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8卷,收录1941—1943年的竺可桢日记。在1943年7月8日举行的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竺可桢论及“抗战及战后的大学”时指出,与1938年相比,浙大毕业生已增加五倍,而按国家需求,尚须再增加五六倍。因此,他提出必须大量派遣留学生与扩充研究院。本卷所记,不仅具体入微地反映了浙江大学自1940年春迁遵义、湄潭之后步入相对安定、平稳时期的发展进程,并且已显现出卓然崛起的势头。 在此期间,竺可桢多数时间是在遵义,但每年都要到贵阳主持地域性的多所大学联合招生考试;更重要的外出是到重庆,参加的主要活动有:中央研究院的院务会议和评议会,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理事会,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训练班,兼及中国科学社、中国气象学会等科学团体的理事会会议。更为实务性的工作,是到北碚处理气象研究所重要所务。他长期挑着浙江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两副重担,主要精力在经营浙大,而气象研究所则处于工作停顿的状况。他一再请辞浙大校长,但未能获准。还应当指出,中央气象局成立于1941年,在其奠基时期的组织建设中,竺可桢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
星载InSAR高精度几何处理张过等《星载InSAR高精度几何处理》针对星载干涉测量中地形特征复杂区域InSAR高程测量和广域InSAR形变测量面临的技术瓶颈,从误差理论入手,到技术算法研制,提出一套星载InSAR高精度几何处理方法,并在应用上提出InSAR与地质学相结合的斜坡地灾易发性分区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星载InSAR测量原理与数据处理,星载InSAR地形测量与地表形变监测误差分析,复杂地形星载InSAR影像配准、相位滤波与相位解缠,复杂地形多基线多角度融合,广域InSAR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与流程,全国地表形变一张图研制成果,基于InSAR技术的斜坡地灾易发性分区,全国斜坡地灾易发性分区一张图研制成果等。生产实践结果验证了《星载InSAR高精度几何处理》所提出技术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9卷,收录1944—1945年的竺可桢日记。1944年,同盟国军队在世界战场上处于反攻阶段,中国人民已经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浙江大学,除了在这一年年末因日军自湘入桂迫黔遭遇了一场突发事变造成的危局之外,总体上说是在战争困境中保持着继续崛起的势头。当时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的李约瑟,曾于4月和10月两次访问浙大,他给出了这样的评语:“浙江大学是与在昆明的著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齐名的学术机构,可能在中国的大学中排名最高。”1944年5月,竺可桢推荐由赵九章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从此,他得以放心倾力于浙大校务,中国现代气象科学事业由此进入了以动力气象学为主导的新阶段。他在日记中写道:“物理为气象之基本训练,日后进步非从物理着手不行,故赵代所长主持,将来希望自无限量。”同月,竺可桢在《思想与时代》杂志上发表了天文学史方面的力作——《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论证二十八宿最早起源于中国,此文大致平息了百余年来国际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1945年8月11日凌晨,传来抗战胜利消息,欣喜若狂的浙大学生曾把竺校长高高抬起以示庆祝。竺可桢开始部署在杭州接收校产事宜。在重庆参加全国教育善后会议之后,他飞赴南京、上海和杭州,为气象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的复员重建做准备,并在杭州主持了浙江大学的开学典礼,报告“八年来之经过情形”。
-
区域性百年均一化气温日值序列的构建司鹏 等著本书应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着重对京津冀区域百年逐日气温序列的构建过程和技术方法进行撰写。书中主要介绍了目前全球百年气温序列的构建概况以及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以北京、天津、保定为例详细介绍了区域百年均一化逐日气温序列的构建过程及其质量评估。同时,基于新建百年逐日气温序列,评估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在全球增暖和城市化共同影响下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化特征。本书可为气象、环境、生态、水文等从事资料分析处理、气候和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的科技、业务工作者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对策,为缓解和适应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0卷,收录1946—1947年的竺可桢日记。1946年2月发生在重庆的“校场口事件”和昆明等地的“反苏”大游行,给抗战后的短暂和平蒙上了阴霾,但在10月以前,竺可桢仍然忙于学校从遵义、湄潭向杭州的复员、扩建和开学。同时,亦在多方打听1945年3月在重庆突然失踪、生死未卜的浙大训导长费巩教授的下落。2月份国际气象学会在伦敦选他为气候学委员。4月他在浙江大学建校19周年的校庆日典礼上,发表了题为“将来大学之展望”的讲演,认为新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大学应该承担起新的历史责任:“因原子弹之发明,而使大学研究科学更增一种刺戟。研究不仅限于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即人文科学亦应提倡,凡所以有利于苍生,无一不在大学范围之内也。” 他在具体领导复员工作的同时,更从长远着眼,规划着浙江大学的未来。1946年,校中增设了医学院和法学院,至1947年年底,全校已有7个学院、25个学系和7个研究所,在校学生逾2000人。1946年11月至1947年6月,竺可桢到欧美游访考察。11月间,中国派出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成立大会,竺可桢作为6名代表之一躬逢其盛。会后他在欧美诸国做学术考察,会见友人和学生,尤注意广泛招揽人才,为学校的更大发展做必要的准备。在这次游访中,他在美国科教文化中心的波士顿地区停留时间最长。他的英文文章《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起源》刊载于美国《大众天文学》杂志,他在哈佛大学继续查考有关文献。4月间曾应中国留学生之邀,发表题为“中国大学中之自由主义状况”的演讲。5月间在纽约广播讲演“中国大学教育”,在旧金山讲“中国大学情形”。1947年6月竺可桢归国,国内不久即爆发全面内战。面对校园内风起云涌的罢课学潮和营救被捕学生的学运的严峻局面,他一方面告诫学生“上课不妨营救,上课可得教员同情,上课对外易于交涉”,另一方面主张“学校处置学潮,不能用武,始终认大部学生系优良子弟。学校须以德服人”。8月间,竺可桢在中国科学社等七学术团体年会上发表演讲“科学与世界和平”。10月25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农学院学生于子三被捕,引发持续达4个半月的“于子三事件”。竺可桢奔走呼号,愤然告诉媒体记者“此事将成千古奇冤”。
-
新疆暴雪环流背景与落区庄晓翠 等 著本书利用1980—2021年新疆105个国家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对新疆近42年暴雪状况进行了较全面总结,按新疆暴雪标准,结合天气现象及气温<2℃、地面形成明显积雪及雪深>1 cm的雨夹雪天气,筛选出新疆各站暴雪天气过程。按照新疆地域特点,定义了新疆局地暴雪、区域性暴雪及系统性暴雪过程,简要描述了各类暴雪天气实况,统计了各站暴雪及日最大降雪量、大暴雪发生情况。利用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着重分析了区域性暴雪和系统性暴雪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及配置。本书为预报员了解新疆暴雪天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新疆气象部门开展暴雪灾害监测、预报、科技攻关灾害评估、重大暴雪过程的预报技术总结等提供基础资料,也可供从事气象、水文、水利、农业、生态及环境等方面的科研业务、高等院校相关学科教学、决策管理及相关研究参考。
