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
-
拖拉机操作与维修指南侯振华 主编构建和谐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农民“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协调融洽关系,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人居环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农民、科技、政策是完成这一目标任务重中之重的三大要求。一、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体,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并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的基本力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工作的前提。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两组基本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即粮食生产总量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数据。197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是6095亿斤,2009年突破10616亿斤,产量增加4521亿斤,总增长率达到74%;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是134元,2009年是5153元,扣除物价指数,平均每年增长超过7%,近4年来更是超过8%以上。如此高的年均增幅,从全球视野看都是了不起的。但横向比较,差距就显现出来了,以农民收入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是2.57﹕1,2009年是3.31﹕1,城乡差距不但未被“消灭”,反而明显在扩大。其中缘由,有自然条件,经济调控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毋庸置疑,劳动者素质,劳动效率等问题,影响更为严重,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且不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发展中的农业先进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中国农村的突出问题是人口多而人均占有的可利用土地少,这一特征注定了解决“三农”问题必然是一项“多管齐下”的综合工程,任何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只能是“借鉴”而不能是“照搬”。城镇化是个发展方向,但决不能作为一条“捷径”来走。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45.7%,这还是把大量进城农民工统计在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农民的比例仅占5%左右。我国农村整体劳动力超过5亿人,城镇化除了住房、社保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就业机会。提供就业首先要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即使解决了生产能力,还要面对产品的市场出路。没有国内外统一且相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就无法保证城镇就业的稳定。频繁的农民城乡流动,算不上真正的城镇化。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向城镇的单项流动更会严重影响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即使真正实现了70%的城镇化率,还有30%的人口在农村。面对4.5亿的巨大农村人口数字,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任务依然会很艰苦,任何外力只能起到引导与推动作用。培育一代掌握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充分激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希望所在。二、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科技潜力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特殊作用,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由于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在不断流失;其二,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当滞后;其三,部分劳动资料投入过度导致的环境污染;其四,传统农业资源持续投入导致的边际效益下降;其五,市场对农业新产品以及农村对新技术的巨大需求。我国农业科技的现实情况一方面是存在技术进步的多重需求刺激,另一方面 又表现出农业技术的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为48%,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80%~90%。如我们的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年年增加,不仅造成资源投入浪费,还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基础设施落后并不是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因,但由于基础设施投入的严重不足,急需利用科技要素来弥补。即有科技进步的强烈需求,又存在科技应用的巨大空间,农业科学技术成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最大潜力。宏观上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利用农业部门得天独厚的,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系统推进农业技术转移和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引导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向农业生产实际需要集中。综合多部门多行业技术集成,配套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技术研究开发层面,不仅要重视无性繁育、无土栽培、生物无害、基因优选等种植、养殖领先技术的研发、推广,还要遵循和谐新农村的规划要求,创新、完善、应用、普及沼气、太阳能、沙石道路、绿色建材等适应不同农村地域特点的实用技术和适用技术。三、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政策保障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村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农业低廉的原料资源流入城市,流入工业产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付出巨大的代价,当工业得到足够积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会出现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趋向,最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客观需求和经济条件。在2006年完全废止农业税的基础上,2009年新农村建设中最直接体现民生改善的10个方面,进展都非常明显,即:从硬件上讲,农民的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危房改造;从软件上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生活保障等民生改善状况均好于预期。2009年新建农村公路38.1万公里,总里程达333.56万公里,公路质量明显提高,87%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交班车;除西藏之外,大电网覆盖基本上做到了进村入户,电价比农网改造前明显降低;基本上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新有6000万农村人口有了饮水安全保障;1.4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和学杂费,中西部11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获得生活补助。中央财政下拨资金24亿元,免除440万中等职业教育家庭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学费。