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理论/旅游实务
-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笪玲 著《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整合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按照“背景思考-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咨询交流-专题研究-重点突破”的程序,形成“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村寨旅游扶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锁定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命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技术路线,整合研究方法,明确论文创新,形成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及理论,对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可行性及局限性等要素进行系统辨识,为后续研究搭建平台;第三,选择贵州这个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非常典型的省份为研究对象,分析发展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主要阶段;第四,依托“省级层面的整体效果-特定区域的扶贫绩效一样本村的福利感知”搭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运用统计描述、扶贫绩效(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福利评估等要素,对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估;第五,系统总结贵州村寨旅游扶贫中政府主导、国际合作、生态补偿、管护机制、文旅融合、村民主体等成功做法,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辨析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乡村异化、机会萎缩、贫富差距、公地悲剧、文化消弭等现实挑战,洞悉深层次的约束缺陷;第六,以贵州传统村寨旅游扶贫模式中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对资源、资金、技术等影响旅游扶贫的常规因子进行分析,把基层治理、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文化资本、政策整合、产业融合等纳入分析框架,锁定“乡村治理”“土地产权(产业发展)”“文化增值”三个视角,分别选择典型的案例村寨,探索提升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科学路径;第七,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形成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体系、创新模式、差异化路径及文化价值实现机制。
-
第四空间王春雷 著作为“活动四部曲”的第二部,《第四空间:如何为公众创造更好的微目的地》与《活动与生活一一当我们谈论活动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相呼应,旨在探讨“从空间里的消费到对空间的消费”“从第三空间到第四空间”的关键变化,以及在此进程中空间如何为公众创造更好的微目的地。全书内容包括构建第四空间的构成体系——C-SPACEIDEA、阐释第四空间的内涵和具体经营策略以及分析9种非常常见空间类型的典型案例,以期为不同业态的空间经营管理者更好地打造空间、为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享受空间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
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祁超萍 著★中医药旅游产业是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健康产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有机融合,是以提供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文化体验等服务为主题的旅游新业态。 ★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发布了众多促进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各地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制定了适应地方特色的实施细则。 ★本书探讨了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的基础、需求与环境。以客观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时空演变。根据不同地域具有的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条件的差异,提出了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为国家及地方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建议。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进行了相关理论基础介绍及医疗旅游和中医药旅游研究综述; ★第三章介绍了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至第六章描述了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市场需求及环境因素; ★第七章构建了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SDEM系统模型及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 ★第八章和第九章对影响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 ★第十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东北地区以中医药生态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东部地区以中医药工业旅游和中医医疗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中部地区以中医药会展、节庆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西部地区以民族医药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十一章针对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十二章进行了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总结及展望。
-
