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通用知识《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专业人员知识丛书》编委会 编《通用知识(2021年重庆版)》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专业人员知识丛书》中的一本,坚持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用易懂”为导向的编写思路,围绕与建设行业专业人员岗位能力要求相关的现行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技术指南等,重点对建设行业专业人员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点进行介绍,帮助读者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胜任施工管理的基本工作。随着建筑业的不断深化改革,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逐渐推广应用,出现了一些新职业岗位,如装配式建筑施工员、构件工艺员、信息管理员等。为加快推动建筑业从传统建造方式向新型建造方式转变,原教材知识点已不能满足新职业施工专业人员的培训需求,修订工作势在必行。《通用知识(2021年重庆版)》共13章,内容包括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工程常用材料和设备、建筑构造与结构、工程力学、施工图识读、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项目管理、施工现场职业健康与个人安全保护、绿色施工、工程建设新技术、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职业道德及基本知识。《通用知识(2021年重庆版)》与各岗位专业知识教材配套使用。
-
中国纺织产业节能减排制度绩效评价研究王晓蓬 等 著《中国纺织产业节能减排制度绩效评价研究》涵盖以下主要内容:在第一章会给出相应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章则基于转型升级理论、环境规制理论、制度演化理论等三大理论基础,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在后面的章节中按照政府强制性制度、市场激励性制度、公众参与性制度将367项纺织产业节能减排制度进行分类,分别以纺织产业园区、纺织企业上市公司、纺织产品为典型案例进行探讨。第三章是在上一章的文献回顾基础上,从市场失灵的视角剖析了节能减排制度的经济学动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纺织产业节能减排制度的博弈均衡分析,并分析了纺织产业节能减排制度的敏感度。第四章针对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纺织产业,研究了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对于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的影响。第五章、第六章中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仿真模拟法和碳足迹核算法等三种研究方法,研究得出有关制度供给与环境、经济、生态绩效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内在影响机理。同时,通过制度供给的研究,设计更加适合纺织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资源,进而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
-
西北典型河谷城市多介质中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来源及人群暴露风险王利军 著城市是人口非常密集、人类活动非常频繁的区域。受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市交通、建筑活动等的强烈影响,城市水体、土壤和空气等环境介质被重金属、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等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污染,严重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性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是两类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均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效应”和内分泌干扰效应。人群可以通过多种介质、多种途径暴露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而产生健康危害。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在环境介质中的构成特征、时空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它们的环境来源。同时,准确鉴定环境中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的来源与贡献、明确城市环境中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影响因素对它们的污染控制和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西北典型河谷城市多介质中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来源及人群暴露风险》以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河谷盆地型城市西安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了城市土壤、城市地表灰尘及城市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的累积水平、构成特征和时空分布等多介质污染特征,诊断了城市土壤、城市地表灰尘及城市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的环境来源,评估了人群多途径暴露城市土壤、城市地表灰尘及城市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的健康风险,分析了城市土壤和城市地表灰尘基本理化性质以及城市气象条件对其中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的影响,旨在为城市环境中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与风险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编《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9》资料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据,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数据。《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9》主要反映中国环境污染排放、治理及环境管理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环境管理和全国辐射环境水平等。统计范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9》统计范围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工业源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行业代码为05~46的42个大类行业。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投资情况的年报范围为调查年度内施工的老工业源的污染治理项目投资,以及当年完成“三同时”环保验收的工业类建设项目环保投资。农业源包括畜禽养殖业中的大型畜禽养殖场(生猪设计年出栏量≥5000头、奶牛设计年存栏量≥500头、肉牛设计年出栏量≥1000头、蛋鸡年设计存栏量≥15万羽、肉鸡年设计出栏量≥30万羽)。生活源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的第三产业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源;生活源废气污染物排放包括农村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集中式污水处理单位、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单位、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处理)单位。移动源包括机动车污染源。环境管理反映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业务工作进展及成果等情况,调查范围主要包括环境信访、环境法制及环境应急情况,环境科技与标准情况,环境影响评价情况,环境监测情况,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情况,辐射环境监测情况,环境监察执法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
南四湖典型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何光明 著《南四湖典型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是山东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南四湖片治理工程科学研究试验项目研究成果,以南四湖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全流域着眼,基于南四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选择典型流域作为评价单元,对典型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评价与问题剖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行的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南四湖典型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可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及有关专业科研工作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郭华东 著《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一带一路”篇》围绕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所开展的44个案例研究、指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展示了典型地区、国家、区域以及全球四个尺度在数据产品、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SDGs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评估成果,包括43套数据产品、25种方法模型和30个决策支持结果。这些案例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监测评估提供借鉴。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郭华东 著《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一带一路”篇》围绕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所开展的44个案例研究、指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展示了典型地区、国家、区域以及全球四个尺度在数据产品、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SDGs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评估成果,包括43套数据产品、25种方法模型和30个决策支持结果。这些案例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监测评估提供借鉴。
-
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周琼 著《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档案、实录、会典、地方志等原始文献史料入手,系统梳理了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及其灾赈机制的发展过程,深入论述了该机制的具体内容、实施效果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问题,对清代防灾救灾机制和社会抗灾能力进行了详细探究。提出了清代荒政制度研究的创新性观点,即入主中原的清王朝不仅通过恢复、重建中国赈灾机制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通过救济灾民的种种措施获取了民心和统治中国的政权合法性。 此外,《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还在对清前期灾赈制度的建设及其程序、灾赈人员、机构等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从赈前预警机制及报灾、勘灾机制的重建开始,对清政府灾赈中的审户、勘不成灾、粥赈、以工代赈、灾赈物资、民间赈济,以及赈后的蠲免、缓征及借贷等进行分析、论证,凸显出清前期救灾机制积极与消极的社会效应,强调清王朝在灾赈中通过底层认可的方式实现天下同治。
-
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编《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7》资料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据,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数据。《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7》主要反映中国环境污染排放、治理及环境管理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污染物产生及处理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环境管理和全国辐射环境水平等。统计范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7》统计范围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工业源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行业代码为05~46的42个大类行业。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投资情况的年报范围为调查年度内施工的老工业源的污染治理项目投资,以及当年完成“三同时”环保验收的工业类建设项目环保投资。农业源包括畜禽养殖业中的大型畜禽养殖场(生猪设计年出栏量≥5000头、奶牛设计年存栏量≥500头、肉牛设计年出栏量≥1000头、蛋鸡年设计存栏量≥15万羽、肉鸡年设计出栏量≥30万羽)。生活源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的第三产业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源;生活源废气污染物排放包括农村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集中式污水处理单位、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单位、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处理)单位。移动源包括机动车污染源。环境管理反映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业务工作进展及成果等情况,调查范围主要包括环境信访、环境法制及环境应急情况,环境科技与标准情况,环境影响评价情况,环境监测情况,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情况,辐射环境监测情况,环境监察执法情况等方面的内容。与《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15》相比,删减了“2、废水污染物中重点流域、沿海地区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3、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等内容。
-
京津冀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陈艳梅 等 著《京津冀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相关理论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探索。第一,明确生态区域、风域、生态介质等新概念,阐述生态格局-过程-功能三位一体理论、地-地与人-地双耦合理论的新内涵,构建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方法体系。第二,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测评生态服务供需价值量盈亏格局,识别生态服务主要供体区与受体区。第三,从流域和风域视角分析研究区内生态服务供体区与受体区生态联系。第四,从生态服务供需关系与区域整体性角度提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框架和建议。《京津冀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可为京津冀区域尺度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和生态环境协同共建提供理论方法与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