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沙漠化控制与治理技术杨持 等编著沙漠化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正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遏制沙漠化的发展是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书在介绍沙漠和沙漠化、中国沙区基本知识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沙漠化控制与治理的目标、原则与思路,沙漠化治理的生态工程,沙漠化治理的农业、林业、草业及其他技术,沙漠化治理的分区对策等。本书可供有沙漠化倾向地区的基层生态工作者、管理人员、与生态有关的科技与管理人员使用,亦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
环境文化基础尹奇德主编本书从环境文化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述环境工程的基础知识,将环境教育的重心由最低级的、最不经济的污染治理转向污染预防,由单纯的工程措施转向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探索适合非环境专业学生的高校公共环境教育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规律、水环境、大气环境、物理环境、清洁生产、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评价、可持续发展等。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素质公共课教材,供非环境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了解环境基础知识的读物。<
-
减缓气候变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编著自1990年以来IPCC相继组织世界上各学科领域的专家编写和出版了三个评估报告,即1990年出版的气候变化第一次评估报告、1996年出版的气候变化第二次评估报告,以及20010年出版的气候变化第三次评估报告及综合报告。这些报告为国际上采取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提供了大量基础研究信息,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全面而详细的气候变化研究综合报告和进行学术研究的很好的参考资料。由于这些报告篇幅巨大,很难详细阅读;而且这些报告采用英文编写,大大限制了非英语国家读者对报告的了解。为了改善这个局面,IPCC第三工作组技术支持机构提供资助并主持开展了IPCC宣传项目,目的是将IPCC报告的主要部分编译成当地语言,以使更多读者从中获得信息。本书是该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共同组织国内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编绎了本书。主要内容和观点,并采用了IPCC报告的编写形式回顾评价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与读者共飨。
-
草业生态工程技术李建龙主编本书为“生态工程技术从书”之一。是为了配合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牧)还草生态工程建设,提供草业实用理论和技术的需要而编写。本书系统阐述了我国实施退耕(牧)还草(林)生态工程的意义、背景、建设目标、内容和措施;论述了退化草地的概念、成因及恢复重建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也阐述了退耕(牧)还草工程所用的各种优良牧草(草坪草)种及其种植养护管理技术,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而,也重点介绍了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放牧性草地、草山草坡草地、牧草收种田等草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技术及其粮草生态工程、草畜生态工程、林草生态工程、绿化生态工程和草业复合型生态工程建设技术以及成功经验等。本书内容新颖、实用、适用广泛、工程技术性和政策性强。可供从事草业、畜牧业、国土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园林绿化、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科研、管理人员和广大农牧民从业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开展各类草业生态工程和退耕(牧)还草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书。
-
资源环境微生物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本书是《现代微生物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全书系统论述了有助于改善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微生物——资源环境微生物在农业、能源和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技术。其首先对资源环境微生物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且对资源环境微生物利用的重用原料生物质的重要作用较为详细地予以说明;然后详细论述了各类有益微生物和酶在纤维素资源利用、冶金工业、石油工业、环境友好产品及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等领域中步及的理论背景、研究历史、技术要点、典型产品、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本书将分子生物学、工程菌改造、酶转化等生物技术*进展的内容与传统工业的工艺改造相结合,力图突出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收集和整理了作者单位和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大量研究和实践素材,内容丰富,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可借鉴的思路。本书可供农业、环境、能源、纺织等行业中涉及生物资源利用的项目发开人员,以及从事生物、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的人员参考使用。
-
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关系研究》课题组著《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关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经系统分析、归纳、总结提炼而成,主要涵盖了城市发展对大气环境影响、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估数值模拟技术、城市规划大气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地理信息数据形成等内容。《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可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气象、环境保护、测绘等领域从事科研、业务、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有关人员参考。
-