截止到2009年3季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农民达到8.33亿人,到11月底,4631万人获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在330个县展开试点,覆盖60周岁以上农村人口1500万左右。在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中,实施农村五项文化服务工程,对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知识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其中的农家书屋工程更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2007年、2008年,中央财政拨付6.2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09年又安排13.954亿元专项资金与 各省市区配套资金共同推进农家书屋工程进度,以确保提前完成“2015年全国实现每一个行政村有一家农村书屋”的规划目标。目前我国已建成农村书屋30个,占全国61万多个行政村的近50%。“贴近农村实践,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农家书屋工程的科技图书组成部分,沈阳出版社组织出版了《构建和谐新农村系列丛书》。全套图书百余种,愿《构建和谐新农村系列丛书》发挥出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技术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和谐新农村全面发展的预期作用。
-
生物质能源沼气工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林斌 著《生物质能源沼气工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以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为基础,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初步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
东北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理论与实践宋凤斌 等著《东北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理论与实践》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和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盐碱化、荒漠化为重点的退化土地质量恢复技术的集成与示范”的重要研究内容。全书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东北地区粮食主产区农业水土资源状况和演变趋势,构建了东北粮食主产区典型县农业土地资源数据库系统,提出了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综合评价应用模型和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布局和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初步方案;全书全面地介绍了在典型土壤退化过程及修复理论与技术、典型农田系统环境安全与管理及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为东北地区水资源保护型农业生产体系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体系支撑。《东北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理论与实践》对各级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亦可为相关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
优质棉育种研究与应用陈立昶,保金龙 编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其中棉纺织工业是我国纺织工业中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棉纤维加工量占纤维加工总量的65%左右。棉花是棉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其成本占到棉纺企业总成本的65%~85%。因此,棉花产量多少,质量优劣,均会对纺织工业,尤其是对棉纺织工业产生重要影响。
-
玉米播收机械操作与维修胡霞 等编著《玉米播收机械操作与维修》以玉米播收机械的操作与维修技术为主,系统地介绍了玉米播种机械和玉米收获机械常见机型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操作过程、使用与调整方法、维护保养技术、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等内容。《玉米播收机械操作与维修》图文并茂,内容通俗易懂,可为读者提高操作及维修玉米播收机械的技能提供一定的帮助。《玉米播收机械操作与维修》可供玉米播收机械的机主和从事农业机械操作维修的技术人员学习、查阅和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农业机械专业的教材。
-
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陈劲松,林珲,邵芸 著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使它成为多云多雨天气地区重要的遥感数据源。本书在分析水稻微波时域散射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雷达系统参数,包括波长、极化、入射角、分辨率等对水稻及其共生植被后向散射特征的影响;研究了利用多时相、多极化RADARSAT数据和ENVISAT ASAR数据监测水稻长势与产量预测的方法,为雷达遥感技术用于水稻的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提供了一套运行性系统建设的方案,并对雷达遥感农业应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书可供从事农业遥感监测研究、微波遥感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
福建烤烟生产技术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福建省烟草学会 编著《福建烤烟生产技术》按烤烟生产农事活动依次编写,除烤烟生产概况外,主要内容包括烤炯育苗技术、烟田轮作与土壤改良、大田生产管理、烟草病虫害防治、烟叶烘烤和分级等,还对当前福建省的几个主栽品种和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荐使用的农药进行简单介绍。 《福建烤烟生产技术》的读者对象为福建省广大烟农。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通俗易懂、简明实用、图文并茂,以便于烟农更好地掌握烤烟生产技术。
-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孟宪军,张佰清 主编《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共分八章,系统地阐述了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及产品标准知识,介绍了粮食油料贮藏、粮油加工、果蔬贮藏保鲜及商品化、果蔬加工、畜禽产品贮藏加工等生产环节的先进技术及其关键点。结合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理念和变化趋势,还介绍了农产品加工项目的选择筹建和可行性分析、厂址选择、厂区设计等知识,可供农产品贮藏加工的从业人员、管理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及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
微生物发酵技术燕平梅 著微生物发酵技术以现代发酵技术为核心,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过程,经生物转化而大规模地制造各种工业发酵产品,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的独立工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农业实用技术黄新花 等编著《农业实用技术》一书,是山东省东明县农业局高中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当前主推农业技术基础上,结合东明县农业生产水平,总结农技推广和群众生产经验。编写的一本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农业技术书籍。它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符合东明县实际,是指导当前我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开展技术培训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