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维护曾毅等编著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工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商场宾馆的设备设计与维护都有一定的意义,所以在2000年12月荣获了山东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由于变频调速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对书部分内容充实和更新,修订版将更贴近新老读者。在第1章中,加强了IGCT和IPM的内容;在第2章中,增加了“高压变频器主电路结构及其控制特点”一节;在第3章中,根据变频器通讯软件版本的升级换代情况修订了“§3-4”节的内容;在第4章中,充实了“步进逻辑公式法”的应用实例,增加了多电机驱动方法;在第5章中,增加了变频器在旋转门上的应用实例、变频器在消防水泵上的应用实例和高压变频器应用实例;在第6章中,按变频器出现问题的类型进重新编排,并且增加了一些维修实例;在附录4和附录5中,根据电力电子器件和变频器的发展情况也作了适当的修订。
-
人机交互和多通道用户界面董士海等著本书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通道用户界面研究”,详细介绍人机交互技术、交互设备与交互系统设计方法的90年代前沿进展,着重介绍了国内外的多通道用户界面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实例,对下一代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了展望,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目录。本书以人机界面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计算机界各次工作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
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工程熊世和主编《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本科机械电子工程: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工程》系统地介绍了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技术,它是将线性连续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计算机控制为重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应用性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同时达到减少学时,拓宽知识面的要求,使自动控制原理和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内容合一,解决前后课程的脱节问题。全书共十章,前五章是分析和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系统的组成、原理及数学模型,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所涉及的数学工具、系统性能指标与系统内部和外部参数的关系等。后五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工程实现应考虑的主要问题。练习题力求少而精。《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本科机械电子工程: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工程》可作为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并可作为非自动控制专业及大专教材或教学参考书。《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本科机械电子工程: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工程》还适合广大从事机械电子工程和电气工程方面的技术人员自学和参考。
-
智能信息技术郭军编著本书按照信息技术——智能理论——智能信息技术的线索,在介绍了智能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之后,对智能计算机技术、智能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以及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文字识别技术、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自然语音理解技术、网络智能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技术。本书重点讲述上述各项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应用和最新进展,内容丰富、概念简练、通俗易懂,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技术读物,也可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
-
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赵茂泰编著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智能仪器仪表结构体系,以及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全书共分九章。第1章介绍智能仪器的结构、设计要点以及现状与发展;第2章介绍智能仪器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第3章介绍智能仪器人机接口;第4章介绍智能仪器通信接口;第5章介绍智能仪器典型处理功能;第6章介绍电压测量为主的智能仪器;第7章介绍智能电子计数器;第8章介绍字存储示波器;第9章介绍个人仪器及系统。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科电子类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人机共创的智慧戴汝为著暂缺简介...
-
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余达太[等]著内容提要《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是工业机器人丛书之一。全书共分6章。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工程概貌;机器人操作机的机构结构、运动方程、工作空间和灵活度等基本理论;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用关键技术;机器人应用中的示教方法、外设控制、安全措施等。本书用较大篇幅并结合实例论述机器人工作站和生产线的构成、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末端执行器、变位机和机器人移动台架的选型和设计。本书可供从事机器人技术集成以及现场应用的技术工作者阅读和参考,也可用作大专院校机、电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片断:绪论工业机器人自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成为制造业生产自动化中主要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本章将简要介绍工业机器人的产生与发展、分类、用途以及由他们构成的工作站与生产线实例,并扼要阐述机器人应用工程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1.1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及分类1.1.1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是“ROBOT”一词的中译名。由于影视宣传和科幻小说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机器人想象成外貌似人的机械和电子装置。但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与人的外貌毫无相像之处。