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博舞敖志红,包朝格柱郭尔罗斯是蒙古族古老部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前郭现已有10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陶克陶胡、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乌力格尔、蒙古族婚俗、查干萨日、查干淖尔冬捕习俗、蒙古族四胡音乐、蒙古族马头琴音乐、马头琴制作技艺、博舞。本书讲述萨满法事舞蹈,是流传千余年的古老祭祀舞蹈之一。再现了前郭这一古老蒙古部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对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文化繁荣、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乌力格尔包朝格柱为了更好地弘扬前郭尔罗斯蒙古族文化,展现悠久灿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历史,每一本介绍一个前郭尔罗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分册重点介绍了项目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主要特征、传承谱系、重要价值、活态传承情况及成果、保护规划及措施等内容。《乌力格尔》为其中一册,介绍了郭尔罗斯胡仁乌力格尔的特点及传承人。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民间艺人用四弦琴为伴奏乐器说唱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
-
马头琴制作技艺布和为了更好地弘扬前郭尔罗斯蒙古族文化,展现悠久灿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历史,每一本介绍一个前郭尔罗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分册重点介绍了项目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主要特征、传承谱系、重要价值、活态传承情况及成果、保护规划及措施等内容。《马头琴制作技艺》为其中一册,介绍了马头琴琴箱、琴弦、琴头、拉弓的选料、装饰以及制作技巧等。
-
陶克陶胡额鲁特·珊丹为了更好地弘扬前郭尔罗斯蒙古族文化,展现悠久灿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历史,共10卷本,每一本书介绍一个前郭尔罗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分册重点介绍了项目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主要特征、传承谱系、重要价值、活态传承情况及成果、保护规划及措施等内容。《陶克陶胡》为其中一册,讲述了陶克陶胡起义始末、陶克陶胡长篇叙事民歌的产生及节选。
-
查干萨日刘海燕,王平为了更好地让读者全面地了解郭尔罗斯地区蒙古族查干萨日的悠久历史和独特习俗,本书从历史渊源、基本内容、谱系传承、历史价值几个方面对郭尔罗斯地区蒙古族查干萨日进行详细介绍,并配以大量的图片,生动再现了郭尔罗斯查干萨日这一民族风俗。
-
探索与实践曲木伍各,洛边木果总的来说,虽然《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十周年成果精选》涉及领域较为宽泛,但每篇论文都以大量事实材料为依据,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相关问题,提出了鲜明观点。一是在彝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主要围绕《通用彝文规范方案》的研制、彝语语料库建设、彝语构词规律、彝语使用功能弱化等议题,以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为依据,讨论了相关问题的现状忧思及应对策略。二是在彝族文学研究方面,对彝族史诗《支格阿鲁》《阿黑西尼摩》《妈妈的女儿》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叙事程式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还对当代彝族汉语诗群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支嘎阿鲁是彝族人神同体的彝族多面性箭垛式英雄人物”等新颖的观点。三是在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方面,从支格阿鲁文化内涵人手,着力探讨了支格阿鲁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四是在彝族毕摩宗教信仰研究方面,既有从宏观上对彝族死亡观、毕摩及其文献传承、毕摩文献与支格阿鲁文化关系的探讨,也有从微观上对毕摩文献《毕布·毕茨》宗教内涵的阐释等。五是在彝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无论是对彝族族源的探究,还是对彝族文化源流的追溯,都有一定的启发性。六是在其他研究方面,包括彝族民俗火、克智、教育、习惯法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众所周知,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彝族文化是彝族人民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我们既要继承和弘扬沉积下来的优秀彝族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地创造适应发展所需的彝族现代文化。目前对彝族文化的研究来说,无论是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
文化与旅游光映炯《文化与旅游:东巴文化的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以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境内的四个纳西族聚居地云南的丽江、香格里拉和四川的俄亚、达祖为重要案例点,通过对东巴文化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现状进行的大量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并结合民俗文化生活的描述对案例点进行呈现和分析,展现了一个“文化与旅游”的旅游人类学分析视角;同时,对旅游展演内涵、本质、类型及其社会文化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探讨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之间的互动关系基础上构建出文化的活态保护机制;不仅丰富了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的资料库,以及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提供了思考,而且对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管理学的交叉融合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
一带一路视阈中滇西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研究杨耀程,杨文英“一带一路”倡议布局中,中国西南陆上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两条重要通道。滇西地区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枢纽,孟中印缅经济带要道,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优先发展的前沿基地和重点。云南5000人口以上的16个跨境民族(不含汉族)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地区,滇西的跨境民族在云南来讲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数目众多,族源关系密切,地域分布广泛且交错,深受周边国家民族问题影响,在云南乃至全国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中占有重要分量。“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增进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不言而喻,该倡议不仅为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加速了少数民族,特别是跨境民族的交流融合,推进了全球化、现代化趋势和进程,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观念意识等方面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代表主流社会的层面和方向;另一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跨境民族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保持自身特质、延续自身文化,如何借助于自身地缘优势和文化同根同源的亲缘优势,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
首届海南苗族文化论坛文集海南省民族学会苗族是海南世居民族之一,人口仅次于汉族和黎族,主要散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在海南岛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为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海南苗族是一个十分勤劳和勇敢的群体,在近代历史上与黎族、汉族、回族等各族人民一道,为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海南苗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为海南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海南苗族从哪里来的问题,近年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记得我在中南民族学院读书时,教我们历史课的老师曾提到,海南苗族来自广西,是明朝时期征兵打仗过来的。据《崖州志》记载:“又有一种日苗黎,凡数百家。……盖前明时,剿平罗活、抱由二峒,建乐定营,调广西苗兵防守,号为药弩手。后营汛废,子孙散居山谷,仍以苗名。”从语言、服饰及风俗习惯等方面来看,我们认为海南苗族源自于广西。现对于海南苗族的来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海南苗族有相当数量是为了谋生而来的。明清时期,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因战争和生活所迫,迁徙不定,其中苗族从广西等地迁来海南岛。我们通过举办论坛,进行学术讨论,增进交流,使学术观点更接近真实。
-
走近蒙古马芒来《走近蒙古马》顺应我国文化改革潮流,对于北方民族马文化、马产业、马科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蒙古族马文化,助力我区文化强区的建设目标,以马文化为先行,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内大的马业主产区,马文化马产业历史底蕴很深。《走近蒙古马/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文化丛书》对于了解马文化、马产业、马科学内涵以及马学历史、文化背景和产业化前景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学术价值,为今后挖掘开发利用马文化、马产业、马科学,拓宽利用渠道和开展学术交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提供可靠、翔实的科学资料。全书由三大篇组成,第一篇为马文化篇——马学传承,主要论述马文化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涵;第二篇为马产业篇——马学链条,主要论述马业的产业化发展及其前景分析;第三篇为马科学篇——马学课题,主要论述马学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也为农牧民致富提供一个新的渠道。《走近蒙古马/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文化丛书》全面系统地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角度展示马学研究成果全貌,是该领域的一大创新,是研究马学的专家学者必备的工具书,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了解马学的入门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