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奇妙的生物圈畲田 编著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人类目前所认知,宇宙中只有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上有生命存在,也只有在地球上,人类才能生存。自古以来,人类就凭借着双手改造着自然。从上古时的大禹治水到今日的三峡工程,人类在为自己的生活环境而不断改造着自然的同时,却又自己制造着环境问题,比如森林过度砍伐,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而地球恰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是各种反常的自然现象:从加利福尼亚的暴风雪到孟加拉平原的大洪水,从席卷地中海沿岸的高温热流到持续多年不肯缓解的非洲高原大面积干旱,再到1998年我国洪水肆虐。清水变成了浊浪,静静的流淌变成了怒不可遏的挣扎,孕育变成了肆虐,母亲变成了暴君。地球仿佛在发疟疾似的颤抖,人类竟然也像倒退了一万年似的束手无策。“厄尔尼诺”,这个挺新鲜的名词,像幽灵一样在世界徘徊。人类社会在它的缔造者面前,也变得光怪陆离,越来越难以驾驭了。这套丛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青少年读者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到我们人类已经或即将面对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唤醒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心,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动做起,从这一刻开始,不因善小而不为,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一分关注,多一分共同承担,用小行动保护大地球!
-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陈新夏 著《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两种“发展”的关系进行哲学的探讨,以澄清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确立两种“发展”相互促进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同时,从可持续发展视角透视人的发展,拓展和深化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并以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中介,重新解读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学界对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问题分别已有深入的分析,但两种“发展”之间的关系却有待深究。
-
全球变化与人类适应王汉杰,刘健文 编著《全球变化与人类适应》较系统地介绍了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研究涉及的概念、理论和模式工具,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草)、南水北调、防沙治沙等重大工程项目与全球变化研究、组织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的密切关系。可供从事全球变化,气候模拟、预测,生态工程等专业的科研和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气象、生态、环境和农林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阅读。
-
人口、资源与环境蔡运龙 主编本书是根据教育部有关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要求而编写的。全书分为绪论、人口篇、资源篇、环境篇、结论五部分。全书力求突出“重视基础,突出原理,吸收新知,拓展思维,强调实践”的思想,全面系统介绍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全书内容丰富,吸收了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延伸了学科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书中采用了大量示意图和实景图片,图文并茂,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提高了可读性;书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资料,便于延伸学生思维空间、扩大学生阅读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书中还设置了大量思考题和实践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书除适用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科专业教学用书以外,也适用于其他高等院校各专业和公共选修课使用教材,也可适于具有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读者阅读使用。
-
区域生态保护高吉喜 主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是国家级大型综合性环境科研机构。建院30年来,为适应国家环境管理需要,开展了大量环境管理和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国家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持。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科研体制改革的新路子,以“自然和谐、厚积薄发”为理念,致力于全球性、区域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环境科学问题研究,在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等问题研究方面逐步形成了学科特色与优势。生态所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最早成立的二级科研单位之一,也是国家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相继成立了“区域与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变化生态系统效应”二个创新基地,学科方向涉及生态监测与评估、生态格局与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规划与修复、生态系统效应以及生态多样性与生物安全等领域。在开展区域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研究的同时。不断加强全球和流域尺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科学研究。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地方政府应用咨询项目,产出了丰硕的成果。生态所已经成为国内区域生态领域的知名研究队伍,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和地方的生态环境管理工作。
-
2008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为全面总结2007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成果,明确2008年的建设思路与重点任务,我们继续组织编写了《2008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本报告延续了上年报告的结构框架,分为综合篇、功能区篇、政策篇及附录四个部分。
-
