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王式功本书面向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和污染防控需求,就开展空气污染预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分8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物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各种经典和新研发污染气象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对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然后基于作者团队30多年来将天气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研究城市空气污染预报问题的成果积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重点推介复杂地形区域的污染天气分型、静稳型和沙尘型污染的差异以及冬季干西南涡对四川盆地形成重污染的“锅盖效应”;接着论述了冷锋和沙尘天气过境对途经之地所产生的大气环境效应及其影响机理;最后对大气环境容量、空气污染统计预报和污染数值预报三方面做了系统介绍,指出了各自在空气污染预报和防控中的作用、优势和不足。本书可供大气科学与环境科学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和业务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
日本噪声污染防治法规标准解读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著《日本噪声污染防治法规标准解读》为“典型国家噪声控制法规标准解读系列丛书”之一——《日本噪声污染防治法规标准解读》,将日本噪声管理的重点、难点以解读的形式进行阐释。全书内容分为8个部分,包括:日本噪声法规框架、噪声环境标准、工商业噪声、施工噪声、道路交通噪声、铁路交通噪声、道路铁路沿途沿线对策和航空噪声。书后附录了主要的噪声防治法规。《日本噪声污染防治法规标准解读》内容范围较广、专业性强,部分资料甄别有难度,加之时间有限,法规标准的收集整理和文字翻译难免有错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
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特征及其防治郑粉莉等 著《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特征及其防治》基于野外定位观测和模拟试验资料,结合核素和 REE 示踪、立体摄影测量和高速离子成像等技术,以复合土壤侵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以评价水土保持措施防治复合侵蚀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为抓手,创新性地讨论了冻融、风力、水力多营力相互作用和叠加作用下的坡面复合土壤侵蚀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揭示了水土保持措施阻控复合侵蚀的机理,评估了水土保持措施防治复合侵蚀的有效性,首次将能值分析用于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确定了东北黑土区复合侵蚀强度分级。
-
青藏高原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管控王世金 著《青藏高原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管控》通过对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气候背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及历史灾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辨识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系统分析了主要灾种历史灾情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明晰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风险演化及影响过程以及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灾种相对重要性及关联性,统筹不同灾种灾损大小,确定了不同灾种的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同时,借助多种统计方法、理论及评估模型、GIS栅格计算及图层叠置功能的综合集成,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多(单)灾种综合风险程度,并对其进行了区划。最后,围绕多灾种特点,以“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建立了集“预警预报、数据信息共享、部委会商、群测群防、社区防灾教育、保险承担、应急备灾、强化灾评规划”于一体的青藏高原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控战略。
-
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丛书 绿色家园8 发展篇隋晓红 等著为满足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我们按照“认识生态环境-了解生态平衡-理解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逻辑思路编写了《绿色家园》系列图书。以水、空气、土壤、生物四大生态系统以及能源、垃圾、气候、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危机问题作为切入点,以从地球生态的原始形态到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到今天注重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为线索,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青少年从小学会欣赏自然、关爱自然,关注家庭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关注社区、农村、城市的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生态环境,了解生态平衡,理解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力求《绿色家园》系列图书能从小培育青少年形成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生态意识,建立简约适度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养成自觉维系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道德习惯,以此引导青少年理解以“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为要义的绿色发展理念,确保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逐步达到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
-
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丛书 绿色家园2 需求篇隋晓红 等著为满足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我们按照“认识生态环境-了解生态平衡-理解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逻辑思路编写了《绿色家园》系列图书。以水、空气、土壤、生物四大生态系统以及能源、垃圾、气候、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危机问题作为切入点,以从地球生态的原始形态到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到今天注重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为线索,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青少年从小学会欣赏自然、关爱自然,关注家庭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关注社区、农村、城市的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生态环境,了解生态平衡,理解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力求《绿色家园》系列图书能从小培育青少年形成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生态意识,建立简约适度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养成自觉维系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道德习惯,以此引导青少年理解以“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为要义的绿色发展理念,确保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逐步达到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
-
生活垃圾分类实施长效机制建设李颖,袁阿娟,孙治中 著近年来,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垃圾围城”现象触目惊心,垃圾分类备受关注。如何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为全社会环境治理水平提高的关键。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然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存在着设施不完备、工作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等各种问题,导致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可见,垃圾分类长效管护机制的建设迫在眉睫。只有高效、无缝衔接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清运、分类处理等各环节,垃圾分类制度才能实现长效、可持续发展。 本书阐述了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策与法律制度、管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分类标准与分类管理、奖惩制度与法律责任、收费制度与管理方法等内容,以便为我国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提供建设性的建议。通过走访、追踪和分析北京社区、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餐饮单位等垃圾组分、垃圾源头分类、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等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考核、监控、基础设施维护机制,以期为我国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长效管护机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本书内容对党和国家与政府相关文件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长期从事垃圾分类管理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人员以及从事环境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广大读者朋友具有高度的研究与学习价值。本书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不足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朋友给予批评、指正。在此,我们表示万分感谢!
-
大气环境与健康李林 著《大气环境与健康》通俗易懂,共分五章。在回顾大气环境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大气环境与健康》以大气的概述—大气污染—环境健康学的研究方法—健康危害—污染健康风险评价—大气污染防治为知识脉络主线,主要阐述大气的结构及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分类、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大气污染对健康存在的各种不利影响、大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的主要步骤以及大气污染的监控管理。在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色:一是将大气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际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问题以实例形式有机结合;二是从大气环境健康学的角度,详细阐述环境流行病学及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三是对医学及环境科学的一些专业术语给出详细的解释,以期加深读者对此方面内容的理解。《大气环境与健康》在编写的过程中,力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每章都附有相应的思考题。《大气环境与健康》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大气环境与健康》既可以作为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大气环境科学工作技术人员参考。
-
环渤海土地多功能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门明新,陈影,崔江慧 著针对环渤海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态势,人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土地资源特点和条件,从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出发,通过对环渤海地区土地进行调查、分类、分析,掌握该土地生态基本条件,继而对该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该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格局优化,为环渤海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生态格局优化、土地生态整治、生态修复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环渤海土地多功能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书以土地功能界定与分类为切入点对土地进行多功能评价,进而开展多目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构建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为环渤海地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对滨海盐碱土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土地功能重建极具参考价值。
-
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感知原理与系统设计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本书探讨了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感知系统的构成、基本特征与主要应用情况,汇总梳理了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当前湖沼演化的主要过程及其参数化表达方法,阐述了在大型水库构建水生态环境感知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径。结合当前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三峡水库开展水生态环境感知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介绍了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感知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和各子系统的建设方案,以及系统的组织运行方式与长效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