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环境与人类健康何义芳,计惠民 主编,张晓伟 等编人类的生活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大气、水、土壤、食物等),但在环境异常变动及环境污染情况下,这些环境因素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
地球残酷吗?赵鑫珊 著汶川5·12的悲痛深埋心中,14:28的钟声犹在耳边,在这一场悲剧中,“究竟是地球对人类残酷、不仁,还是人类对地球残忍、不义?”抑或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情感”? 《地球残酷吗?》拒绝重复“从灾难中崛起”的老话,而是提示读者从长远考虑,换一个观点思考:地球的“残酷”和“仁慈”都是人类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而设定的。所有的大小灾难,不过是地球依照自身法则行事的结果,与人类幸福不幸无关。在漠然的地球、接连不断的各式灾难面前,依附地球的人类应该怎么行动? 《地球残酷吗?》观念新颖,发聋振聩,用历史、哲学、地质学、环保理念剖析人类发展史,辅以大小灾难,从汶川大地震说起,以平实的语言将悲痛化作一道清泉,安抚幸存的生者,安慰逝去的魂灵。
-
土地生态学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编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原始文明以狩猎来谋生,农业文明以种植饲养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工业文明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三个阶段显然也是一个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过程:粗放的土地利用一农业土地利用一城市集约化土地利用。而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过程,也正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从深度上到广度上不断加大的过程,也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加大破坏的过程,以至我们今天看到:自然资源几乎被开发殆尽,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序平衡被打破,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大规模的污染。我们不得不面临我们自己的生存问题——可能与其他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物种”当时面临的状况一样。好在,人类是“有情”生物,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存权,而是有能力、有智慧去寻求一种“可持续”的生存发展道路,建设一种文明延续、发展和进步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一种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状态,必然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构建必然要求一种全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这种全新的科学理论就是:土地生态学。
-
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蔡林 编著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复杂的系统关系,而系统动力学这一通过结构-功能分析构筑模型,研究动态反馈性复杂巨系统问题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正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书共分11章。全面地总结了系统动力学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简要地介绍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两种建模方法与步骤;构筑了系统动力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模型,分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模型整合的重要性,提出了系统动力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应向安全与预警方向发展的建议,探讨了系统动力学未来重要的应用领域。最后,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在我国最为流行的系统动力学免费软件Vensim-PLE的使用方法。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材使用,也可供广大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参考。
-
淮河中下游地区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胡惠芳 著《淮河中下游地区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1912-1949)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具体从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技术文化等几个层面入手,考察社会各级政府与民间团体,如何来改善淮河中下游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深入地探讨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拓宽民国史研究的领域,而且有利于我们对当今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
环境与发展(瑞士)克里斯托弗·司徒博 著,邓安庆 译当今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概念(等于造就未来的能力),也“呼唤着”尺度。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至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但它反过来说也适用:只有从更深层的原因出发,能够爱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够同时为后人、后代考虑。所以,这涉及对人的维度和自然之维度上的尺度的探寻。只有理解这两个维度,才使我们描绘为生态学的这个词汇的完全意义成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学概念的意义上,保护生态免受任何自然主义的伤害,同时也免受人类中心论的伤害。他的研究,鉴于他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是跨学科的和多元论的。问题史的那几章尤其让人受益,因为这几章是探究自然科学、伦理学史和当代伦理学中的尺度和适度品行。
-
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刘璞、周特先《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全面分析了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从加强生态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入手,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统筹规划,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符合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中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
能源与环境研究进展严建华、章丽萍本书收录了全国42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160余篇论文,汇集了近年来能源与环境领域内各大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全书共包含化石能源的洁净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控制和资源化技术,节能新技术,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修复,生物方法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和政策对能源、环境影响等八大方向。本书可供从事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吕昭河人口资源环境是我国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要素,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程度直接决定了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并最终影响我国强国富民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区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与特征,本书以云南为案例对区域性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模式下的人口、资源、环境因素,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本书分为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在理论部分,作者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因素及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和辨识。作者认为: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现今认识和理解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及其与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相互制约、互为支撑的互动关系的基础性理论工具,更是人类在人口资源环境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我们认为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既需要应用经济学方法论进行规范的理论解释,又需要基于突破和超越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命题和预设,创建新的理论框架解释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基于这种考虑,本书作者探讨了处于开创时期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所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预设、研究对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解释,论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以及人口资源环境行为的外部效应,提出了“超越经济人”的命题:应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阐述了人口资源环境行为在经典博弈模型中的冲突关系以及在进化博弈模型中基于合作、产权与政府管制行为选择所达到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关系的可能途径。实证部分包含了多个方面对云南案例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作者借用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并在全国与分省指标的参照下,对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分析,分别从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系统状态梳理和解释了云南省可持续发展态势、存在的问题和表现特征,并基于人口安全、资源有效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提出政策建议;作者对云南人口与耕地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变化进行深人分析,分析了未来云南人地关系变动趋势,提示了云南粮食安全的预警信息;作者分析了云南人口增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预见了人口增长对实现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可能存在的掣肘作用,并由此提出了可能的对应措施;基于指标设计、分类和计算的基础上,核算了云南省绿色GDP,并与传统的GDP比较解释了云南省绿色GDP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本书作者还应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对云南进行了生态足迹研究,基于云南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构建了云南的自然生物账户和能源账户,计算和评估出云南1978年至2005年的生态足迹,对云南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变化过程勾勒出清晰的轨迹;作者还对云南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云南科技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撑的窘迫状况,为创新云南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实证素材和参考依据。
-
工程生态学胡孟春,马荣华 著《工程生态学》分两部分:工程生态学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工程生态个例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工程生态学概念,学科体系以及一些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6个工程生态研究实例。涉及铁路风沙防护、高速公路网规划、输油气管线建设,城市河道生态化改造,以及流域生态工程规划、区域沙漠化防治工程。所介绍的研究方法与工程实例相对应,一个工程实例采用一种研究方法。《工程生态学》是作者近年所从事的有关工程生态学课题研究的总结。《工程生态学》可供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地理、生态、环境专业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