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本草备要汪昂《本草备要》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汪昂创作的古代中医药学著作。共八卷。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 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卷首为药性总义,统论药物性味,归经及炮制大要:卷一草部药191种,卷二木部药83种,卷三果部药31种,卷四谷菜部药40种,卷五金石水木部药58种,卷六禽兽部药25种,卷七鳞介鱼虫部药41种,卷八人部药9种,共计478种。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所八经络、功用、主治,并根据药物所属之“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400余幅,更臻完善。同时,本书配有原文诵读音频二维码,便于读者随时随地阅读学习。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
校正素问精要宣明论方刘完素《宣明论方》,又名《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15卷,金·刘完素撰,成书于公元1172年,是刘完素重要的临床著作。卷一、二把《内经》记载的六十一种病证加以解释与论述,并制定六十二方与其配合。以下诸卷共分十七门,每门先述总论,下列主治之方,计三百五十首左右。《宣明论方》是一部很有临床价值的著作,金元时期盛行于北方,与南宋的《和剂局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后人称之为“南局北宣”。本书配有原文诵读音频二维码,便于读者随时随地阅读学习。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
笔花医镜江涵暾《笔花医镜》又名《卫生便览》,系清代江涵暾原著。全书共分四卷。卷一是四诊、八纲及外感内伤、虚劳等的辨证论治原则。卷二是脏腑证治,主要是内科杂病的论治原则及方药。以脏腑为纲,以十二经分部,以表里、虚实、寒热为目。先明病因病机,再叙证候表现,后列方药。药物均按功用分为温、清、补、泻四类,又按药力之缓急分为猛将与次将两类。选方皆常用有效简便者。卷三为儿科病。卷四为妇产科病。本书以阴阳五行为纲,辑《内经》之要言,诸家之正论,并结合著者数十年的实践精华,对所收诸病的病因,病理,症候,诊治等进行了阐述,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
围绝经期综合征金洵本丛书选择针灸临床常见病症和有较好临床实践证据的病症,针对近现代针灸临床实践经验系统性总结,既为针灸工作者提供当代临床实践的诊治策略和实践指引,同时又提供以针灸为代表的非药物诊疗和护理引导和指导。本书内容主要包括针灸临床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历代医家积累的诊治经验、主要针灸治疗方案和临床疗效规律、针灸治疗该病症的初步机制研究、针灸治疗该病的临床证据和策略以及日常生活指导和科普知识。本书适合针灸临床工作者及相关从业人员、中医科研及教学工作者、针灸专业在校学生等参阅。
-
养生四要万全万氏认为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慎动、法时、却疾,故以“四要”冠其名。卷一专论“寡欲”,认为“寡欲乃延龄广嗣之第一紧要者”,主张节欲养生,并辅以药物调理,反对御女采战之术;卷二论述“慎动”,尊儒家慎独主静之说,包括形体和情志两方面,并对静坐的收心、调息、活子时、进阳火、退阴符皆有独到见解;卷三“法时”,论四季养生,亦言及一日之中的四时调摄法;卷四为“却疾”,论述却疾与养生之关系;卷五养生总论,认为养生之道在于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而兼之以导引,助之以服饵。全书论述养生之道,皆以医理贯穿,证之以实例,辅之以验方,而无空泛之说。
-
医案古典医籍精选导读于彦芳本书为“读经典,做临床系列”丛书之一,中医经典是中医之本,熟读经典、勤于临床是中医临床人才打牢基础、提高能力之必需。本丛书根据中医古籍品种分类,精选古籍原文,并加以导读,帮助读者掌握中医最基本和核心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学习、领会、研究经典的水准,学会将古人的经验精华应用于现代临床实践。本书精选中医古籍医案内容,附加经典导读部分,使得读者对中医古籍医案有针对性地学习,对临床有指导意义。本书适合中医临床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
伤寒来苏集柯琴本书为清代医家柯琴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伤寒论注》系柯氏将《伤寒论》原文依六经方证,分立篇目,重加编次而成。首列总论一篇,集《伤寒论》总论伤寒之条文,并详加注释,使人开卷便知伤寒脉证得失之大局;其次,依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序分述各经之脉证。每经之中,亦先立总纲,务使读之便明每经之大略;再以方证分篇目,将《伤寒论》之条文,各以类从,其后又附以各方证之加减变化,并予以注释。 同时,本书配有原文诵读音频二维码,便于读者随时随地阅读学习。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
中医内科实践录秦世云,秦中文,杨侠暂缺简介...
-
古代藏医药文明交流史志玛泽仁暂缺简介...
-
中医学孙冰,林海燕教材分为“基础中医学”(上篇)和“临床中医学”(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绪论、中医学的哲学观、中医学的人体观、中医学的疾病观、诊法、辨证、防治原则与治法、中药与方剂;下篇包括针灸与推拿、内科常见病证和其他常见病证。本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①针对西医院校医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保持中医学理论完整性、系统性的同时,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突出中医学的学习方法并扩展了现代中医学的创新成果,在每章(或节)前后分别设有导学(学习内容、重点及要求)、本章重点知识导图(新增)、知识链接、现代相关研究、思考题等,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②绪论部分设有“中西医学的比较”“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 外发展前景”等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中医学学科的整体把握和对中西医结合的了解与思考。③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中增加了“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一节,并附案例分析,以强化培养西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④第八章“中药与方剂”优化整合了中药学与方剂学知识,是本教材的创新,可促进教学改革,便于学生 高效地掌握和应用。⑤将第九章改为“针灸与推拿”,进一步充实推拿疗法内容并单列一节,突出中医适宜技术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