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室内环境治理员吴吉祥、李振海为推动室内环境治理员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在室内环境治理员从业人员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完成《国家职业标准·室内环境治理员》(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制定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参加《标准》编写和审定的专家及其他有关专家,编写了室内环境治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系列教程。 本书是室内环境治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系列教程中的一本,适用于对中级室内环境治理员的职业资格培训,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推荐辅导用书,也是中级室内环境治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命题的直接依据。
-
17-19世纪中国的人口与生存环境张研 著“康乾盛世”与以往的“盛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所谓“盛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封建“盛世”之中,正在孕育和成长着机器工业时代的各种因素。而与此同时,脱胎于旧的机体,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在地球的西半部蓬勃发展,生机盎然,它使得以往令人瞩目的中国封建“盛世”的辉煌黯然失色。我们今天研究“康乾盛世”,并非对其进行简单注解,或夸耀褒扬,而是通过被称为“盛世”的各种表象,深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清代康雍乾社会的基本特点及其丰富的历史内容,以及“盛世”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如前所述,“康乾盛世”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及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其学术积淀深厚,研究领域广阔,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因此已经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门的学术领域。关于“康乾盛世”及其时代的考察是本研究专题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我们仅能够在某些问题上展开讨论。李强《金融视角下的“康乾盛世”——以制钱体系为核心》一书,通过对制钱的流通、供应和管理状况的分析,阐述和描绘了货币在康雍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尹树国《盛衰之界——康雍乾时期国家行政效率研究》一书,则从国家行政的角度,探讨康雍乾社会的政治体制及其运作,进而揭示“康乾盛世”时期的某些基本特征。陈桦主编的《多元视野下的清代社会》,以“康乾盛世”所处的康雍乾社会为重点,从更广阔的领域,以多维的角度,通过不同的侧面,考察和描述该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演变,其研究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基层社会等诸多领域。
-
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冯贤亮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就,举世瞩目,在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效果。毋庸讳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耕地的缩减,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湖泊的淤浅,干旱区荒漠化、沙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等等环境恶化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时难以避免的现象;有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无知,采取唐突的措施所造成的后果;有的则是当政者为单纯追求政绩,不计后果,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恶化。以上种种,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过度索取或无序干预后所引起,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又往往并非一代人所造成的,而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书叙述了1368年至1912年间太湖平原环境的变迁而导致的城乡变迁,展示了人、环境、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地展现近五百年来这个地域中环境与社会两方面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于环境的反作用、环境对于社会的再影响,故择取的考察面,仍侧重于社会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对问题。涉及环境卫生史、慈善事业史、疾病医疗史、农业经济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
-
中国人居环境张元端 著《中国人居环境: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是元端同志近年的一部力作,包括了2002年以来元端同志陆续在各大媒体发表的30篇专业文章以及前后十年来他对于新时期人居环境的持续思考。近十年,既是人居环境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长足发展的十年,也是人居环境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和诸多问题,努力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转变,并逐步回归“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主题的十年。值此,元端同志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要求,试图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对新时期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问题予以全景式的梳理和深入思考,并尽可能以有效应对之策,积极引导绿色健康新居住文化的形成。我以为,这对于推进当前的人居环境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综观全书,可以体会到本文集具有以下的几个鲜明特点:一、展现出作者开阔的研究视角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这与元端同志多年主持和从事环境保护、城乡建设、房地产业理论研究、政策制订和行政管理工作不无关系。尤其是我国的住房体制改革中,担任建设部房地产司司长的元端同志进行了大量基础性、开创性的政策研究和制订工作,包括建立我国房地产业的产业框架、培育房地产市场、推动商品房开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房地产金融支持体系等。中国的厉地产业能够平稳地实现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而且从策划、开发、建设到销售从此逐步形成了中国自己独有的模式,离不开他多年的努力和贡献。很显然,《中国人居环境: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延续了这种宏观的战略思维和“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全局视角。例如,人居环境内容丰富,研究和实践往往难以把握重点,作者提出,研究人居环境务必抓住人居环境“三性”,即:生态性、经济性、艺术性,并可由此全面构建人居环境研究体系。这种概括是非常精炼和到位的。另外,《中国人居环境: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政策篇中有3篇文章也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对房地产业体系架构进行了理性思考,值得一读。二、体现了较强的学术创新精神。《中国人居环境: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中,作者提出的研究和建立“人居环境生态关学”新学科、建设“亲情住宅小区”及系统理论,“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等新观点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尤其是他以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提出创建“人居环境生态美学”的思想,我认为是十分有创见的。作者认为,人居环境最根本的要求是生态结构健全,而生态结构健全的人居环境,往往给人以一种生机蓬勃的外在美感,即“生态美”。美化人居环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美学手段和审美取向,但应将“生态美”作为的最高境界,生态美的本质是“生态平衡”。这一思想不仅为人居环境的理论探讨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反过来对于住区的生态建设和景观审美也是一种启发和促进。三、《中国人居环境: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所辑文章均是作者在工作实践中所想所感的思考升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性。2003年,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倡议发起了旨在全面推动我国人居环境实践的全国性行动“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推进工程”,努力将人居环境系统理论付诸住区开发建设中。4年来,推进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从理论科研到市场实践的路子。作为“推进工程”的直接倡导者和领导者,元端同志不仅亲自执笔了相关理论文件,为这一实践活动指明了行动方向和工作路线,而且十分注重试点建设的调查研究。四、内容丰富,文笔优美。作为学者,元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城市规划到园林景观,从房地产政策研究到人居科技运用,从生态美学到新住宅文化,《中国人居环境: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均有精彩的论述。