环境生物学段昌群主编本书是面向21世纪环境科学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生物学》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理。教材的理论体系是:受损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生物监测和指示受损环境以及生物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教材主要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着眼于环境生物学领域中的主要概念、理论体系及其应用途径,同时将一些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贯穿相关内容中,如全球变化中的生物学问题、污染全球化的长期生物学效应、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及生物安全问题等。本教材主要适用对象是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
粉末涂料冯素兰,张昱斐编著粉末涂料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是以粉末粒子形态涂装并形成的涂层。作为无溶剂涂料,粉末涂料在生产和涂装过程中没有溶剂释放,少污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涂装过程中喷溢粉末可回收再利用,有利于节省资源;粉末涂装易实施自动化生产,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效率高;在生产和施工中不使用有机溶剂,安全、卫生。符合国际上提出的“4E (经济、高效、生态、能源)原则,因此得以高速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涂料品种不断开发,涂装技术不断创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热塑性粉末涂料起步,到以热固性粉末涂料为主流;从厚涂层到可薄涂至30μm;从以防腐蚀为主到高装饰、高功能性,成为最具发展前途的涂料品种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发展。我国粉末涂料与涂装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起步比较晚,起点也比较低。但进入90年代后,伴随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家电工业的发展,其发展极为迅猛,至2002年,产量已达16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粉末涂料生产国。这期间,研究、引进国外技术,进一步消化、吸收、完善和提高,无论在涂料的品种、制造工艺和生产设备上,还是在施工工艺和装备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粉末涂料生产厂家多为中小型企业,技术力量不足,开发能力不够。因此,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尚需奋力追赶。21世纪,世界性的环保课题摆在我们面前,给粉末涂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应化学工业出版社之约,我们编写了《环保涂料丛书》中的《粉末涂料》分册,力争全面阐述国内外粉末涂料与涂装技术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以利于粉末行业同仁携手并进,努力进取,共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迎接粉末涂料新时代的到来。粉末涂料和涂装技术在现代工业及环保要求的推动下发展迅速,每年都会有新的技术出现,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收集有限,本书很难囊括所有内容。加之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和不妥之处,请广大读者多加谅解,多提宝贵意见。粉末涂料与涂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塑料与涂料相结合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具有“省资源、省能源、低污染、高效能”的特点。自20世纪40年代问世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发展异常迅猛。本书为《环保涂料丛书》中的一册,介绍粉末涂料的组成、品种、生产设备、制备工艺及其涂装工艺和设备装置,以及目前应用最多的粉末涂料品种和涂装方法。特别是近年来粉末涂料与涂装方面的新进展、新成就。本书还详细介绍了粉末涂料与涂膜的检验方法和粉末涂料生产和施工中的安全与卫生。附录介绍相关的国际、国内标准。本书可供从事粉末涂料和涂装的科研、生产、检测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32开,,,369,,平装,13.000,,,,1
-
环境地理学阎伍玖编著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环境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是研究某一区域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组织与结构、调节与控制以及发行与利用的科学,具有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的双重性,区域性是环境地理学有别于环境科学其他分支的一个突出特征。本书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以环境问题为主线,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框架.本书的内容和体例,与目前出版的众多的环境学原理与概论方面的书籍不同,不是按环境要素划分章节,而是按照研究方法组织内容,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工作实践,介绍相关区域研究实例与研究方法。全书分为八章,分别介绍了环境与环境地理学、地球环境及其演变、农村环境分析、城市环境分析、中国环境问题分析、全球环境问题分析、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与环境教育等内容。本书适合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地环境、生态等方面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及有关院校师生阅读。
-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水量调控理论方红远著本书主要依据我国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思路,在分析讨论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及水量转化过程一般规律以及社会经济用水过程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等四水转化关系的影响,着重研究流域或区域内天然-人工二维动态水量循环模式,以人工水循环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用水调控,以流域水量循环为基础的生态用水调控、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强等概念及其相关的计算分析方法。本书可供水利、农业、城建、环境等部门的规划,设计、科研、管理人员,以有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