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
惊人的假说(英)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著;汪云九[等]译校本书试图用科学方法来解释意识的奥秘。在此,我并非想给出关于意识问题的直截了当的答案。我倒希望能够如此,但是目前似乎太困难了。当然,某些哲学家误认为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对我而言,他们的解释并不属于科学真理的范畴。这里我想做的是勾划出意识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一些如何用实验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的建议。我将要提出的是一个特定的研究策略,而不是一个充分发展的理论。我想要知道的是,当我看某个东西时,在我头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某些读者也许会发现这种思维方法有点令人失望。因为它有意避开那些他们乐于听到的关于意识的许多议论,特别是如何定义意识。仅仅靠争论清楚关于战斗一词的意义,你不可能赢得胜利。你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装备精良的武器和出奇制胜的谋略,然后才能有效地击溃敌人。这些同样适合于解决一个困难的科学问题。本书是为那些对于意识问题有科学兴趣却没有专业知识的一般读者而写的。这意味着我必须用相对简单的术语去解释关于意识的方方面面。即便如此,某些读者仍会发现本书的某些部分难于理解。对此,我想说:不要因为那些不熟悉的争论和实验细节的复杂性而泄气。再坚持一下,或者干脆只是浏览一下这些难懂的章节,大致的意思一般是很容易懂的。研究心脑问题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将会清楚地看到我忽略了许多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尽管这样处理过于简单化,我仍希望他们能从本书中学到些东西,即便只是在他们所知甚少的章节中,我尽量避免对事实的曲解,由于大自然的极端多样性,在生物学中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同样我也不能完全避免观点上的曲解,意识问题是一个远未取得一致意见的研究课题,没有一些最初的偏见我们不可能得到什么结果。读者将会明白,此刻我并不热衷于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也不倾向于数学家、物理学家或哲学家的论调。也许我明天就会发现此时思考问题的错误,但今日我仍尽力而为。现在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意识问题(以及它与假设上永存的灵魂的关系),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是开始严肃而精心地设计实验来研究意识问题的时候了。这正是本书给出的启示。以下关于本书的概述将有助于引导读者穿越脑科学的丛林。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以下几章组成:第一章 ,我开始大胆地陈述我的“惊人的假说”。它概括了我研究脑的方法。为了弄清楚我们自身,必须要知道神经细胞是如何活动的,它们又是如何进行相互作用的。接着,比较了意识和灵魂的前科学思想与宇宙的现代科学知识的不同。最后,我简要地讨论一些带有哲学味道的问题,诸如还原论、可感受性、突现行为以及世界的现实性。第二章 略述了意识的一般性质(如一个世纪前威廉·詹姆斯(Wlllian James)和三位现代心理学家所论述的),并把它与注意机制和极短时记忆联系在一起。然后是我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做出的种种假设,说明了我为什么要集中于一类特殊的意识(视觉意识),而不是其他类型的意识,如痛的意识、自我意识等等问题。第三章 说明了为什么多数人所具有的关于如何看东西的朴素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正确的。虽然,至今我们还不清楚当我们观看事物时,头脑中真正发生了什么,但是,至少可以大概他说出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的可能途径。第四、五章 用相当长的篇幅描述了视知觉心理学中的少数几个复杂问题。这些章节将会给读者一个印象,即什么是必须解释清楚的。第二部分主要对大脑,特别是视觉系统,作了扼要的概述。我不想给读者过多细节的描写,只提供了关于神经系统如何组织和如何工作的一些知识。我首先在第七章 中概述了脑的解剖学,紧接着在第八章 中给出了单个神经细胞的简单描述。第九章 介绍了有关脑研究中常用的(包括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随后的两章概述了较高级灵长类视觉系统的一般性质。第十二章 说明了如何从研究大脑受到伤害的患者病例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第二大部分以第十三章 为结论,描写了各种理论模型(称为“神经网络”),它可以用来模拟由一小群类似神经元所构成的单元的行为。前两部分为进入第三部分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在第三部分中论述了各种可能的研究视觉意识的实验方法。其中任何一种都还没能导致谜底的揭晓,但其中有些方法是有前途的。作为第三部分的结论,第十八章 讨论了由于我的提法而引起的一些普遍争议。最后我用关于“自由意志”的跋作为本书的结束语。为使文章保持紧凑,我把不太重要的论据作为脚注给出,并提供了词汇表以便对正文中的科学术语加以简明扼要的解释,此外,在词汇表前,对长度、时间和频率等共同的科学单位有注记,这是因为脑活动发生的距离和时间比之日常经验中要小得多。对于那些愿意就某些主题作深入探究的读者,我提供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表,有的适合于外行,有的适合于专家。在多数情况下,关于它们的内容,我加上了简短的评注。正文中方括号里的上标号码,牵涉到技术性更强的参考文献,主要是发表于一些研究性的期刊上的(本书的附录部分列出了这些参考文献,译者注)。这仅仅是包含了有关文献中的极少部分,但提供了进一步具体探索的起点。我并不想把这些论文推荐给外行读者,因为多数论文写得太艰深、太枯燥了。我要对那些指出本书不足之处的读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但我对于一般性讨论缺乏热情。许多人对意识问题有其自己的想法,其中不少人觉得很有必要见诸于笔端,请原谅,我不能通读许多读者有关这一主题的所有来信。我的常规做法是,只考虑那些在有参考价值的期刊上和有信誉的出版商出版的书籍中发表的思想。否则的话,别人的叽叽喳喳的建议会使我无法有效地思考。我将继续探索这些困难的问题。希望这个前言会引起读者的一些兴趣。
-
π的奥秘(日)堀场芳数著;朴玉芳译暂缺简介...
