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理空间关联模式挖掘的理论与方法邓敏等《地理空间关联模式挖掘的理论与方法》首先介绍了地理空间关联模式挖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而描述了地理空间关联模式挖掘方法,包括空间点数据的全局关联模式、局部关联模式、异常关联模式以及时空点数据关联模式和地理事件时空关联模式挖掘方法。《地理空间关联模式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亦介绍了地理空间关联模式挖掘在生态环境、城市空间、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
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地质研究进展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等《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地质研究进展》系统梳理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地质新认识,重点介绍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基本地质特征,剖析重点页岩气田,建立页岩气富集模式,探讨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和关键参数取值,提出四川盆地及周缘未来页岩气勘探重点领域,并分三种情景预测2035年前该区域页岩气储量产量变化趋势。
-
贵州道地药材土壤环境特征与质量控制孙超等《贵州道地药材土壤环境特征与质量控制》的编写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结构来设计的,首先以药用植物的定义、资源情况与特性描述为基础,详细阐明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其在中国药用植物资源中所处的位置,以此引出贵州道地药材的种类与特征。同时,在对土壤功能与作用的系统介绍下,分别阐述了贵州土壤的类型及各种类型土壤的特征与分布情况。此外,分析了贵州土壤与药用植物品质之间的关系,并详细阐明了6种贵州道地药材与土壤环境间的相关性。旨在让读者系统地了解并掌握贵州道地药材的品质与环境间的关系。
-
西昆仑乔耿彪,伍跃中 等本书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昆仑—帕米尔金属矿产快速勘查评价方法技术研究与找矿靶区优选评价”核心成果的基础上,经提炼、修改和补充而完成的专著。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对新疆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开展了以成矿单元划分、成矿系列构建和成矿谱系厘定为重点内容的成矿规律研究;充分利用多种遥感数据进行成矿/控矿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要素的遥感影像应用对比研究,从而实现了多元、多层次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并取得相应成果;对主要矿种或典型矿床建立了高分遥感找矿模型,在塔什库尔干地区、黑恰地区、岔路口一带分别圈定了沉积变质型磁铁矿、海相沉积改造型菱铁矿和沉积喷流型铅锌矿综合找矿靶区,综合分析认为达布达尔已经形成大型铁矿矿集区。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和可读性强,对区域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射电天文干涉测量与综合孔径(美)A.理查德·汤普森 等著;阎敬业 等译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系统介绍射电天文干涉测量与综合孔径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下册(第9~17章):第9章对VLBI的特点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第10章介绍如何测量可见度函数并反演亮度分布;第11章主要分析图像处理算法,包括压缩感知技术;第12章介绍取得极大进展的天体测量技术;第13章介绍传播路径上的湍流等中性介质对干涉测量的影响;第14章介绍传播路径上的电离层等电离介质对干涉测量的影响;第15章介绍范西泰特?策尼克定理,以及空间相干和散射;第16章介绍射频干扰的来源、影响以及分析抑制方法;第17章扩展讨论了干涉测量的其他应用。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王瑞彬本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在理论建构和方法论上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超越合作困境,迈向新阶段——构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体,并揭示出构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体的根本方向就是建设生态文明。书中关于构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体的提法、主张、路径、方向等全面论述在国内学界尚属首次,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和趋势下,坚持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考察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中国发挥历史主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参与、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提出具有感召力、影响力、塑造力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提供了学理基础和实践思路。在理论建构上,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国际关系、全球治理领域的现实意义提供生动例证,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用于国际公共政策领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6卷,收录1936—1938年的竺可桢日记。1936年4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仍兼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奔波于杭州、南京两地。家庭成员有妻子张侠魂、长子竺津(希文)、长女竺梅、次子竺衡(希平)、三子竺安(彬彬)、次女竺宁。1937年1月,竺可桢赴香港参加远东气象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中受到歧视,为维护民族尊严而愤然退出会议。“七七”事变后,竺可桢应召参加庐山谈话会。上海“八一三”战事发生后,竺家自南京珞珈路迁至杭州。上海于11月失守,浙江大学举校迁往浙江建德(一部分在西天目山),12月下旬再迁江西吉安。同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由南京迁至汉口,年底再向重庆迁移。1938年1月,浙大在吉安白鹭洲复课。2月再迁江西泰和的上田村和大原书院等处。竺可桢积极推动浙大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兴水利,建学校,并筹建沙村垦殖场,协助地方发展和解决难民安置问题。他始终关注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保护转移,指派浙大人员协助全程护送安置。同年9月,浙大再迁广西宜山,11月1日开学,11月19日决定以“求是”为校训。年内,竺可桢先后赴香港和昆明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家庭成员中,竺津入中央军校;张侠魂、竺衡于泰和染疾去世。
-
射电天文干涉测量与综合孔径(美)A.理查德·汤普森 等著;阎敬业 等译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系统介绍射电天文干涉测量与综合孔径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上册(第1~8章):第1章简要介绍射电天文干涉测量的发展历程;第2章介绍干涉测量和综合孔径的基本原理及傅里叶变换原理;第3章分析干涉仪响应和测量方程,讨论互相关函数和互功率谱的关系;第4章介绍坐标系统和一些重要参数,构建了统一的阵列定标框架;第5章介绍综合孔径阵列的天线构型和观测仪器;第6章介绍接收系统响应;第7章介绍模拟接收机设计及其主要参数对系统的影响;第8章介绍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相关器。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3卷,收录1953—1954年的竺可桢日记。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迎来了经济建设的高潮。中国科学院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需求、困难和压力。1953年初,中共中央决定由张稼夫出任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加强院领导班子;派出代表团访问苏联,了解苏联科学院的组织管理经验;随后检查各研究所的工作情况,召开所长会议,筹划未来的发展。1954年3月,中央批准科学院党组的报告并作出批示,由此启动了体制和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的中国科学院,不再列为政府部门。 在此两年中,竺可桢作为分管生物学和地学方面的院领导成员,承担了繁巨的任务。其间重要经历有:赴呼和浩特等地考察黄河流域水利;陪同陈毅副总理访问东德和波兰,并出席莫斯科国际天体演化论学术研讨会;接收黄海化工研究社微生物发酵室、南京中山陵园植物园、中山大学植物所,分管筹建中科院西北分院和生物学地学部,组织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主持农业气象座谈会、《中华地理志》自然区划讨论会、北京地震烈度讨论会、华南橡胶工作座谈会,等等。1954年9月,竺可桢当选为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中国东部中王铁冠等This book focuses on Meso-Neoproterozoic geology and Petroleum resources in China. It offers the oldest sediments knowledge for petroleum generation, accumulation, alteration and preservation in the world. It provide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 potential Precambria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realm through well-developed Meso-Ne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strata with petroleum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