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生态与环境张建强 主编《生态与环境》以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介绍了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生态系统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口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污染,揭示环境污染的形成、变化、危害及其控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生态环境管理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产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生态理论的应用。 《生态与环境》既可作为环境等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教学辅导书,又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
-
人居电力电磁环境张文亮 等编《人居电力电磁环境》在电磁的发现与发展、自然电磁环境、人为电磁环境部分,首先向读者介绍了一般电磁环境问题;然后在电能的产生与输送、电力设施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静电感应、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与人体健康、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限值、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工程建设环境监管各章,专门介绍了电力电磁环境的有关知识。
-
博学天下崔钟雷 主编美丽而神秘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世世代代得以从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各种能量。可以说,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是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物质平台。因此,我们人类必须心怀感恩,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与它和谐相处,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灵共同分享这个美丽而富饶的星球。大自然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它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各种生命奇观,它们的身影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冰雪覆盖的南北两极,到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带;从物种繁多的热带雨林,到风沙漫天的荒凉大漠;从渺无人烟的旷野塞外,到人流熙攘的都市乡村……到处都有生命的足迹,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而大自然的生灵们,更是以其特有的生命形态,共同谱写着神奇的自然生命乐章。这些景观的存在使得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它们的存在让人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使这个星球充满了绚丽而神秘的色彩……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编写了这本《神秘自然大揭秘》。以精练而优美的文字,从全新的角度介绍了这个美妙而神奇的自然世界,并配以千余幅精美的彩色图片,让读者享受学习知识的无穷乐趣。
-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严耕,杨志华 著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既要改变思维方式,也要改变行为方式;既要改变生产方式,也要改变生活方式;既要改变道德和观念,也要改变法律和体制。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更是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变革。应该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北京林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具有“崇尚自然、追求真理”的办学传统,以“知山知水、树木树人”为办学理念。传播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是建校以来广大师生坚持不懈的追求。我们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决不限于发展科技,而是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通力合作。2004年2月,学校决定将生态文化列为我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六大学科领域之一,加大了支持力度,深化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目前已经在全校开设了多门生态文化课程,培养出了有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广大师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举办了多场研讨会和报告会,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
-
铸造和谐海西丛林 主编《铸造和谐海西:福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巡礼》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在新的时期,福建省委、省政府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将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列入福建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作为落实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载体,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目标。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快探索步伐,推进实验区建设,编者汇编整理了福建省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供有关部门、实验区建设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参考。
-
可持续发展教育基础教程史根东,王桂英 主编《可持续发展教育基础教程》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1998—2008)创新实践经验基础上,吸纳丛书已出版各册书的成果,以国际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为起点,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理论进行了更为认真的梳理;以部分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成功案例为基础,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操作模式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叙说。为读者进一步学习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新的参考和例证;为学校与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提供较为简明的理论参考和可借鉴的实证资料。
-
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柳卸林 等主编《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挑战与机遇》是中外方专家历时一年共同研究的成果。全书基于同内外有关环境创新的最新理论和宁波、保定和乌海三个城市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总结了光伏产业、机动车污染控制、火电厂二氧化硫控制三个产业的案例,并借鉴大量的国际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以环境创新体系为研究框架,从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规制及标准作用,以及公众参与等多个角度出发,对中国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存在的挑战、面临的机遇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诊断,并提出了国家环境创新行动计划的倡议。《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挑战与机遇》是中英双语版,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8年度的报告,在年会中得到了中外与会专家的好评。《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挑战与机遇》可供各级领导干部、相关决策部门和企业人员以及环境创新研究人员参考。
-
可持续发展与行政法关系研究杨解君 主编《可持续发展与行政法关系研究》对可持续发展与行政法的关系探寻,从一种全方位的视角展开。先总体述及可持续发展与一般行政法的关系,后具体探讨可持续发展与各特别行政法之关系。在上篇,全面述及可持续发展及其法律诉求、可持续发展与依法行政的观念及原则、可持续发展与行政行为方式之应用及行政法制监督等内容;在下篇,则具体探讨了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的几个特别领域的行政法制建设:经济行政法制、环境行政法制、科技行政法制、能源(行政)法制、涉外行政法制。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未能涉及可持续发展与规范人口问题(人力资源或社会保障)的行政法制之间的关系,对此领域的问题,期待着能在未来有所探讨。
-
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黄宁生 等著《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是厂东省可持续发展进程研究的第四份报告。《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在对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科学解析的基础上对现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作出述评。运用自主建立的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04年和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对各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类排序,对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份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进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与全国31个省、市、区做了横向对比。同时运用自主建立的基于资源价值耗减与环境损失评估的绿色GDP核算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05年的绿色GDP进行了核算和评价。对国外学者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应用于对厂东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对厂东省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碳收支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并探讨了其变化机制和调控措施。此外,还探讨了广东丘陵山地土壤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热力学熵原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讨论了其应用效果。针对今后广东省如何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若干具体对策建议。《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是作者们在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在现代化道路上先行一步的厂东省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又一次全方位解剖。《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可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级领导和干部参考。
-
中国绿色发展报告NO.1王秋艳 主编《中国绿色发展报告NO.1》内容为:绿色象征着生命,绿色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了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选之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发表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中,首次提出在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不同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增长优先”的传统发展模式。2003年,在“绿色中国”首届论坛上,清华大学国情中心主任胡鞍钢提出,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尽快转型是中国的根本出路。2004年1月,在“绿色中国”第二届论坛上,胡鞍钢教授又提出了我国绿色发展之路的首要问题“绿色改革”。2004年4月,“绿色中国”第三届论坛上廖晓义提出了“复兴和谐文化,共建绿色中国”,这是第一次指出了“和谐文化”在我国绿色发展中的作用。绿色GDP的提出,全国各地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探索,都让我们看到了承载生命的“绿色”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