中国旅游住宿业发展报告2020中国旅游研究院 著《中国旅游住宿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旅游住宿业今年遭遇到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新冠疫情引致住宿业发生一系列变化:一是住宿业市场结构剧变;二是导致旅行方式重构;三是需求变化倒逼住宿业供给侧变革;四是产业格局重塑,产业集中度上升;五是住宿行业业绩短期承压;六是住宿业投资受到抑制,呈现负增长。在“双循环”经济格局下,住宿业未来几年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本土品牌崛起,国际品牌本土化加速;二是各类新技术在住宿业的应用将会更为广泛,特别是数字技术应用将会加速;三是酒店向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延伸,实施跨界融合发展;四是酒店集团将注重住宿创新实验室发展,使得决策更高科学更理性;五是住宿业头部效应将会进一步凸显,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六是酒店集团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住宿业将面临中美“脱钩”和新冠疫情的双重风险叠加影响,在即将开启的“十四五”经济时期,旅游住宿业发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力国内消费主战场,战略布局国际住宿市场。二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世界一流品牌。三是继续推进住宿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推动数字产业化。四是发挥好资本市场价值,助力住宿业高质量发展。五是要重视企业家的价值,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大型旅游住宿企业集团。六是修订规则和标准,推进住宿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
非均衡视角下中国省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朱海艳 著区域旅游差异是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旅游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旅游业成为稳增长、减贫困和惠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区域旅游差异整体呈现缩小趋势,但区域差异却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旅游发展不均衡省份主要集中分布在首位度高的区域;二是城市间差异比地带间差异和省间差异对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影响更为显著。省域空间单元里的大城市往往是旅游发展遥遥领先的区域,如成都、西安和武汉在四川、陕西和湖北省城市旅游发展中“一市独大”。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更关系民生幸福,省域旅游的非均衡发展不利于当前全域旅游的推进实施。由此,本研究以典型省域内城市间旅游发展差异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探索我国旅游均衡发展路径。本研究利用比较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考察了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及非均衡特征,并对我国省域旅游经济格局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比较“一枝独秀”型旅游经济格局中川陕鄂三省和“群英荟萃”型旅游经济格局中云南省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由此提出我国旅游均衡发展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基尼系数测度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并利用ABC分类管理法对我国旅游经济格局类型进行划分,考察旅游发展不均衡省域的旅游经济格局类型。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从“全域”和“局域”空间揭示影响因素对我国31省(区、市)国内旅游经济的影响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中的典型研究案例。(2)采用首位度、位序一规模法则、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比较分析陕西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位序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过程,考察四川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空间分布演化过程,揭示湖北省旅游非均衡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3)利用赫芬达尔指数、首位度、旅游规模等级结构等方法,比较“一枝独秀”型省域中川陕鄂三省旅游空间演化过程差异,比较“群英荟萃”型省域中云南省与川陕鄂三省的旅游空间演化差异。(4)构建我国旅游发展不均衡省域旅游经济格局演化路径模型,从首位城市扩散、旅游大规模城市培育和旅游经济格局转换三个方面提出国内旅游均衡发展对策,并从航空交通网络完善和省会城市国际营销两个方面提出入境旅游在***景区所在城市均衡分布对策。本研究理论上构建了我国四类经济格局省域之间的转换路径模型,为旅游发展不均衡省域向均衡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实践上,基于典型省域旅游空间演化差异的比较,从首位城市扩散、大规模城市培育等方面提出我国国内旅游均衡发展对策。研究成果能够为提升不同类型省域的旅游发展效率,缓解中国旅游发展差异提供理论支持。
-
城市旅游发展评价刘祥艳 著当前城市已经成为全球旅游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力量,在作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同时,还充当着游客流动的中转站。以城市为单位进行旅游活动及研究已成为趋势。要想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水平,对城市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摸底检查是第一步。在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旅游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如新的市场,新的细分业务。尤其是在游客广泛进入城市旅游生活空间的同时,满足游客各种生活、休闲服务的商业环境开始进人我们的研究视野。基于此笔者提出构建新的城市旅游发展评价体系这一议题,通过构建可以反映当代城市旅游发展新特征,全面、简约而有效的评价体系,评估我国主要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探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商业环境缘何变得重要,及其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作用,为当代城市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首先,本研究基于旅游系统理论,构建起反映当代城市旅游发展特征的、新的城市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主体一环境”,即旅游消费主体、旅游产业主体和旅游发展环境三个方面核心内容:(1)旅游消费主体方面的旅游市场规模、结构及质量;(2)旅游产业主体方面的旅行服务、住宿、旅游资源及交通等主要行业的规模、发展水平及旅游产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3)旅游发展环境包括自然、技术环境,尤其是对当地城市旅游发展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商业环境。