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及教学
-
现代大学体育与健康刘亚云 著本书为新形态教材,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共十四章。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大学体育育概述、大学体育的组织形式与行政法规、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体适能、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卫生保健等五章,实践部分介绍了常用的体育运动形式,包括田径运动、大球运动、小球运动、游泳运动、民族体育运动、国际格斗运动、时尚健身运动、休闲体育运动、户外拓展运动等九章。本书旨在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科学知识,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及陶冶情操的目的。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材使用。
-
职业实用体育陈磊,谭丽清 著本书突破以往体育教材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框架体系,围绕“提高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三个方面进行内容构思,力求实现教育性、知识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统一。全书分为基础理论篇、通用项目篇、职业体育篇和体质健康篇四篇,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实用体育概论、职业实用体育基础理论、大球运动、小球运动、健身健美运动、民族传统体育与防身术、冰雪与水上运动、休闲运动、生产建设型职业体育、管理服务型职业体育、体育保健、阳光体育运动等。本书配有二维码承载的微课程资源,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本书充分体现职业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可以作为高职院校体育公共课教材和各类职业岗位从业者锻炼身体的指导用书。
-
范式之下周建东 著体育知识范式与体育学科之间并非对等的关系,一种体育知识范式不仅只在一门体育学科中出现;反之,一门学科可能同时需要多种体育知识的范式类型进行建构。所以,我们在认识范式之后,要想真正了解体育学科结构设置背后的应然规律,就有必要对体育学界的种种模型假设进行搁置。本书结合“学科学”和“制度哲学”相关理念,主张在进行体育学科的改造之前要扪心自诘地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设置学科”(设置学科的出发点是什么)、“知识如何才能形成学科”(学科得以成立的知识性条件是什么)和“划分学科的标准是什么”三个核心问题。然而批评者从中国现行的三种“官方”体育学科结构中尖锐地指出:目前仍旧存在着“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知识”“体育自身知识的独立性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依附性”以及“体育自身的内在知识与外在组织”三个方面暂时无法缓解的矛盾。对此,本书认为,中国体育学科研究应当秉承“多元共生”的基本学术态度,不可妄自建立以某种知识为主的体系结构,保证体育知识的多样性,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兼具体育的“学科(体系)意识”与“问题意识”,共同促进体育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发展。
-
ACSM运动营养学[美] D.贝纳多 著,高炳宏 译《ACSM运动营养学》基于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情况提供运动营养相关的建议,以运动营养的术语和关于营养摄入的标准引入,内容包括能量底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合作用的关键问题,并从年龄、性别、身体组成、运动项目、环境改变的角度解释运动员不同的营养需求。特别的是,每章都以一个案例引入运动员现实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供理论支撑和解决方案。为解决运动员健康相关的营养问题,《ACSM运动营养学》利用膳食评估策略提供不同运动项目、不同休息时间、不同训练时间的饮食习惯等实用内容。
-
幼儿体育标准课程高治 编近年来,我国幼儿体育事业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一定突破,各地通过开展丰富、多样与适宜的体育活动,使幼儿在体质、心理等各方面获得良好发展。但幼儿体育事业目前仍面临专业体育人才稀缺、科学标准课程相对匮乏、理论设计与实际操作脱节、幼儿体育器材种类单一等问题,亟需重视与解决。从2015年起,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招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方向)学生,并联合湖北龙康创客水果湖体育孵化器有限公司、湖北盈方阳光青少年体育联盟有限公司,组建了科研课题小组,深入研究我国幼儿体育现状与课程规范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在系统跟踪与综合测评湖北地区10000名幼儿体质与体育运动情况的基础上,特成立了国内研发、培训、实践于一体的幼儿体育发展中心,潜心编撰《幼儿体育标准课程(普及版)全三册》,力求为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制定一套科学、规范、标准的运动指导方案。本丛书分为3~4岁(小班)、4~5岁(中班)、5~6岁(大班)三本,内容从游戏情景、器材摆放、动作模式三个维度进行创新,高度融合幼儿体育活动的专业性与趣味性。截至2020年,已有近万名幼儿按该书课程进行体育锻炼,效果反馈不错。
-
体育文化随笔集卢元镇 著《体育文化随笔集》是“体育文化丛书”的第三本。作者用散文随笔的方式表达跟体育相关的各方面观点,区别之前书的学术性,本书的文学性更强。全书分两部分:部分是关于体育的散文随笔,主要涉及体育原理、竞技文化、全民健身、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论等方面。第二部分是作者为他人著作写的书序的集合。本书表现了一个老体育人对体育事业、体育文化的热爱与偏爱、期望与守望、苦心与信心,对大众健身的普及具有促进意义。
-
