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好食光 秋果谢华 著《秋果》通过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小女孩妮妮一家与四季美食的故事。在一个叫饭甑山的小村庄里住着幸福快乐的一家人,妮妮和哥哥木木迷上了外婆的魔法厨房,他们帮助外婆开办百果宴,他们发现了美妙的食物与大自然之间奇妙的连接。那些柿子糕、百果月饼、水果捞、水果蛋糕……满溢着爱的馨香。在不知不觉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肌理。希望孩子们在品读趣味故事、做互动游戏的同时,对食物产生天然的亲近感,养成不挑食、珍惜食物、分享食物的好习惯。
-
美食方彭文杰,周云林 著《美食方》是作者用30余年跨界经历、20余年的行业专业体验,花费3年时间写成的一部让人赏心悦目的美食之作,一部城市美食志,一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三十年中国湘菜人生、经典菜品、餐饮文化发展的长篇纪实文学,一部精妙的湘菜断代史。作者通过翔实的人生故事与心灵追踪,生动地回放了三代湘菜人群体打造湘菜新辉煌的艰难历程,揭示了这个创造时代所需要的个性化的创业精神,同时匠心独具地勾勒出了湘菜所蕴藏的色彩斑斓的特质,多侧面、多视域地挖掘出了湘菜文化与湖湘文化、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与深刻关系,被誉为个性化诠释美食与美食人生、美食进化与文明进步的长篇纪实文学,也是一部以湘菜为视角探索中华美食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寻根之作。
-
柴门文的饭桌(日)柴门文本书是著名漫画家柴门文的美食散文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柴门文依然坚持每天为家人做饭。也许是简单的饭团,也许是用尽心思给孩子带走的便当,总有一些来由,总有一些故事,就像她漫画中的那些风景,看似简单却回味悠长。她又是一个极善书写小故事的作者,总能用幽默感和敏锐的文思去包装一种种食物、一个个短篇。在这本书中,讲故事之余,她还和读者一同分享了50种家庭料理菜谱,既惹人会心一笑,又一望可知其实际操作性,内容非常丰富。
-
北京味道北京广播电视台 编著从北京历史文化地标故宫推出的西式蛋糕,到走进CBD的民间小吃卤煮火烧,从老旧菜市场的关停到互联网超市的兴起,从凭票吃饭的大食堂到人脸识别的新食堂,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所特有的味道,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变迁中回转流淌。这里不仅有改革开放后*批来到中国的外国淘金者,也有要把传统手艺进行标准化生产的餐饮店经营者,还有在美食行业被资本追逐的新宠儿。面对未来,人们也在思考:未来的无人餐厅会是什么样子?人工智能将会怎样改变传统餐饮业?外卖行业因何而起,谁又会因此而消失……处在飞速变化中的北京,每天都在催生新的变量。但无论怎么变化,如何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都是永恒的主题。也没有哪个城市能像北京这样,以她海纳百川的胸襟,创造出生生不息的北京味道。
-
蔡澜旅行食记2蔡澜 著《蔡澜旅行食记2》是畅销书《蔡澜旅行食记》的续篇,文章仍以蔡澜先生以寻味为目的的游记和杂感随笔为主,其中不乏2018年至2020年蔡澜先生的新文章,并附以蔡澜先生微博近两年对相关美食、美事、美景的点评。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街头小吃,珍馐佳肴,街巷阡陌,风土人情,蔡澜先生笔下的不仅是美食、美事、美景,更是人生百味,让人读来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振。
-
故宫宴—紫禁城600的美食文化盛典苑洪琪 著食紫禁城人间烟火,品大故宫人间百味。《故宫宴》由故宫研究员、前宫廷部副主任苑洪琪和中国厨王顾玉亮共同完成。以清代宫廷荐新食材为线,以《膳底档》记载没事为案,以清代宫廷饮食习惯为味,80余篇鲜为人知的御膳重构档案,80道尘封已久的皇家复原美食,唤醒“紫禁城600年”的文化记忆。打开《故宫宴》看康乾盛世、嫔妃喜乐;看宴会庆典清宫正礼;看饮食变迁、民俗习惯;看真实历史、文脉传承。故宫宴,另一部故宫史。
-