-
虚拟麦积山石窟与瑞应寺蔡兰峰,王娟丽,杨擘,周美川历史文化遗迹的数字化保护一直是我国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这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纪录、传承和保护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各科研院所对于古建筑数字化重建,较为先进的技术是采用全景图热点技术、全景图自动生成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具有交互性、自动生成三维全景图、增强三维全景图和社交分享功能。通过互联网、物联网、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手段转换成数字化形态,再利用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使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再现。本书主要包括: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文化遗迹综述、麦基石窟历史文化遗迹的三维扫描复原、麦积山石窟四号窟(上七佛阁)的虚拟复原、麦积山石窟瑞应寺的虚拟复原、麦积山石窟历史文化遗迹的VR展现等内容。书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BIM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和VR技术。其中: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物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基础建立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具有可视性、优化性、协调性、可出图性等诸多特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包括外业航拍无人机倾斜摄影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两个方面,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可以采集多个视角的影像数据(垂直影像和倾斜影像),*终处理还原得到符合人眼视觉习惯的真实三维模型,倾斜航摄仪与后处理软件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更多的用户利用倾斜摄影影像创建三维模型;VR(Virtual Reality)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种逼真的视、听等感受的虚拟的模型环境,通过VR眼镜是用户和虚拟环境进行自然交互。VR技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用户将完全沉浸于一个虚拟的合成世界中。如我们观看的5D电影,就是通过VR眼镜、动感座椅及其他设备为用户提供一个虚幻的空间环境。本书将复原研究、数字化建模、产品可视化等工作通过VR技术(虚拟现实)、AR技术(增强现实)、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的转化,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将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恢复,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为解决我国多达33万处的古遗址类遗产的展示与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
北京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经验与启示甘璐,段欲晓,时少英 编本书旨在帮助广大气象服务人员更好地开展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工作,北京气象工作者经常为重要政治活动、重要国际会议和国际体育赛事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本书不仅介绍了北京气象工作者在历年实践过程中构建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体系,包括各项重大活动中的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工作流程、标准规范、经验与启示等。同时,还选取了6个重大活动典型案例,更加形象化地重现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场景。本书仅供气象部门内部交流使用。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22卷,补录竺可桢1917—1934年的文稿凡640篇。竺可桢在此时间段内任职历所多变,为便于理解本卷收录文字内容,特将其1927年前之经历择要梳理如下:1917—1918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任中国科学社董事,《科学》杂志编辑员。1918—1920年,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自1919年起,为中国科学社永久社员;自1922年起任该社理事会理事;自1927年起担任多年社长和其他重要职务。1920—1925年,相继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 自1922年起,多次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会程中任职。 自1924年起,相继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理事会副会长;自1929年起担任会长。1925—1926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史地部部长。1926—1927年,任南开大学教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易名为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1927年,任中国天文学会副会长,后多年担任评议员。 自1928年起,竺可桢的活动虽然在国家和社会科教事业中渐次扩展,但至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之前,始终以在中央研究院主持气象研究所和全国气象事业为主,本卷文稿亦以气象研究所档案藏件为大宗。
-
西昆仑乔耿彪,伍跃中 等本书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昆仑—帕米尔金属矿产快速勘查评价方法技术研究与找矿靶区优选评价”核心成果的基础上,经提炼、修改和补充而完成的专著。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对新疆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开展了以成矿单元划分、成矿系列构建和成矿谱系厘定为重点内容的成矿规律研究;充分利用多种遥感数据进行成矿/控矿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要素的遥感影像应用对比研究,从而实现了多元、多层次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并取得相应成果;对主要矿种或典型矿床建立了高分遥感找矿模型,在塔什库尔干地区、黑恰地区、岔路口一带分别圈定了沉积变质型磁铁矿、海相沉积改造型菱铁矿和沉积喷流型铅锌矿综合找矿靶区,综合分析认为达布达尔已经形成大型铁矿矿集区。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和可读性强,对区域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