大学体育耿道熙,闵凡亭,秦志华,赵健 著本书是在全面理解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提出的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近些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状况而编写的。全书以简练的结构、实用易懂的方式,在有选择地介绍体育的有关理论和各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与健身手段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为后续个性化的选项课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努力体现“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本书为新形态教材,全书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概述、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特殊群体的体育锻炼与保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田径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足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网球运动、武术、跆拳道、体操、游泳、风筝、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等。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材,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材。
-
高职体育梁培根 著本书为高等职业教育新形态一体化公共体育教材,配以二维码数字化资源,将文字、图片、视频有机结合,使技术部分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全书分为四篇十一章。第一篇运动与健康包括运动安全与健康生活、运动类型与运动处方;第二篇职业体能包括职业体能概述、基础体能训练、职业类型与体能训练;第三篇现代运动项目包括球类运动、健身健美运动、休闲运动;第四篇中国传统体育包括中国武术、健身气功、民间体育。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体育爱好者进行体育锻炼的参考书。
-
民国体育学术史研究王宏江 著在中国体育史学界,对体育历史的研究远重于对体育史学的研究,对20世纪下半叶的体育史学研究又重于对20世纪上半叶的研究。因此,民国体育史学构成了一个有待开拓的学术领域。近代以来,以期刊为载体的体育史学研究逐渐构成了体育知识生产的形式之一,中国体育学术由此开启了现代化的行程。期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社会公共知识崛起的象征。在民国时代所创办的主流体育期刊视域中,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体育知识生产到底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一代学人通过期刊媒介所传播的具有现代性的体育知识又为后世留下了哪些学术与文化遗产?王宏江博士所著的《民国体育学术史研究(1912-1949年)——基于主流体育期刊的考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学术贡献可概括如下。一,史料丰赡,在中国体育学界首度对民国体育期刊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和全景化梳理。据该书参考文献,作者共引用体育报刊原典80余种。其中的《体育杂志》(1914年创刊)、《体育周报》(1918年创刊)实属中国体育报刊之先驱,十分珍稀;三种《体育季刊》(分别出版于1922年、1933年、1935年)与《勤奋体育日报》更是大名鼎鼎,驰名于当年的体育知识界。在如此扎实的史料基础上,作者有点有面地展现了以专业报刊为阵地的民国体育知识生产境况。即使作者不作过多的理论阐释,仅就其史料搜集与整理之功,也足以写进当代中国体育学术史。史学家傅斯年言:一种学问凡材料拓展则进步,反之则退步。作为中国体育学界的一员,我真是希望我们的同行能多做一些这样扎实而细致的史料基础工作,多做些实际的研究,少谈些玄虚的“主义”。二,线索清晰,以巧妙的类型学叙事建构了民国体育知识的整体谱系。作者占有的体育期刊史料可谓宏富,但作者并未迷失在史料信息中,而是根据逻辑划分,找到了理解当年体育知识信息的分类标准,即“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教育训练研究”“体育社会问题”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型”。总体上看,这是符合现代认知逻辑习惯的划分,也是基于知识史事实的划分。寻找到这样一种同时植根历史语境和现代史学语境的叙事策略,展现了作者的史料细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历史叙事的匠心巧思。三,视角独特,用“学术史”的概念工具考量并提出了近代中国体育知识之“现代化”的理论问题。中国体育知识生产的“现代化”始于何时?缘何而起?民国体育知识生产者同那个时代其他领域的学人都要面临东洋与西洋、本土与域外、传统与新潮等知识资源的抉择和整合。正是在面对各种知识资源的彷徨抉择中所展开的论争言说,才逐渐建构起民国体育话语的公共空间,促成了作为“公器”的体育学术在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化起步。一切知识都是知识史。作者再现了那个时代体育学人的求知历程,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知识自主和文化自信,补上了不可或缺的体育知识史这一课。
-
老年人精神幸福感与体育锻炼研究任玉嘉 著本书对国内外应用广泛的精神幸福感量表进行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并根据结果做相应的改动和调整,从而保证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采用自编的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地区、婚否等,结合经过验证的精神幸福感量表,对于老年人精神幸福感的现状与特征做初步的分析。以社区老年人这一特定人群为样本,对体育锻炼与精神幸福感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建立体育锻炼与精神幸福感的关系模型来进行检验。随机选取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实验组进行运动干预实验。在实验前进行差异性分析,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老年人的精神幸福感与心理健康进行比较,考察运动干预对社区老年人精神幸福感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