基于这一新的评价体系,笔者对我国56个样本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各城市之间旅游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为少数几个城市,典型如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②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与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引发笔者思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如何最终影响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③少数旅游城市依靠自身独特、无可替代的旅游特色资源及目的地品牌,反过来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④城市旅游发展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在我国经济较发达,且具活力的华东和华南地区;以五大城市群的中心及副中心城市为“领头羊”,带动周边城市的旅游发展。⑤城市旅游发展评价得分与城市旅游市场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一定程度上表明城市旅游发展水平排名结果的合理性。⑥根据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旅游发展整体呈现为“双城领先,少数良好,多数中后”的金字塔格局。城市旅游发展好的城市各有各的特色,城市旅游发展不好的城市大都一样。无论是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排名还是分类均表明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吻合。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笔者于是提出假设:同时影响城市旅游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城市旅游发展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表征,而城市商业环境又作为城市旅游发展环境的表征,通过影响城市旅游市场和产业发展,最终影响城市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随后笔者根据商业环境与城市游客接待规模、旅游产业的核心业务之间的强相关性,初步验证了这一假设,提出城市商业环境是影响当代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新变量。最后,笔者从理论的视角归纳总结了城市旅游发展为什么要关注商业环境。笔者认为游客需求变化是商业环境进入城市旅游发展视野的根本原因。向游客开放与市民共享的商业生活环境,可在扩大、优化旅游供给、改善市场秩序及促进当地居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等方面为城市旅游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
红色旅游景区大数据分析报告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 著,曹树军 编本书为全国5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大数据情况的研究报告,按照31个省区市划分章,各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划分节,每节分景区概述、运行情况、大数据分析、舆情分析、游客留言、文保与荣誉,通过搜集各网络平台用户评价,汇集了百度指数、评论量趋势、好评量、评论趋势、关注度、正面维度与行业对比、信息量趋势、传播平台分布、网民情感倾向等数据,制作表格数据,并配相关图,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景区各方面的表现。在新时代大数据的信息含量大,为景区运营提供参考。
-
旅游景区发展的中国模式石培华 著,石培华,黄萍,翟燕霞,王莉琴,刘瑞 编本书是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教授团队在多年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和研究经验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政策相呼应,结合官方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系列内容,在对旅游景区的相关概念与主要类型进行概要介绍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中国旅游景区的发展成就、经验模式及未来方向;并从发展概况、保护措施、取得成效等视角对8类自然资源型旅游景区、5类人文资源型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利用模式进行分析;最后遴选40个中国旅游景区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经验总结和梳理,力图全面剖析中国旅游景区发展的规律、经验和模式。
-
旅游服务礼仪王丽华 著,谢彦君 编《中国旅游协会推荐教材·旅游管理专业新视野教材:旅游服务礼仪(第三版)》在保持核心框架的基础上,增添了以下新的内容:旅游专业人士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文化涵养反映国民素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第三版增加了中华礼仪的发展历史。全球化时代,旅游工作者是和平的使者,第三版重点阐述了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产生,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理解包容能力和沟通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个人品牌已经成为无法复制的职场优势。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指出,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礼仪是个人品牌建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版不但在总论部分提出了形象管理的整体框架与策略,而且在各个章节中尽量融入个性化形象管理的新理念、原理、技巧等。并对涉及形象管理的重点部分做了更精细的提升,主要涉及礼仪的基本原理、非暴力沟通及场合着装、着装风格等。礼仪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在主要参考文献部分增加了推荐学生阅读的经典著作。《中国旅游协会推荐教材·旅游管理专业新视野教材:旅游服务礼仪(第三版)》共分四个相关部分(共十四章):首部分(首章)阐述了礼仪文化的概况,包括礼仪的本质与起源、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及其成因;第二部分(第二章)论述了旅游服务礼仪的一般原理、原则,从世界观、价值观、人类经验和历史等多角度讨论了礼仪行为规范的由来;第三部分(第三、四、五、六章)将理论应用到旅游主体的实践操作中,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工具;第四部分(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通过将礼仪知识引入旅游实践的途径,明确旅游专业领域的精细的服务礼仪规范,对本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综合品质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
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2020中国旅游研究院 著报告复盘了2020年疫情之下旅行服务业的应对、变化与挑战,对疫情初期出现的“大规模退订”、疫情中期行业中火热的“直播”实践、疫情后期行业广泛热议的“转型探索”展开了深度剖析,并对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做出了学术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