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管理
-
碳排放、空气污染物减排和协同治理研究董锋等中国作为全球**的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空气污染控制的国内压力,而且面临碳减排的国际压力。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本书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空气污染物减排以及二者协同治理展开一系列研究。在写作上,本书主要采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碳强度敏感性和时空异质性,研究雾霾的驱动因素和治理绩效;其次在此基础上探讨碳排放和雾霾的治理策略,探究碳排放、雾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最后研究温室气体和雾霾协同减排以及协同脱钩效应。
-
广西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研究蓝文陆,庞碧剑,邓琰本书分析了广西各海湾生态环境的现状特征及变化趋势,梳理了“十三五”广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与不足,研判了突出的环境问题;预判了“十四五”广西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书构建了广西美丽海湾的保护目标和指标体系,提出了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的总体任务和工程、建设策略和方案等,为广西及其他沿海地区开展美丽海湾的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
-
大渡河河口再自然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实践黄道明,王文君,方艳红,陈锋本书通过调查大渡河河口水生生物、河流生境,构建河流流场模型,在系列水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水生生物在不同微生境中的分布规律,以及水生生物与微生境的耦合关系,提出河流微生境重建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工程布置与河网受损情况,开展主要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试验,提出尽量保持原有河网结构的修复思路,同时选择有效的、适宜的过鱼措施类型,对工程建设后的河流连通性进行恢复;探讨大渡河河口段生境、流场分布特点及工程前后的变化,以此提出鱼类重要栖息地的修复技术;分析河段水文情势特点,结合鱼类繁殖期对生态水文指标的响应,进行仿自然水文过程的模拟,即对水电站的运行调度提出生态流量、水文节律、洪水脉冲等约束条件,指导水电站的生态调度措施;在以上修护措施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大渡河河口段的景观生态特点,对安谷水电站工程建设、水库淹没、弃渣堆放、移民造地、移民迁建等,提出河口河段的景观设计和整体生态规划。
-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固碳研究张全发等本书是为科学评估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固碳效应而进行的初次探索。本书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土壤普查资料、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规模野外调查采样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的方法,对工程的固碳量、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并且在大量野外观测、实验的基础之上,对固碳过程和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梳理、总结,提出了促进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司建华等《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是基于多年实地观测资料,研究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的专著。《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将稳定同位素技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手段、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系统地研究荒漠河岸林水分利用过程和适应策略。厘清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来源,确定荒漠河岸林水力再分配模式,阐明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传输机理,明确荒漠河岸林耗水特征,建立胡杨林蒸散发模型,揭示荒漠河岸林水分利用策略和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为干旱内陆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
内蒙古一湖两海水资源与水生态王圣瑞等《内蒙古“一湖两海”水资源与水生态》针对内蒙古“一湖两海”(呼伦湖、岱海和乌梁素海)流域水资源时空演化及生态退化机理问题,总结了团队围绕内蒙古“一湖两海”区域水资源、水生态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间关系、湖泊水量水质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湖泊水量水质动态耦合与生态退化机理及湖泊地表水-地下水互馈机制与贡献及水资源、水生态承载力间的协同效应等研究的新成果新认识,意在破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下的“一湖两海”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演变机制,攻克“一湖两海”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精细刻画技术方法和寒旱区流域冰封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承载提升技术方法难点。综合性解析内蒙古“一湖两海”全流域全过程水量水质水生态耦合机制是《内蒙古“一湖两海”水资源与水生态》的重要创新,体现了水质、水量、水生态统筹协调的湖泊保护治理理念。
-
自然海岸资源管控长效机制研究王鹏《自然海岸资源管控长效机制研究》从制度建设与方法体系两个方面,介绍我国海岸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和自然海岸资源管控机制的建设方案。提出以“坚持陆海资源统筹配置,创新海岸资源分配方式”为原则,建立海岸线监测与监管、海岸资源分类管理、海岸线使用审批、自然海岸资源保护等制度,以完善我国海岸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并介绍我国自然海岸资源适宜性评价、物质量和价值量核算、分级保护、整治与修复等加强自然海岸资源管控的方法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自然海岸资源管理具体实践和相关技术的研究,为我国自然海岸资源的长效管控提供参考。
-
黄河河口湿地特色资源利用孔维静,夏会娟 等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黄河河口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如何更好地利用河口湿地特色资源,保持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是黄河保护修复面临的科学问题。《黄河河口湿地特色资源利用》在对黄河河口湿地资源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互花米草、芦苇、贝类等特色资源,开展了生物质炭制备、肥料制备、贝雕利用、工艺品利用等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提出了黄河河口湿地特色资源产业化利用的技术方法,为黄河河口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
-
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李建生,郑悦华,杨宪杰,郑国权调查境内抽水蓄能电站水库库区消落带及周边生态环境特点和物种分布现状;研究不同植物在消落带的生态适应特征,筛选优化种植组合;构建小型育种及中、小型模拟基地,培育驯化植物组合,并选定水库进行实地试验;初步建立水库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技术体系。研究将为水库库岸稳定、电站安全运行提供支撑,同时为国家河湖治理、水生态文明提供一定借鉴。同时对库区土地的开发与运用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与探讨,现有蓄能电站一般位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人们对生态和景观要求高。要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尽可能避免工程建设对区域的不利影响。通过前期规划和调整,把库区建立成为工业建设、工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场所,拉动当地经济,增加当地就业,成为城乡可持续性发展的典范。
-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王友贞 等《平原区农田生态排水》解析了农田生态排水的概念、内涵及其架构,提出了农田生态排水指标及其确定原则与方法;研究了农田排水沟系及其氮磷阻控机制,提出了以沟渠潜流带结构重塑为核心的一体化农田生态排水沟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建立了农田排水径流及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仿真模拟模型,通过模拟计算,提出并界定了不同目标的农田生态排水指标阈值,构建了从田间到骨干沟控制排水技术体系,形成了农田生态排水系统成果,为平原区旱涝渍兼治和生态健康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