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微生物与环境的互作及新技术研究王芬,李利红 著本书是在吸取环境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8章。第1章为引言,介绍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2章为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分析,包括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遗传变异;第3章探究环境中的微生物及其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第4章为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包括水体富营养化、微生物代谢物对环境的污染、病原微生物;第5章为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讨论了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对重金属的转化,以及微生物降解动力学;第6章研究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对水体、固体废物和大气的污染治理;第7章为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监测及其发展,引入了环境污染微生物监测的常用技术以及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第8章为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固定化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PCR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絮凝剂。
-
行知行业英语《行知行业英语》改编组 编本书围绕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化学、资源管理与保护和人口统计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进行编写。从结构上来说,每个主题短小精悍,包含课堂准备、阅读训练、词汇训练、听力训练、口语训练和写作训练,知识点环环相扣,难度循序渐进,符合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鉴于课时有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话题进行课堂教学。本书的行业词汇经过业内专家的汇总、释义和翻译,突显了本行业英语的学习重点,即使选择性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系统、完整地学习本书的行业词汇,为日后职场英语交际打好基础。本书适合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职业院校学生以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使用。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郭华东 著《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中国篇》围绕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所开展的42个案例研究、指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展示了中国和典型地区两个尺度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SDGs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评估成果,包括41套数据产品、21种方法模型和30个决策支持结果。这些案例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
-
我国苦咸水利用与淡化技术安兴才 等 著《我国苦咸水利用与淡化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苦咸水淡化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基于苦咸水淡化利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发展,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我国苦咸水成因、苦咸水分布区域及其特征、苦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研究分析了苦咸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和模式,分别对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纳滤法和膜蒸馏法等苦咸水淡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国内外苦咸水淡化利用的典型成功案例论述了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可行性,为提升缺水地区的苦咸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
黄河流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立法策略研究薛澜,王夏晖,张建宇 编本书立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从立法的角度,为贯彻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政策建议。本书强调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立法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立法工作的战略意义和立法定位,提炼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立法原则,总结已有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的体制机制现状,剖析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和思路,准确把握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的现实基础,识别出有别于《长江保护法》等其他流域立法的关键性议题,为黄河流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立法工作提供立法依据和行动指南。
-
环境学基础邵超峰,鞠美庭 编《环境学基础》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共分十一章,包括绪论、全球环境问题、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物理性污染与防治、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为了丰富课程内容体系,同时压缩课本容量,将每章节的延伸内容和知识要点系统整理为若干专题知识,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展示。为了提高教材的使用效果,在每章正文前编有“导读”并融合课程思政素材,每章后附有思考题;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的需要,在各章中都插入了一些概念和基本知识的英文解释。本教材配有内容完整、图文声并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读者可到化学工业出版社教学资源网(www.cipedu.com.cn)免费下载。《环境学基础》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非环境类专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用书;可作为一般读者了解和学习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选择读物,也可作为各级决策、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
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路径研究张霜,向海燕,李海红《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路径研究》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基础上,引入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management,LCM)理论来探索一种由“末端治理”向“生命周期管理”转变的新模式。《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路径研究》的系统框架分为四个模块,包括:电子废弃物的生命周期全过程研究、生命周期相关主体研究、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研究、资源化实现路径研究。通过剖析生命周期全过程要素,理清参与电子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的各利益相关主体(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与回收处理商)的主要责任;分析生命周期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多种管理模式,以引发我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思考;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优秀实践,对我国利益相关主体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实现路径展开研究。
-
乡村景观生态资源升级保护与合理开发范洲衡,邓华,陈海林 等著《乡村景观生态资源升级保护与合理开发/乡村振兴系列丛书》是以突出乡村景观生态资源“美”为目标动力,通过对比进一步明确认识乡村景观生态资源应该如何升级保护与合理开发、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以充分突出乡村景观生态资源“美”的魅力。
-
武汉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谢启姣 著《武汉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在收集相关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资料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多个角度系统分析武汉市近30年来城市化进程对气温的影响;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模拟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城镇化及城市扩张对热场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刻画土地利用/覆盖特征及其变化对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动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视角、多要素、多尺度、多层次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武汉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部分插图配有彩图,封底扫二维码,进入“多媒体”,可查看彩图。
-
生态旅游补偿机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严贤春 等 著《生态旅游补偿机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本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生态旅游补偿机制理论与实践的著作。《生态旅游补偿机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共有6章,在介绍生态旅游理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旅游生态补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生态补偿的构建策略,结合四川旅游生态补偿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并以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