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PIE遥感云服务与实践朱琳,王宇翔本书是在国产时空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系列用户手册和培训素材的基础上,集作者多年遥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经验升华凝练而成的。本书结合时空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设计理念、基本功能和技术特色,系统介绍了时空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基本理论、关键技术、操作流程和专题应用。本书聚焦时空遥感云服务技术前沿,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海量遥感数据在线处理、遥感数据科学分析、全栈式遥感智能解译、遥感数据共享与发布的理论与操作实践于一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遥感云服务技术问题。
-
非线性系统与微弱信号检测赵文礼,王林泽本书共10章,从随机共振和混沌两方面开展了非线性系统中微弱信号检测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随机共振部分,首次提出了不饱和双稳态系统和分段线性双稳态系统,进行了其特性分析及信噪比的对比分析,开发了软硬件电路测试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和软硬件电路的实验。在混沌部分,尤其在平衡稳定性的分析中,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公式推导和证明,并以典型的模型为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重点阐述了混沌理论研究的数学方法。本书注重基本原理、数学分析、物理概念以及实际应用之间的融会贯通,力求理论性、应用性及易学性并举,力求将复杂问题变得通俗易懂。本书可供从事测试技术、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以及微弱信号检测和故障诊断的教师、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信息、力学、机械、测控等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
-
星载仪器观测的夏季青藏高原云降水及辐射研究傅云飞,李锐,刘奇 等青藏高原地形复杂而广袤、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利用卫星平台搭载多仪器观测,可克服青藏高原地基仪器对云降水及辐射观测的局限性。因此,本书围绕青藏高原云降水和辐射时空分布特征这个主题,介绍了利用卫星搭载的多仪器观测数据及其他观测数据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大气的基本状况,特别强调了青藏高原大气温湿风垂直结构的独特性;其次,介绍了用于青藏高原云降水及辐射研究的辐射传输方程、可见光与红外遥感仪器、星载微波雷达及其数据;之后,介绍了青藏高原云时空分布及其辐射、降水时空分布和雨团结构、降水类型及其降水垂直结构,并介绍了青藏高原降水潜热反演方法及潜热结构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夏季青藏高原云水和水汽收支特点。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23卷,补录竺可桢1935—1939年的文稿凡718篇。 竺可桢在此时间段内主要任职情况如下: 1935—1939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当然评议员、天文气象合组主席。 1936—193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 1935—1939年,任中国科学社理事、常务理事。 1935—1939年,任中国气象学会会长。 1935—1939年,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 1937年,任中国天文学会第十五届评议员。 1939年,任民国二十八年度国立院校统一招生桂林区招生委员会主席。 竺可桢人生经历中的一个大转折发生在1936年,在继续肩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一职的同时,又挑起了浙江大学校长的重担。从此一身二任,长期奔波在校所两地之间。本卷文稿记录了他在抗战前期颠沛流离、呕心沥血、艰苦备尝的历史细节。与这一时期作者日记相对照,可以发现,在日记中对在校活动有较详记述的时期,则由大量信函填补了他指导气象研究所工作方面内容上的空白。
-
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机理与沉积相模式宋明水,李存磊,张金亮本书在对重力流沉积理论发展历程简要总结的基础上,以我国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伊通盆地等多个陆相沉积盆地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实验模拟,论述了重力流流体性质转换形式和转换机理的研究,明确了重力流沉积物成因解释的方法,建立了多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模式;同时本书针对粗碎屑重力流储层沉积期次划分的难题,提出了一整套完全的沉积期次划分解决方案,并建立了层序地层发育模式。本书对完善重力流沉积理论和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
滇东南红石岩韩润生,任涛,李文昌,黄仁生 等本书阐述了滇东南红石岩-荒田地区存在加里东早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铅锌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热液型钨多金属成矿系统,揭示了多类型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矿床成矿模型、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构造-蚀变岩相学填图等找矿技术方法组合,圈定8个重点找矿靶区,在50km2的勘查区内相继发现和评价了红石岩大型铅锌铜银矿床、荒田大型白钨矿-萤石矿床及大锡板中型锑矿床,在滇东南地区多矿种、多类型矿床找矿中取得了新突破。
-
矿区钒的时空分布及微生物转化规律张宝刚等本书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其十余年“钒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系统总结。研究团队依托攀枝花等多个钒冶炼场地,系统开展了钒的时空分布与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揭示了矿区地质环境不同介质(大气、土壤、水体、沉积物等)中钒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赋存形态,绘制了第一张全国钒冶炼场地土壤污染水平图,评估了其污染水平与健康风险,阐明了土著微生物群落响应特征;解析了土著微生物群落转化钒的规律与群落结构演替特征,系统探究了营养元素(碳、氮、磷)、共存物质(电子供体类、电子受体类)与自然电场(阳极区、阴极区)对微生物介导的钒转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团队率先开启了矿区钒微生物生态的研究领域,揭示了微生物转化五价钒的过程与机理,有利于增强对钒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全面认识,也有利于生物修复技术在绿色矿山建设中推广应用。
-
南堡凹陷油气藏形成与预测评价刘国勇,庞雄奇,马乾 等本书针对南堡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不清、油气成藏特殊性不明、剩余资源潜力不清、勘探成效不高、深部油气勘探方向和领域不明等难题,全面剖析油气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条件,基于多种研究方法对油气资源潜力进行评价,总结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模式,基于成藏门限及功能要素组合控藏理论,对不同类型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带进行预测;综合运用地质分析方法及地球物理检测方法,对南堡凹陷油气目标进行预测,为南堡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及领域提供创新性的理论支持和翔实的成果支撑。
-
海洋技术与仪器概论郑轶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技术与仪器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海洋技术基础理论、海洋通用技术基础、海洋仪器基础、海洋观测技术与仪器、海洋探测技术与仪器、海洋观测平台技术。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技术与仪器的相关基础理论、应用案例,是海洋技术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之一,可供海洋科学、资源与环境、物理海洋学等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地球科学等相近学科的教材。
-
湖泊蓝藻定量遥感马荣华等本书阐释和完善了湖泊浮游植物色素定量反演的基础理论、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书中首先分析了蓝藻中藻蓝素的光谱特征及粒径特征,为蓝藻定量遥感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阐述蓝藻水华的遥感监测原理及典型湖泊的藻华时空分布规律,介绍浅水湖泊藻颗粒的垂向速率及垂向分布规律;在分析其对遥感反射比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藻总量的估算方法,揭示巢湖和太湖藻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后介绍了富营养化湖泊颗粒有机碳及溶解有机碳的遥感反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