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2卷,收录竺可桢1929年至1949年6月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咨询答问、书信、序跋、公告、启事等,凡287篇。1928年至1946年,竺可桢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亲自主持在南京北极阁营建气象学研究基地,培养和凝聚了一支精干的研究队伍,办刊物,开年会,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着力推进国家气象事业建设。 继地质学和生物学之后,气象学成为迅速实现本土化和体制化的代表性学科。竺可桢以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出色的组织才能,赢得了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他自1935年起担任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由于他在地理学教育与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同在气象学领域一样,被尊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的一代宗师。1936年4月,竺可桢受命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大力革除弊政,组织优秀教师队伍,实施教授治校,确立“求是”校训,注重通才教育,推动科学研究。抗战西迁中经历了遵义湄潭时期的相对稳定之后,浙江大学竟在困厄中崛起,一跃而居于全国少数著名大学之列。 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和气象研究所两兼的岗位上,主要精力投于组织管理。另外,作为当世名流学者,经常应邀参加各种会议和纪念活动,形诸于文字而留下的演讲词,凸显了作为自由知识分子所尊崇的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时时处处表现出对民生疾苦、国民素质、民族命运、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深切人文关怀。
-
区域性百年均一化气温日值序列的构建司鹏 等著本书应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着重对京津冀区域百年逐日气温序列的构建过程和技术方法进行撰写。书中主要介绍了目前全球百年气温序列的构建概况以及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以北京、天津、保定为例详细介绍了区域百年均一化逐日气温序列的构建过程及其质量评估。同时,基于新建百年逐日气温序列,评估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在全球增暖和城市化共同影响下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化特征。本书可为气象、环境、生态、水文等从事资料分析处理、气候和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的科技、业务工作者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对策,为缓解和适应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
星载InSAR高精度几何处理张过等《星载InSAR高精度几何处理》针对星载干涉测量中地形特征复杂区域InSAR高程测量和广域InSAR形变测量面临的技术瓶颈,从误差理论入手,到技术算法研制,提出一套星载InSAR高精度几何处理方法,并在应用上提出InSAR与地质学相结合的斜坡地灾易发性分区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星载InSAR测量原理与数据处理,星载InSAR地形测量与地表形变监测误差分析,复杂地形星载InSAR影像配准、相位滤波与相位解缠,复杂地形多基线多角度融合,广域InSAR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与流程,全国地表形变一张图研制成果,基于InSAR技术的斜坡地灾易发性分区,全国斜坡地灾易发性分区一张图研制成果等。生产实践结果验证了《星载InSAR高精度几何处理》所提出技术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新疆暴雪环流背景与落区庄晓翠 等 著本书利用1980—2021年新疆105个国家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对新疆近42年暴雪状况进行了较全面总结,按新疆暴雪标准,结合天气现象及气温<2℃、地面形成明显积雪及雪深>1 cm的雨夹雪天气,筛选出新疆各站暴雪天气过程。按照新疆地域特点,定义了新疆局地暴雪、区域性暴雪及系统性暴雪过程,简要描述了各类暴雪天气实况,统计了各站暴雪及日最大降雪量、大暴雪发生情况。利用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着重分析了区域性暴雪和系统性暴雪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及配置。本书为预报员了解新疆暴雪天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新疆气象部门开展暴雪灾害监测、预报、科技攻关灾害评估、重大暴雪过程的预报技术总结等提供基础资料,也可供从事气象、水文、水利、农业、生态及环境等方面的科研业务、高等院校相关学科教学、决策管理及相关研究参考。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8卷,收录1941—1943年的竺可桢日记。在1943年7月8日举行的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竺可桢论及“抗战及战后的大学”时指出,与1938年相比,浙大毕业生已增加五倍,而按国家需求,尚须再增加五六倍。因此,他提出必须大量派遣留学生与扩充研究院。本卷所记,不仅具体入微地反映了浙江大学自1940年春迁遵义、湄潭之后步入相对安定、平稳时期的发展进程,并且已显现出卓然崛起的势头。 在此期间,竺可桢多数时间是在遵义,但每年都要到贵阳主持地域性的多所大学联合招生考试;更重要的外出是到重庆,参加的主要活动有:中央研究院的院务会议和评议会,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理事会,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训练班,兼及中国科学社、中国气象学会等科学团体的理事会会议。更为实务性的工作,是到北碚处理气象研究所重要所务。他长期挑着浙江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两副重担,主要精力在经营浙大,而气象研究所则处于工作停顿的状况。他一再请辞浙大校长,但未能获准。还应当指出,中央气象局成立于1941年,在其奠基时期的组织建设中,竺可桢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