手背上的一撮盐沈嘉禄 著沈嘉禄先生虽然并不希望被贴上“美食作家”的标签,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各种体裁的作品,最有读者缘的就是他的“老有味道”的美食文章。他关注、研究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上海味道”,他一直关注并积极体验其他城市、其他国家的美食,对发生在当下的时新风味也抱着欣赏的态度,有机会品尝是不会放弃的。这本书里有不少内容就涉及时尚风味。沈嘉禄认为,写好美食文章,写出真实感情是最最重要的。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怀有感恩之心,怀有惜物之心,怀有谦卑之心,笔底就能带三分感情,而不仅仅满足于新奇的味觉体验或者炫耀某种权力。平淡的细节也能摄人心魄,诚实平白的行文也能产生沧桑感和现代感,关键是能否触及到人性最柔软、最隐秘、最微妙的地方。本书分:餐桌上的红叶、风从海上来、后厨秘密、流动的盛宴、时间的味道、写在菜单边上六个部分。
-
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中世纪的食谱[美] 汤姆·尼伦 著,王丽蓉 胡妮 胡爱国 译从罗马帝国分治到宇航员行走太空,横跨千年的人类历史,如果浓缩成一瓶酱汁、一盘烤肉、一碗羹汤、一场晚宴,会不会有别样的声色?作者汤姆·尼伦,从鲤鱼身上的蛋白质写起,到暗藏杀戮的晚宴美食,再到宇航餐中的增稠剂,抽丝剥茧地还原了一张人所共知却又无比陌生的餐桌,打捞起文明争战中食材搏杀的趣闻,揭示足以毁灭和成就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饮食习惯。鲤鱼,能否拯救饥饿的军团?能否促成美国南北的团结?柠檬汁,如何另巴黎躲过黑死病的攻击?小商贩的无心之举又是如何拯救利欲熏心的大人物?鱼露、酱油、咖喱酱,它们怎样延续整个欧洲自中世纪以来的味觉追求?巧克力,它引发的世界性掠夺如何造就超级大国的崛起?一个对吃有着强烈追求的文字探险家,带着一股子生猛劲儿,在古远的食谱中捞得一网带着霉味的食材,烹制出一桌鲜亮的菜肴,等你开席!
-
世界咖啡豆烘焙履历图鉴张阳灿,林怡呈 著
????图解烘焙曲线,掌握咖啡豆烘焙风味学。 将咖啡豆的烘焙科学化、系统化,外表看起来一样的咖啡豆,采用不同烘焙技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风味。 ????详细介绍各式烘豆和咖啡冲煮器具,掌握萃取咖啡的基本原则。 赶走空气、吸水饱和、溶出、扩散,冲泡出香气十足的咖啡! ????图解风味雷达图,寻找适合自己的风味。 辨识每款咖啡的风味强度和属性,品尝咖啡的甘、香、酸、醇,学会精准评价一杯咖啡。 ????咖啡师不会教你的咖啡实用知识! 你喝到的咖啡源头是哪?是商业豆,庄园豆,还是精品豆? 浅、中、重烘焙到底有什么不同? 如何品尝出一杯好咖啡? 温度、湿度、时间对咖啡香气的影响? 咖啡生豆的储藏期大概是2年,烘焙好的豆子的赏味期只有20天,因此,掌握烘焙技能,是很有价值的事情。不论是烘豆者,还是买豆者,都可以了解。 -
正是河豚欲上时王程韡 著在这个地球被称为“村”的时代,我们当然可以有多重方式了解世界。但无论是通过哪一种载体,总不免有一些专业术语来板着脸吓唬人:心灵和自我、文化秩序、世界体系、资本逻辑、民族国家、(逆)全球化、健康主义、风险社会、记忆/想象、社会独存……为了搞清楚这些,我们甚至不得不深入术语背后的“概念之网”来探个究竟,想想就头大,是不是?那来一场冒险怎么样?比方说,把这些复杂的东西都糅进吃吃喝喝的故事里。 《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就旨在进行这样的探索。希望在这个依然崇尚理性的时代,我们可以转而以个体为中心,让味觉来引导自己边“尝”边“看”——以河豚为隐喻,一来它的确是通过洄游的方式认知世界,这一点和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来它作为一种食材,得到了文人骚客的青睐,就连“吃货”东坡先生都留下了佳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尽管被称作“冒险”,《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并未试图一开始就锚定或排除有社会学、人类学基础的专业读者。正文部分每一个小故事都不长,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一窥究竟,再慢慢思考。故事以外,丰富的注释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文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