根据国家标准,工业机器人定义为“其操作机是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多用途,并可对3个以上轴进行编程。它可以是固定式或移动式。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使用。”操作机又定义为“是一种机器,其机构通常由一系列互相铰接或相对滑动的构件所组成。它通常有几个自由度,用以抓取或移动物体(工具或工件)”。所以对工业机器人可以理解为:拟人手臂、手腕和手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它可把任一物件或工具按空间位(置)姿(态)的时变要求进行移动,从而完成某一工业生产的作业要求。如夹持焊钳或焊枪,对汽车或摩托车车体进行点焊或弧焊;搬运压铸或冲压成型的零件或构件;进行激光切割;喷涂;装配机械零、部件等。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成功第一代数控铣床,从而开辟了机械电子相结合的新纪元。1954年,美国人GeorgeC.Devol在他申请的专利“Programmedarticletransfer”中,首次提出了“示教/再现机器人的概念”。1958年,美国推出了世界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实验样机。不久,Condec公司与Pulman公司合并,成立了Unimation公司,并于1961年制造出了用于模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命名为Unima-tion)。与此同时,美国AMF公司也研制生产出了另一种可编程的通用机器,并以“IndustrialRobot”(工业机器人)为商品广告投入市场。1970年4月,在伊利诺斯工学院召开了第一届全美工业机器人会议。当时在美国已有200余台工业机器人用于自动生产线上。日本的丰田和川崎公司,于1967年分别引进了美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经过消化、仿制、改进、创新到1980年,机器人技术在日本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与普及,“1980年”被日本人称之为“日本的机器人元年”。现在,日本拥有工业机器人的台数(约占世界总台数的65%)和制造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诸如欧洲各国以及俄罗斯也都在大力发展机器人技术。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1995年底全世界各主要国家机器人的台数如表1-1。本书前言前言工业机器人自本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迄今已有80万余台用于世界各国的自动化生产线上,扮演着灵巧自如、不知疲倦“操作者”的角色,替代生产工人出色地完成着极其繁重、复杂、精密或者充满着危险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关于研究工业机器人本身问题的著作,已十分丰富,但涉及工业机器人理论与设计、操作机设计及机器人应用工程的著作,却寥若晨星。作者们在多年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实际应用工程中,深感需要一套对机器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总体设计。包括实施运转、集成调整某一工程中机器人工作站和生产线的应用工程和应用实例的专门论著。《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就是根据这一切身体会和社会需要,以自己的研究、设计和应用中的经验为主要素材进行撰写的。书中,先概括介绍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工程概貌;再详细分析机器人赖以工作的操作机的机构结构、运动方程、工作空间和灵活度等基本理论;然后再介绍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用关键技术;并专章讨论机器人应用中的示教方法、作业条件、程序特点、外设控制和安全措施等作业实施中的具有实用价值的问题。本书用较大篇幅论述机器人工作站和生产线的构成、设计原则和方法、应用实例以及为了扩大机器人的应用领域的末端执行器、变位机和机器人移动台架的类型、选用和设计。为了扩大眼界,最后一章还简要介绍和分析了一些成功用于生产实际的实例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发展展望。作者的分工是:余达太、马香峰担任主编并分别撰写第二、三两章,肖英撰写第一章并协助审查应用实例,袁星军撰写第四章,郗安民撰写第五、六章。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多帮助。许纪倩、狄春良、刘颖、刘鸿飞等为书稿和绘图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撰写本书过程中,还参阅了很多专家的文献、资料,在这里一并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由于本书牵涉面广,作者们深感理论和实践的不足,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读者和这一领域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批评指正。作者1998年10月
-
计算机模糊信息处理技术姚敏著这是一部关于计算机模糊信息处理技术的论著,介绍了作者近几年来在致力于模糊信息处理研究与探索过程中的部分研究成果与心得体会。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模糊决策分析,模糊信息检索,模糊知识工程,人工神经网络的模糊学习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模糊自动控制等。本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分析深入浅出,方法介绍详细具体,实例演示清晰明了,同时还给出了部分关键算法的C语言实现程序。这些正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本书适合于从事计算机应用、软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广大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同类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
-
现代机器人学郭巧著现代机器人学内容十分繁杂。本书围绕仿生系统的运动、感知与控制,主要阐述生物系统的运动机理以及仿生系统运动的实现方法。全书共分十章。首先,从生物系统的运动系入手,通过研究人体骨、肌和软件组织及其相应的力学性质来阐述生物体的运动机理;通过对生物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分析建立生物体的运动模型;在讨论了生物体感觉系统模型以及生物体多源信息融合的基础上,给出了仿生系统感知信息融合的原理与方法以及仿生系统常用的感知器和致动器。其次,着重讨论了现代机大人系统的神经控制、认知控制和自主控制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以及进化算法与人工生命问题。最后,给出了各种仿生系统的实例。本书可供生物工程、机器人学、自动控制等有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作教学参考书。
-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赵新民主编本书为原机械工业部“九五”重点教材,也是国家“九五”重点图书,是按照仪器仪表类测控的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制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和审定的内容编写的。本书对智能仪器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作了较全面的内容。内容包括智能仪器的输入衣输出通道的接口技术、外设控制技术、运算及数据处理技术、数据采集系统、自校准及自诊断技术、智能仪器的设计方法及整机介绍等。本书为高等工业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电子测量仪器、自动控制、电力、电子、计算机应用及与测控技术有关的本科生、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