北京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经验与启示甘璐,段欲晓,时少英 编本书旨在帮助广大气象服务人员更好地开展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工作,北京气象工作者经常为重要政治活动、重要国际会议和国际体育赛事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本书不仅介绍了北京气象工作者在历年实践过程中构建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体系,包括各项重大活动中的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工作流程、标准规范、经验与启示等。同时,还选取了6个重大活动典型案例,更加形象化地重现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场景。本书仅供气象部门内部交流使用。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9卷,收录1944—1945年的竺可桢日记。1944年,同盟国军队在世界战场上处于反攻阶段,中国人民已经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浙江大学,除了在这一年年末因日军自湘入桂迫黔遭遇了一场突发事变造成的危局之外,总体上说是在战争困境中保持着继续崛起的势头。当时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的李约瑟,曾于4月和10月两次访问浙大,他给出了这样的评语:“浙江大学是与在昆明的著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齐名的学术机构,可能在中国的大学中排名最高。”1944年5月,竺可桢推荐由赵九章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从此,他得以放心倾力于浙大校务,中国现代气象科学事业由此进入了以动力气象学为主导的新阶段。他在日记中写道:“物理为气象之基本训练,日后进步非从物理着手不行,故赵代所长主持,将来希望自无限量。”同月,竺可桢在《思想与时代》杂志上发表了天文学史方面的力作——《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论证二十八宿最早起源于中国,此文大致平息了百余年来国际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1945年8月11日凌晨,传来抗战胜利消息,欣喜若狂的浙大学生曾把竺校长高高抬起以示庆祝。竺可桢开始部署在杭州接收校产事宜。在重庆参加全国教育善后会议之后,他飞赴南京、上海和杭州,为气象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的复员重建做准备,并在杭州主持了浙江大学的开学典礼,报告“八年来之经过情形”。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0卷,收录1946—1947年的竺可桢日记。1946年2月发生在重庆的“校场口事件”和昆明等地的“反苏”大游行,给抗战后的短暂和平蒙上了阴霾,但在10月以前,竺可桢仍然忙于学校从遵义、湄潭向杭州的复员、扩建和开学。同时,亦在多方打听1945年3月在重庆突然失踪、生死未卜的浙大训导长费巩教授的下落。2月份国际气象学会在伦敦选他为气候学委员。4月他在浙江大学建校19周年的校庆日典礼上,发表了题为“将来大学之展望”的讲演,认为新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大学应该承担起新的历史责任:“因原子弹之发明,而使大学研究科学更增一种刺戟。研究不仅限于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即人文科学亦应提倡,凡所以有利于苍生,无一不在大学范围之内也。” 他在具体领导复员工作的同时,更从长远着眼,规划着浙江大学的未来。1946年,校中增设了医学院和法学院,至1947年年底,全校已有7个学院、25个学系和7个研究所,在校学生逾2000人。1946年11月至1947年6月,竺可桢到欧美游访考察。11月间,中国派出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成立大会,竺可桢作为6名代表之一躬逢其盛。会后他在欧美诸国做学术考察,会见友人和学生,尤注意广泛招揽人才,为学校的更大发展做必要的准备。在这次游访中,他在美国科教文化中心的波士顿地区停留时间最长。他的英文文章《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起源》刊载于美国《大众天文学》杂志,他在哈佛大学继续查考有关文献。4月间曾应中国留学生之邀,发表题为“中国大学中之自由主义状况”的演讲。5月间在纽约广播讲演“中国大学教育”,在旧金山讲“中国大学情形”。1947年6月竺可桢归国,国内不久即爆发全面内战。面对校园内风起云涌的罢课学潮和营救被捕学生的学运的严峻局面,他一方面告诫学生“上课不妨营救,上课可得教员同情,上课对外易于交涉”,另一方面主张“学校处置学潮,不能用武,始终认大部学生系优良子弟。学校须以德服人”。8月间,竺可桢在中国科学社等七学术团体年会上发表演讲“科学与世界和平”。10月25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农学院学生于子三被捕,引发持续达4个半月的“于子三事件”。竺可桢奔走呼号,愤然告诉媒体记者“此事将成千古奇冤”。
-
东亚高空急流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张耀存东亚高空急流是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本书在全面回顾有关东亚高空急流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东亚高空急流的季节、年际及年代际等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揭示东亚副热带急流在初夏季节东西方向的突变特征、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位置和强度的协同变化等新的现象及其与中高纬低频遥相关型和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阐明东亚高空急流多尺度变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本书是作者及其团队近二十年来在东亚高空急流研究方面积累的**研究成果,增加了对东亚高空急流活动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认识,对深入开展东亚大气环流及短期气候预测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22卷,补录竺可桢1917—1934年的文稿凡640篇。竺可桢在此时间段内任职历所多变,为便于理解本卷收录文字内容,特将其1927年前之经历择要梳理如下:1917—1918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任中国科学社董事,《科学》杂志编辑员。1918—1920年,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自1919年起,为中国科学社永久社员;自1922年起任该社理事会理事;自1927年起担任多年社长和其他重要职务。1920—1925年,相继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 自1922年起,多次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会程中任职。 自1924年起,相继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理事会副会长;自1929年起担任会长。1925—1926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史地部部长。1926—1927年,任南开大学教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易名为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1927年,任中国天文学会副会长,后多年担任评议员。 自1928年起,竺可桢的活动虽然在国家和社会科教事业中渐次扩展,但至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之前,始终以在中央研究院主持气象研究所和全国气象事业为主,本卷文稿亦以气象研究所档案藏件为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