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与实践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长期以来,长江流域水利工程体系在流域防洪、供水、发电和航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流域管理进入由开发为主转向开发保护并重的新阶段,在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必须更加注重从流域层面统筹管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体系的生态作用,推进流域水库联合生态调度、河湖湿地生态补水、河流生态修复、河湖水系连通等方面工作,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于2019年11月举办了“第八届水利水电生态保护研讨会一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管理、技术与实践”。会议围绕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管理对策、水库生态调度关键技术、小水电生态影响与修复技术、长江经济带河流生态修复实践等相关问题和对策建议开展了交流讨论。编者从会议成果中遴选出17篇论文汇编成册,形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与实践》一书,期望能够总结长江生态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促进水利水电行业交流探讨,也期望能为从事水利水电环保相关工作的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
燕山北部山地丘陵及毗邻沙地苔藓植物区系与生态学研究田桂泉经过2000-2005年较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室内标本鉴定及繁殖与形态解剖研究,在较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初步查明整个研究区、3个不同地貌类型以及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分布区苔藓植物区系与地理成分组成特点。通过与有关山地、黄土丘陵区和沙地比较分析了研究区苔藓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因。发现了较多中国新记录(属和种)和内蒙古新记录(纲、科、属、种)。确定了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带及植被类型与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和群落类型的关系。在研究3个地貌类型代表性植被地面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基础上分析了优势种水分生态适应性差异及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首次以跨地貌类型区系研究为基础并结合苔藓植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形态解剖特征和繁殖特性分析了苔藓植物结皮层形成和维持的环境与生物学原因,初步提出了人工促进藓类结皮形成的可能途径。
-
高质量发展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杜雯翠 著《高质量发展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全球视角与中国启示)》围绕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主题,以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新常态为背景,以1971-2015年全球106个国家的跨国数据为样本,比较了典型国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历史趋势与特征,检验了增速调整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差异化关系,并从城市化和老龄化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内在机理,最后落脚到中国,以中国县级市为视角,从增长压力和财政压力两个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
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新技术与应用实例刘建伟《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新技术与应用实例》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恶臭气体生物处理领域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与过程、恶臭气体生物处理工艺及其影响因素、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以及养殖行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和部分典型工业行业的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技术应用实例等。同时,《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新技术与应用实例》在介绍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新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的同时,侧重论述各种技术的优势、局限性、发展和相关应用案例,以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些技术,为这些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创新和应用打下基础。
-
滨海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研究与控制实践黄鹄等 著《滨海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研究与控制实践》总结了著者近20年来从事滨海城市非点源污染研究与控制、初雨水截流、河口环境与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基本方法与工程实践。
-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度政策报告2019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2019年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启动之年,将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谋篇布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生态文明战略定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召开了2019年年会,以“新时代:迈向绿色繁荣新世界”为主题,重点讨论了如何强化绿色新共识,推动中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等相关问题。国务院副总理、国合会主席韩正在出席年会闭幕式时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国合会中外委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转型将有效协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发展的重要内容,形成绿色发展新共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作为年度出版物,《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度研究报告2019 新时代:迈向绿色繁荣新世界》的基础是国合会2019年政策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合会中外委员、特邀顾问和专家学者对中国环境与发展相关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可供国内各级决策者、专家、学者和公众参考。
-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十二讲王延寿,陆安静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垃圾分类是新时尚,垃圾之战的是非曲直,生活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生活垃圾分类方法解析,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理论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宣传教育,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体制机制,节约、利用是最好的分类,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国际视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国内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最终出路,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突破创新。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资源等专业的公共课及相关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社会读物。
-
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机制研究刘殊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已成为国家行政管理的必然要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强化执法、加强监督,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总体来看,仍存在主体责任不落实、环境监管不到位、体制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因此,亟须以《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十三五”绿色发展国家环境管控政策为指南,剖析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施工期环境监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以及环境影响后评价等事中事后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特征,研究建立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机制,规范监管程序、内容和方法,以指导生态影响类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推进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机制研究》剖析了我国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管理经验,提出了全周期、全层次、全空间的监管体系设计思路,并在此框架下研究提出了“双随机”抽查制度、“三同时”清单式管理制度以及企业自律守法体系建设等监管机制。同时,选择公路、铁路、港口、煤炭等典型行业,对其监管内容、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监管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
-
爱在山河 知行合一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为进一步发挥优秀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现将获奖的公众参与十佳案例及10个优秀地方案例集纳成册,期待通过这些案例的创新做法,为各地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启迪智慧、分享经验,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
环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与实践探索陈安土地开发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传统的土地开发偏重于土地资源的市场供需,忽视甚至无视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约束性,盲目的开发建设和城镇边界的无序扩张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等空间型规划偏重于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城镇开发边界和生产空间急剧扩张,资源消耗总量和排污总量快速增长,许多地区土地开发规模、污染物排放总量及资源消耗水平接近甚至超出资源环境生态的承载能力,有的地区环境质量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珍稀濒危物种种群规模锐减甚至功能性灭绝、资源枯竭,有的地区在城市主导风向上布局重污染产业,对人居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突出。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现今依然具有巨大的思维、制度惯性。我国地方各级环境保护机构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日臻完善,生态环保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多年来,生态环境管理侧重于阶段性、任务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资源等自然要素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与空间型规划(特别是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缺乏深度衔接和系统融合,尚未实现对国土空间层面的系统性、科学性、制度性引导和约束,对布局性、结构性、源头性的环境问题和粗放型资源消耗、超资源环境生态承载能力的开发建设活动缺乏系统有力的防控制度,在国土空间管控层面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污染物排放管控、风险防范、资源节约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