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管理
-
内蒙古废弃矿山正生态环境效应赵振光本书详细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废弃矿山正生态环境效应开发利用理论、途径和工程实践。第一章概述国内外关闭矿山现状、废弃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需求和政策指引,重点介绍国内外关闭矿山开发利用的历程和现状;第二章介绍国内外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典型案例;第三章阐述内蒙古自治区关闭矿山环境现状、正效应开发利用途径和方法;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阐述内蒙古自治区关闭矿山生态服务正效应开发利用实例、矿山土地与地下空间正效应开发利用实例、矿山清洁能源正效应开发利用实例、矿山文化科普旅游开发利用实例、矿山科学研究场地开发利用实例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关闭矿山正生态环境效应开发利用工程的历程和开发利用效益。
-
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王昊,张迪,吕植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
平武故事张晓川 等,陈艾,冯杰,彭晓韵,吕植平武县素有“天下熊猫县”的美誉,与全国其他熊猫栖息地一样,平武的熊猫保护同样面临着来自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行为带来的巨大威胁。虽然国家建设了保护区,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条例,科学家通过保护项目参与保护,为熊猫的保护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人类活动的干扰,使熊猫栖息地退化的趋势难以扭转。《平武故事:与熊猫为邻》通过作者团队从1996年开始,在平武县尤其是王朗自然保护区域周边社区开展的一系列将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的开创性尝试,见证了平武“与熊猫为邻“的故事不断翻开的新篇章。《平武故事:与熊猫为邻》将基于平武熊猫保护的一部分科学研究及实践整理成书,通过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熊猫和谐共生的途径,为平武县熊猫保护乃至全国的旗舰物种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路在脚下张红举,魏清福本书在梳理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进展,以及中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沿革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为主,介绍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与存在问题、治理任务,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进行浅析,阐述了很多具有太湖流域特色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河湖水生态治理的市场模式及流域水生环境治理实践,并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市场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
碳排放、空气污染物减排和协同治理研究董锋等中国作为全球**的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空气污染控制的国内压力,而且面临碳减排的国际压力。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本书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空气污染物减排以及二者协同治理展开一系列研究。在写作上,本书主要采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碳强度敏感性和时空异质性,研究雾霾的驱动因素和治理绩效;其次在此基础上探讨碳排放和雾霾的治理策略,探究碳排放、雾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最后研究温室气体和雾霾协同减排以及协同脱钩效应。
-
广西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研究蓝文陆,庞碧剑,邓琰本书分析了广西各海湾生态环境的现状特征及变化趋势,梳理了“十三五”广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与不足,研判了突出的环境问题;预判了“十四五”广西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书构建了广西美丽海湾的保护目标和指标体系,提出了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的总体任务和工程、建设策略和方案等,为广西及其他沿海地区开展美丽海湾的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
-
大渡河河口再自然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实践黄道明,王文君,方艳红,陈锋本书通过调查大渡河河口水生生物、河流生境,构建河流流场模型,在系列水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水生生物在不同微生境中的分布规律,以及水生生物与微生境的耦合关系,提出河流微生境重建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工程布置与河网受损情况,开展主要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试验,提出尽量保持原有河网结构的修复思路,同时选择有效的、适宜的过鱼措施类型,对工程建设后的河流连通性进行恢复;探讨大渡河河口段生境、流场分布特点及工程前后的变化,以此提出鱼类重要栖息地的修复技术;分析河段水文情势特点,结合鱼类繁殖期对生态水文指标的响应,进行仿自然水文过程的模拟,即对水电站的运行调度提出生态流量、水文节律、洪水脉冲等约束条件,指导水电站的生态调度措施;在以上修护措施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大渡河河口段的景观生态特点,对安谷水电站工程建设、水库淹没、弃渣堆放、移民造地、移民迁建等,提出河口河段的景观设计和整体生态规划。
-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固碳研究张全发等本书是为科学评估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固碳效应而进行的初次探索。本书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土壤普查资料、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规模野外调查采样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的方法,对工程的固碳量、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并且在大量野外观测、实验的基础之上,对固碳过程和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梳理、总结,提出了促进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司建华等《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是基于多年实地观测资料,研究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的专著。《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将稳定同位素技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手段、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系统地研究荒漠河岸林水分利用过程和适应策略。厘清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来源,确定荒漠河岸林水力再分配模式,阐明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传输机理,明确荒漠河岸林耗水特征,建立胡杨林蒸散发模型,揭示荒漠河岸林水分利用策略和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为干旱内陆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
内蒙古一湖两海水资源与水生态王圣瑞等《内蒙古“一湖两海”水资源与水生态》针对内蒙古“一湖两海”(呼伦湖、岱海和乌梁素海)流域水资源时空演化及生态退化机理问题,总结了团队围绕内蒙古“一湖两海”区域水资源、水生态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间关系、湖泊水量水质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湖泊水量水质动态耦合与生态退化机理及湖泊地表水-地下水互馈机制与贡献及水资源、水生态承载力间的协同效应等研究的新成果新认识,意在破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下的“一湖两海”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演变机制,攻克“一湖两海”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精细刻画技术方法和寒旱区流域冰封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承载提升技术方法难点。综合性解析内蒙古“一湖两海”全流域全过程水量水质水生态耦合机制是《内蒙古“一湖两海”水资源与水生态》的重要创新,体现了水质、水量、水生态统筹协调的湖泊保护治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