-
经济数学基础王新民,范培华编写;王新民,范培华编写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辅导教材。
-
实分析导论丁传松,李秉彝,布伦著本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连续函数的典型性质;无处单调函数的初等构造法;Baire函数类;Darboux函数;近似连续函数;函数的Dini导数,近代积分的描述性意义.本书主要读者对象:高校数学系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数学工作者.
-
实用珠算教程广东省珠算协会编珠算是我国发明创造的一门计算技术,算盘是我国千百年来广泛使用的传统的计算工具。即使到了现在的电子时代,珠算仍是经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这不仅因为我国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普及电脑,大量的经济核算单位需要用珠算来整理加工和复棱数据,还因为算盘具有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不耗能源、经济耐用的特点,稍具算术知识的人都可学会探作。其中,珠算加减法运算速度快,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珠算又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工具,对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增进大脑细胞的广泛激活,加强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这在国际上已得到了肯定。由于珠算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即使在一些经济发达、电脑比较普及的国家。珠算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国传统的珠算技术正在走向世界。
-
陈景润文集陈景润著《陈景润文集》是1996年8月开始编辑的。它收入了陈景润院士一生各个时期的主要论文,共25篇,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其中第20篇是与潘承洞教授合作的,第22、23、24篇是与王天泽教授合作的,第25篇是与刘健民教授合作的。《文集》的全部论文这次都经过了仔细的校勘,订正了原文的印刷错误和一些标点符号;个别处的错误因其不影响内容,故未予纠正。《文集》是由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王元教授与山东大学的潘承洞教授两位院士主持编辑的。不幸的是潘承洞院士已于1997年12月27日逝世,未能见到《文集》的正式出版.在此我们谨表示对他的深切怀念。
-
数学复习指南陈文灯主编封面及书脊丛书题名:1999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复习系列。
-
探索性数据分析(美)DavidC.Hoaglin,(美)FrederickMosteller,(美)JohnW.Tukey著;陈忠琏,郭德媛译“数据分析”一词在其广义的含义下,是一个普通用语。对本世纪后半叶的数理统计学家来说,它是统计学中的一种新思想、新方向,甚至是可能对未来的统计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革命性的新思想和新方向。《现代外国统计学优秀著作译丛:探索性数据分析》主要讲述了序言、导言、茎叶图、字母值:一组当选的次序统计量、箱线图和批比较、变换数据、y对x的耐抗线、用中位数分析双向表、考查残差、变换的数学方面、更精密的估计量的入门、比较位置估计量:切尾均值、中位数和三均值、位置M估计量:理论概要、稳健尺度估计量与位置的置信区间附:英汉术语名词对照索引。
-
非线性泛函分析引论钟承奎,范先令,陈文〓编著暂缺简介...
-
线性代数李永乐编本书是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编写而成的。具有成人教育的特点,如:根据教学基本要求,突出重点及基本方法。对矩阵、线性方程组及特征值阐述详细透彻,力求学后能熟悉现代科技中常用的矩阵方法。对难度较大的某些基础理论,例如“线性相关”、“秩”、“矩阵对角化”、“惯性定理”等,不作过分严密的论证与推导,以二、三维为例介绍基本思想方法。若给出论证也是供自学。本书概念清楚,对基本要求部分叙述详细、充实,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说理浅显。书中各种类型的例题丰富,有的是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的;有的是澄清初学者易犯错误的;有的是介绍线性代数中常用技巧。本书坡度较小,适于自学。全书共六章,内容包括: 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和附录为线性代数应用举例。每章之后有适量的练习题和习题答案及提示。本书可作为成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专升本,夜大学教材,也可作为大学专科的教材及工程技术人员自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