-
环境政策分析宋国君 等著《环境政策分析》将环境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应用于环境政策分析,提出了环境政策分析的框架和目标;分析了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分析了环境政策手段;结合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式,分析了中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主要环境管理制度;以一般模式为框架,分析了大气环境保护政策、水环境保护政策、固体废物和有毒物质管理政策、噪声防治政策、自然保护区政策和国际环境政策。主要环境保护政策分析都按照理论基础、政策目标、手段、实施机制、效果和建议等给出了作者的观点、结论和建议。《环境政策分析》可以作为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管理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参考,对中国环境政策研究者和环境政策制定、执行者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国外名校名著(美)罗杰斯(Rogers,P.P),(美)贾拉勒(Jalal,K.F),(美)博伊德(Boyd,J.A) 著;郝吉明,邢佳,陈莹 译本书介绍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题,包括脱贫的方法及关系、环境政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政策及市场失灵、管理、参与、非自愿移民、灾害管理等。书中也提出了基于经济增长、分配效率及人口增长的脱贫策略,其中关注了包括补助金合理利用下的经济增长,通过参与过程及扶贫法律体系而改善的分配效率,性别敏感制度和妇女意愿下的人口增长等核心方面,将社会层面的许多因素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将环境及社会更紧密结合起来。书中同样涉及消费、生产及分配这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决定因素,关注的焦点是新的产业革命。另外本书设立单独章节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指标及趋势,环境管理相关的政策,以及机制和法律,社会因素,经济学和自然资源核算。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的人员参考。
-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陈业新 著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书以清代、民国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开发对塔里木地区生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地球上的各种地貌,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的类型。因此地域之间的极大差异,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特色。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对国情、地情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可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否则不仅会遇到种种困难,还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本丛书的编写,就想解剖几个典型地区,以求从中能得到一点启示。虽然上述五个地区还难以覆盖全国,但有其一定的代表性,则是可以肯定的。
-
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尹玲玲 著《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对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书可以说是自笔者攻读博士学位直至工作的近十年来对两湖地区所做学习探讨和研究的一个结晶。其中上篇的专题研究除了“生态环境与江汉清浊”一节及“川江石坝”一节是近一二年来写成的外,其余各章节之内容或观点都形成较早,至少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已有了一些想法;而下篇的三个个案研究写成时间较上篇要晚,其中关于沙洲演变的个案相对较早,另两个则都写成于近一二年。
-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杨伟兵 著《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全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的驱动因素的研究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研究。作者在中篇中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中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作了较系统的讨论,这种讨论对于我们分析这样一个自然和人文都十分复杂的云贵高原地区是十分有益的。作者在下篇中对土地利用而来的环境变化生态响应的研究十分有意义。一方面像云贵高原这样的地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自然和人文背景的内外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其他区域并不完全一样,显然不是一个简单地土地利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能够说清的;另一方面探索这样的变化而来的传统社会应对及其机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本身,可能会使我们对传统社会的经济管理和文化传统关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综观全书,纲目设计循序渐进,逐渐分理,读之可使人一气呵成。特别要指出的是书中时时闪烁着理性分析的火花。比如中篇在讨论云贵地区册载耕地时认为:“整个清代云贵地区册载耕地亩数大都反映赋税取向,或者说是赋税及其征收制度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尚难成为单位面积的直接数据一一不过册载耕地数字的分布上变化,对于考察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仍是重要的参数之一。”这种客观理性的认识对于中国古代册载耕地数意义和正确利用来进行区域历史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又比如中篇在分析农业经济及其用地结构时分析了黔东南地区林粮问作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一个传统社会中区域地缘、地形地貌、文化传统对于传统“主谷制”背景下的区域开发的修正的个案,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又如,中篇中分析“矿业及旱作经济区”时不是简单沿用其他地区高产旱地农作物垦殖破坏生态环境的角度,而是充分考虑了云贵地区开发与其他地区的时间差问题,正确分析了清代云贵地区农业开发过程中玉米、马铃薯对农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过程,而且考虑到清代云贵地区矿业开发地区劳动力分散对农业开发的影响。再如,书中在讨论影响土地利用的驱动因素时有许多有益的探索。这在讨论技术影响方面特别明显,讨论到清代高产旱作农作物时认为,在清代并没有在云贵高原地区马上产生“革命性”的结构影响方面,指出了云贵地区的开发由于自然环境和开发过程上的特殊性。
-
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发展汪瀛 编著人类生存和居住在自然环境之中,这种环境中的山川水流、花草树木和各类自然生态组合形成了各种自然环境景观.一般而言,大多数人的居住地都是稳定的。居住地周围的自然景观也就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显然,这些自然景观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生活在这里的人类产生种种物理、生理和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