落的达巴仪式、口述经和达巴师开展深入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认识摩梭深层文化的当务之急,也是落实摩梭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摩梭人有一套公认的“地方性知识”,包括的内容既有各种生活技能、伦理道德,又有神话传说,此外还有各种仪式和信仰,这些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体系的“地方性知识”。对摩梭文化遗产的保护基于对这些“地方性知识”的深度研究。3.摩梭人对自己文化的解释和理解与学者、精英和地方政府存在着差异。因而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摩梭人对于文化遗产的处理方式和态度需要得到真正的了解和尊重。另外,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充分调动摩梭人的主观能动性,毕竟他们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摩梭人充分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是文化遗产保持其自身独特性、本真性以及保证文化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的根本。如果摩梭人未能充分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那么文化遗产的保护将难以落到实处,甚至还会因此对文化遗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
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报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课题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有两种理解的角度,一是从全球视阈来看,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涵指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其中,包括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二是从国内视阈来看,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主要指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为了表述的方便,本课题使用“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概念,涵指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传统手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存在样态:一是指我国某一个少数民族创造并传承的传统手工艺,这类传统手工艺的民族特点非常突出;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创造主体不明,在一定区域内由几个民族共享的传统手工艺,这类传统手工艺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均十分鲜明;三是由汉族创造,传播到少数民族群众中并通过改造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宗教密切结合形成的具有一定民族特点的传统手工艺。
-
坚守与担当何茜《坚守与担当:西南地区直过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录》选取了拉祜族、德昂族、佤族、景颇族、基诺族、布朗族、怒族、傈僳族等8个“直过民族”的18位不同领域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洱市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访谈对象,这其中包括拉祜族芦笙舞、拉祜族摆舞、拉祜族民间文学、德昂族水鼓舞、德昂族酸茶制作、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佤族传统音乐、佤族传统手工艺织锦、景颇族目瑙纵歌、景颇族织锦、景颇族刀舞、基诺族大鼓舞、基诺族奇科布谷、布朗族传统礼仪、怒族哦得得民歌、怒族达比亚舞、傈僳族刮克舞、傈僳族刀杆节等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及其传承人的田野访问。上述8个少数民族,作者对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有简要介绍,每篇访谈调查报告由传承人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简介、访谈录、小结四个部分构成,针对上述8个“直过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承项目及其传承人进行了具体、翔实的访谈调查。
-
木雅.曲吉建才口述史丹珍央金《木雅·曲吉建才口述史》从生命史理论的视角出发,运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木雅著名活佛——木雅·曲吉建才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命史进行追溯式考察,将这位活佛、建筑师、学者——“三位一体”的传奇人物,与其时代背景相联系,与相关史料相核对与分析,描摹他丰富多彩而又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体现其在艰难环境下仍然默默努力,不卑不亢,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虽然他从小被认定为藏族地区高贵的活佛,但是他在位期间不骄傲自满,毫不懈怠地努力学习。即使由于时代的原因被迫还俗后也不随波逐流,自暴自弃,而是依旧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他不仅在宗教领域威望崇高,更在藏族古建筑方面颇有一番作为,成为该领域的泰斗。作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与建筑学院的指导老师,他对学生悉心辅导,渴望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于后代。他还成立了木雅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虽然已到古稀之年,依旧积极对家乡的古碉、民居进行修复指导,这无疑体现出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家乡木雅的眷恋。他的一生不仅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家乡的热爱,更流淌着对民族深深的感情。在聆听和梳理木雅·曲吉建才老人生命史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功业风范与人格力量,更体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区的社会变迁。
-
中国少数民族图语苟双晓笔者发现少数民族图案的研究是涉及美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图语》借用了符号学的理论体系,从神话、传说、宗教、心理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解读中国少数民族图案所呈现的语义及其特征。
-
传承与变迁刘青《传承与变迁: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的文化传播研究》以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及其文化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仪式为中心话语对独木龙舟的生成时空、传播过程、传播变化和传播路径进行\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曾梦宇,胡艳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西南民族文化丛书》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用文化空间,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传承,并使文化空间能够适应现代经济、文化、传媒、交通等方面发展的冲击,形成较好的文化对接的文化空间类活态传承路径研究;二是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困难时究竟如何自处,并提供了相适应的路径选择;三是提高运用传统方式进行生产的、以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为技术支撑的生产性传承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生产性传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传承路径研究。
-
苗侗文坛非遗选集吴佺新,向同明《苗侗文坛非遗选集》的作者遵循原则,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巩固和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苗侗文坛非遗选集》收集了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访谈录、传承人传记等稿件,为苗、侗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
生态文化论文集杨国清《生态文化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丽江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生态文化带领绿水青山永驻,生态丽江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乡愁(一):放鹰归林,乡愁(二):城南旧话,乡愁(三):古城记忆,人类生活的天堂——金沙江上游旅游开发前景研究,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未来,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探索丽江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通过绿化建设提升丽江古城生态品位的思考,全域旅游背景下的花海经济与乡村旅游,绿色基础设施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的绿道设计策略,保护丽江生态首要在于兴水,待到清泉重涌时——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丽江坝区水资源保护,弘扬民族生态文化建设美丽幸福玉龙,玉龙:乘势而上建设生态县,丽江:固本强基发挥优势争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水韵山魄纳西情,纳西族传统生态道德观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守护这一片青山绿水——关于泸沽湖保护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玉龙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玉龙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种植发展油橄榄的几点思考,略谈丽江水环境的变迁及其对策,丽江很早走向世界的是什么,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一位植物学家与新主天然植物园的40年情结,努力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