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交往
-
少年演说家(加)凯西·米娅塔(Cathy Miyata)著;李嘏娜译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眼于口头交流,为想象、倾听、记忆,与观众交流,运用形体语言、探索声音,冷静、即席演讲以及翻译等等提供了一些建议;第二部分着眼于表演,特别是在加深内容、训练学生演讲者以及评估口头交流等方面。
-
人际交往孙柳燕编著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人与人竞争日益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协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学习人际交往知识,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是科技经济时代的青年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者吸取了国内外有关人际关系和EQ的论著中的精华,并应用了自己在人际关系学以及相关的课程教学和研究中积累的成果,根据青少年认知的特点,结合一系列的案例,系统地介绍了人际交往的原理,渐进式地讲授了人际交往的技能,阐述了有关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本书内容系统新颖,引人入胜;语言简明流畅,雅俗共赏;对于有效地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颇有启迪。
-
如何与上级沟通(美)Patti Hathaway,(美)Susan D.Schubert编著;韩经纶,尹琪,吴彬译暂缺简介...
-
清华老讲座及其它同斌编编辑推荐:聆听旷古余音,探究深厚学理,领悟人生智慧,感受人文关怀。 学术讲座在清华大学的校史上源远流长,是最别致的一道校园风景线。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校园里,往往可以看到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站着听的人挤满了通道。而每有重量级的人物到来,更是盛况空前,比如罗素、杜威、泰戈尔等,这样的盛况,往往令许多学者和青年学子们感动不已。它不仅增添了校园精神沃土的内涵,而且让这个古老的校园更加生机盎然。 老讲座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生、宇宙万象,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而且都是各领域各学科最前沿、最新的思想火花、学术观点和动态信息。可以说,那个时代的讲座是当时社会探索创新的实验场;也是思想文化的集散地;更是社会思想变迁和争鸣的论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中国学术走向独立、走向现代化过程的记录。
-
辩论(美)詹姆斯·麦迪逊著;尹宣译《美国制宪会议纪录》记载了1787年美国建国之父们设计联邦政府的全过程,记录了代表们在每天会议上的发言。全书按麦迪逊在制宪会议期间的原始手稿排印,保留历史原貌。麦迪逊的记录自始至终、一天不缺,写法类似连续剧,记下了历史人物(代表们)在特定场景(每天不断深入的辩论)上的台词(发言)。人中,读者不但可以看到剧情(不断增加的议题)的展开,而且,透过台词,可以观察出历史人物们逐渐展开和变化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性格。全剧(记录全文)收尾时,留下一种悲剧的气氛,掩卷后,令人陷入长久的沉思。
-
交往心理与交往技巧杜江先等著《交往心理与交往技巧》运用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结合当代社会交往中的实际,以大量翔实的事例,阐述了交往技巧。既有人们在相识、相知过程中赢得友谊的技巧;也有身陷困境的拒绝、道歉与反击的技巧;同时书中对如何克服交往障碍作了详尽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法。 《交往心理与交往技巧》内容丰富、新颖,格调明快、清新,语言流畅,可读性强,适合社会各界朋友阅读。读了这《交往心理与交往技巧》,或许会增加你的交往信心和能力。
-
你为什么没有朋友高华等编著本书从个人与朋友的关系、以及怎样赢得朋友等多角度入手,全面解析如何建立人际关系并走向成功。
-
最有效的人际关系法则路晓编译人际关系就是人生的最大资产。主动与别人打招呼并不是难为情的事,生活中不怕咱多情,实际上差不多每种有益于人际交往的进步,都以某一个人的交往力量为推动力。.把你自己最好的给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你帮助的人愈多,你得到的也会愈多,你愈吝啬,就愈会一无所有。..人若不守诚实,就无法生存在人群里,就什么事都做不成,大凡有所成就的人,信守诚实是他成大事的重要因素之一。...
-
让女人自己说话李小江主编总序妇女史与口述史具有天然的盟友关系。口述方法不是妇女研究的独创,口述史的启用了不是从妇女史开始,但它却格外受到女性学者青睐,为女性主义史学家广泛使用。这是因为,口述史对传统史学有着补充和校正作用,它发掘了沉默的人群(如妇女、少数民族、社会底层)和人们沉默的声音(关于私人情感、生命体验等),使得史学有可能更完整的记录“人”的和普通人的历史。女人曾经“未载史册”,以及历史上学术界中“女性的沉默”,使得妇女史研究不得不从“打破沉默”、“让女人发言”开始,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段上(20世纪中期)同步进行,两者相互推动,成为近代以来史学革新运动中比肩行进的战友。“让女人自己说话”,是建构妇女史的基本原则;发出“女性的声音”,在今天社会中兼有政治的和学术的双重使命。找回和重建女人的历史,不仅是史学的需要,更是女人找回自我,确立自主、自信的人生的必要基石。于此,海外女性主义学者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张从女人的立场出发,用女性的视角分析资料,“将妇女置于历史的主体地位来研究,通过重现一向被忽视的妇女的声音和视角,向男权文化为主导的传统史学挑战。”在中国大陆这块土地上做妇女口述史,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史学中同样存在着如上问题。长期以来,女性一直是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被认知、女性的话语权利和能力一向被忽视、女性的声音很少得到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的关注,鉴于此,在我们这里,发掘和记录女性的历史经历和她们的声音,成为建构妇女史的重要部分。但有必要说明:这套“丛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妇女史”,它不过是用“女性的声音”表述了女人的历史记忆和感受,对我们已经熟知的历史事件和一些文化现象做出“女性的解释”,试图用女性的表述证明女人的存在,给史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多出一种乃至多种思考这套“丛书”记录了女人的经历,却不尽是“女性主义史学”,它无意发掘女人的特殊贡献或特别张扬女人的权利,只是试图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剥离出女性的经验,看女人在时代的巨大变迁中对民族、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做出了怎样的的历史回应。不能否认,女性主义史学对从来是男性中心的传统史学是一个有力的挑战,为妇女史建设和史学重建清扫道路—但仅仅女性主义是不够的,它不足以成为建构“历史”的全部基础,甚至也不能是妇女中建设的惟一基石。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于我们的“妇女口述史”项目十分重要。“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项目参与者大多具有这样的共识:女性学者的学术关怀不仅应该是女性的,也应该是历史的。对曾经“未载史册”的女人而言,找回女人的历史是责任也是义务,但女人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女性的苦难和女人的解放都不过是“大历史”的组成部分,女人的声音一定是“历史”的回声,不可能超越时代而卓然出群。尤其对中国妇女而言,一个世纪以来,在这块土地上,女性的苦难之外,确实还有浓重的国难和家难;在“妇女权利”之上。确实还有民族存亡的阶级压迫问题;在“男女平等”之中,确实还有于全社会都十分要紧的政治民主和经济贫困问题……于此,中国妇女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历史反应:很大气,很壮阔,无论你怎样启发和诱导,它的立场远在女性主义之上;的确更像是“民族的”和“社会的”,而不尽是女性的—倘若我们只是把它禁锢在女性主义的理解框架上,也会委屈或曲解了她们的声音。
-
人与人的相遇王怡红著人际传播是传播学一个传统的核心领域,本书运用传播研究基本理论及其原理,谈论了人与人从相遇、相交到相知的整个传播过程,从日常使用的语言、沉默、倾听、协商对话式的“我——你”关系、个体传播者的独特性等重要方面,细致地描述了人际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诸种表现,集中探讨了人类传播中的对话思想,涉及了当代人际传播及其研究领域所面对的各个主要问题,是一部系统论述人际传播的原创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