化学与环境卢荣 主编《化学与环境》根据近年来我国有关化学与环境课程的现状,由全国8所高等院校的化学与环境专家、教授编写而成。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绪论、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原理、胶体化学与环境中的胶体物质、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化学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及其利用、食品化学与食品污染防治、日常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在编写过程中,本着由浅入深和少而精的原则,力求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突出基本概念和规律,强调应用,开启思路。《化学与环境》可作为大学非化学化工、非环境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同时适用于关注环境的化学工作者以及社会科学工作者,亦可作为理、工、农、医等专业教育的参考用书。
-
营建宜居城市胡宝哲 著本书是关于宜居城市营建的专著,是关于如何规划、设计宜于“普通人”生活和居住的城市环境的论著。城市发展到现代信息化、生态和网络时代,城市问题包罗万象,人类需求又错综复杂,城市环境设计的复杂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基础的、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方法、内容的范畴。本书试图通过对近些年来国内、国外宜居城市环境营建的实践、实例的调研、分析,以及对近几年来笔者亲身参与的规划设计的工作实践的总结,从整体和宏观的视点,从不同的侧面和层面,着重探讨和论述营建宜居城市的理论、原则以及有效进行宜居城市规划设计的方式和具体规划设计手法。本书共由以下八章构成:第1章是全书的引章,重点对城市环境意识、宜居城市的概念和标准、宜居环境的构成要素、营建理论、方法与研究课题等进行概述和讨论。第2章重点结合美国、欧洲、日本以及国内一些城市的规划设计的实践和调研结果,论述宜居城市环境营建的人性化理念,人的需求问题,讨论环境的人性化课题、人性化城市的方策以及环境细节与舒适性等问题。同时,通过对在东京和西雅图等城市调研结果的系统分析,论证建筑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如对人流、车辆分布的影响要素、对街道行人行为特征的影响以及对广场使用效果的影响要素等。第3章着重从内涵与意义、空间和时间、观念和方法等方面对营建的系统观进行论述,对整体化和系统化设计思想进行讨论,并结合对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的规划设计实例的分析,从步道空间系统、绿化和公共空间系统、环境细部、“动”“静”空间的系统化、小规模地段的整体和系统化设计等方面,对宜居城市营建的系统观以及具体规划设计手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4章是关于永续发展城市的讨论。在本章中,主要结合对国内外规划设计实例的分析,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永续发展城市的概念和环境特点、永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思想、内容、永续发展城市环境营建的主要措施和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讨论。第5章主要围绕城市景观与城市特色的课题进行讨论。通过对国内外规划设计实例的分析研究,重点对景观与特色、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特色的内涵、城市特色的塑造等方面,从城市景观和特色对现代城市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城市景观体系的确立、具体内容到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第6章是关于城市空间体系的立体化营建。在本章中,结合美国、日本、意大利的成功规划设计实例,论述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营建的必然性,体系的内容、特点以及在解决现代城市各种矛盾、问题和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对多层面道路及公交系统、竖向便捷度与高架步道系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等方面进行讨论。第7章是对公共空间多元化的论述。在本章中,从对公共空间本质的讨论、完善既有城市的环境特征、公共空间的环境改善及措施、室内公共空间的营建几个方面,重点论述室内外公共空间营建的理论、设计原则和方法,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视点,分析讨论国内外成功的规划设计的实例。第8章是关于宜居城市环境营建中的公众参与和规划立法课题。在本章中,结合欧美、日本的成功实例,从城市与人类文化、市民与城市关系的视角,对公众参与和决策程序、公众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公众参与的意义、作用以及如何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宜居城市环境设计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此外,通过对国外有关成功实例的分析,阐述了规划立法在良好城市环境营建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总结了现代城市通过规划立法促进城市环境改善的主要内容、类型和方法,同时,对规划立法的主观性和局限性等课题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研究童乔慧 著《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研究》是一本从多个角度阐述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的书籍。作者通过大量文献的研读和整理以及亲身的实地考察,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澳门地理环境的变迁、人口规模的变动、区域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演化等;从空间的维度对澳门城市节点、街道、边界进行分析;从城市建筑学的角度对澳门的城市建筑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考察;从文化层面上解读澳门城市环境与文化生活的多元混合现象以及身份认同;并分析研究了澳门城市文脉的基本向度以及文脉特色的延续。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不仅可以使读者系统了解澳门城市文脉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建设,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
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著本书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理论及方法入手,以大量翔实的材料介绍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际的开发行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及核实方法做了全面的介绍。该书通过大量资料数据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基础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和谐性、驱动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由此得出结果,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