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
山东省志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于永旭,石军主编暂缺简介...
-
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研究张珲明,邓霆著量配置方式、国有资本的存量结构、国有资本的绩效以及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产权基础作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国有资本存量优化配置的理想模式。对于如何解除国有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重新构造银企关系提出了基本思路和具体途径的设想。本书的特点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较好地把理论分析和对策分析结合起来,此外全书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统计图表来说明问题。书末附录介绍了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国有企业管理情况,对于拓宽视野也很有启发、帮助作用。片断:及其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的揭露和解剖,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推断设计,认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①,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既参加管理,又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劳动有计划按比例分配于每个生产环节。这里表现出对公有制的美好憧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经济运行体制表现为以下几大特征:第一,建筑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行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并做到自觉按社会需要加以配置,由社会中心直接计划控制社会的生产资源;第二,社会再生产的进行通过全社会统一调度,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工厂,不存在以商品货币关系加以连接的彼此独立的企业,而只存在作为社会再生产经济活动的基层生产单位,即社会大工厂内部的生产车间,这种生产单位所运用的生产资料属全社会所有,生产单位拥有财产权力,而且它们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都由计划决定;第三,社会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在进行必要的再生产积累和扣除公共消费以后,个人消费品按每个人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因此,社会再生产的积累主体就是一个,即社会生产控制管理中心,其积累的规模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数量之间不存在矛盾,或者说出现矛盾能自动解决,求得平衡。后记:学基金(青年项目)《国有资产存量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吸取了课题评审专家的意见,修改扩充而成。承蒙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增色。《解放日报》的姚舜小姐、《中国证券报》的周军先生参加了课题研究,并提供了部分章节(第八章第三节和附录I)的初稿。翁恺宁先生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徐惠平先生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张晖明1998年6月于复旦园本书前言一、对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理论认识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达到65895.6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为49939.9亿元,占75.8%;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15955.7亿元,占24.2%;中央部门辖管的国有资产为30969.8亿元,占47%,地方辖管的国有资产为34925.8亿元,占53%。从企业国有资产结构看,以邮电通信业、电力工业、铁路运输业、石油工业等为代表的基础产业,国有资产总量为11363.1亿元,这些产业在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由1995年的24.8%上升到1996年的28.1%,表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压力正在逐步得到缓解。在国有企业中,占总数19.9%的大中型企业,拥有资产总量的75%;占总数80.1%的小型企业,拥有资产总额比重为25%①。我们引用以上统计数据,是为了说明,我国经济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些国有企业资产的积累,正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另据《经济学消息报》,我国29.1万户国有工商企业资产总额中所有者权益为3.8万亿元,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资产当中约有20%左右的非生产性资产,那么,真正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国有资本数实际上约3万亿元,然而所有这些国有资本却遍及几乎所有的工商领域,平均每家企业所获的能够真正用于生产经营的国有资本数量仅有1000万左右。国有资本这种过分分散的状况严重损害了现有的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①。针对传统的体制所造成的积弊,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为了更好地赋予国有资本流动重组的灵活性,必须在理论上确立“国有资本也是商品”的认识,从而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让国有资本进入市场,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实行市场化运营。与此相联系,国有资本的配置在微观场合的组织载体是企业,需要探索企业组织的灵活性。改革实践中,我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努力,沿着搞活企业—搞活国有经济—搞活国有资本的思路不断深化,对国有资本的配置形式从而国有制在国民经济动态运行中的实现形式有了更为全面完整的认识。国有资本的配置涉及地区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规模结构等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国有资本存量结构形成、变动与绩效分析,发现在传统体制下,国有资本存量结构变动主要是增量调整,习惯于在增量投资上做文章,并且调整变动的力量主要来自行政方面,缺少客观性的效益分析,历次结构调整后均出现严重的反复现象,未能形成良性循环。进入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行政色彩淡化,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加强,在注重增量投入对存量结构调整作用的同时,更重视存量调整对资本优化配置的特殊作用。在微观场合的存量调整表现为企业的重组,而企业重组必然带来产权关系的变动,并促成产权关系的明晰化;与此同时,企业重组、产权流动也带动了对国有企业历史负担的清理。通过产权流动、资产重组使国有资本真正进入市场化运营的轨道,实现保值增值。实际上,资本增值的目的只有通过资本的流动才能实现,因此,资本的流动性是资本的特性。况且,传统的计划经济滞存了大量的资源“误配置”问题,导致存量配置绩效不理想,追求存量优化配置的努力,必然会促成存量资本的重组。而社会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也要求对既有的国有资本存量的配置加以重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亦与资本重组相联系。正是这样,资本重组还是企业家创新才能施展的重要途径。可见,资本流动、存量调整重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现代企业制度将作为企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就是要以出资主体的多元化,对国有企业加以改造,通过吸收非国有股东进入,用以牵制国有独资的资产管理行为,促成政府职能的转换,实现政资分离、政企分开,使国有资本配置运营转向“价值化管理、股权化配置、民营化运作、市场化流动”的轨道。在多元产权主体的联合投资过程中,以股权化方式配置国有资本,通过“控股”、“相对控股”或“参股”,充分调度非国有的其他社会资源,达到以较少的资本调度和运用社会资本的目的,在动态的经济运行中有选择地运用“进入”、“退出”机制,保持国有资本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国家作为社会再生产经济活动的出资者,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考虑,通过制定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宏观经济加以管理,对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企业加以调节引导;另一方面,还可考虑通过直接投资扶植某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借助证券市场、产权市场的吞吐流通,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生产力进步。企业重组,从而产生国有资本的流动,必然要求形成相应的“游戏规则”。在资本的定价方式、评估原则、确认登记以及其他各项条件等方面提出配套要求,对此必须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更好地处理国有资本流动,实现优化配置,防止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流失”,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指出,国有资本“流动”和“流失”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流动”是必然的,而“流失”是可防止的。我们可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如招标、竞价、拍卖来杜绝资本流动中的舞弊行为,防止资本在流动中流失。总之,认真总结国有资本存量调整、流动重组中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加强国有资本管理,努力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运营效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本书的结构与内容基于上述主要思想,本书从以下八章加以展开。第一章,国有资本存量配置方式的演变轨迹。从国有资本配置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体制选择的演变加以考察。特别是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进行了认真总结探讨,围绕国有资本的商品性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新的思考,为全书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国有资本存量结构形成及变动的实证分析。从我国国有资本存量结构的形成过程和改革前后国有资本结构变动加以考察,从中得出若干经验性的认识。第三章,国有资本存量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分析。从国有资本的整体绩效、若干行业的国有资本配置运营绩效、规模结构和组织结构绩效以及地区绩效加以实证分析,引进配置效率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本存量调整和流动重组的必要性、调整途径、调整方向的理论说明。第四章,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产权基础。对国有资本在经济运行中的产权关系实现形式加以讨论,力图回答国有制从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运行机理,从而在动态的经济运行中形成国有资本存量调整重组的“再配置”机制,以寻求不断优化、提高国有资本运作效率的途径。第五章,国有资本存量优化配置的理想模式。提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资本“价值化管理、股权化配置、民营化运作、市场化流动”的目标模式。通过理顺国有资本管理体系,做好塑造国有资本运营体系这一基础性工作,明确资本运营责任主题,以股权化形式配置国有资本,通过国家出资持股,放大国有资本的控制主导能力,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质量。第六章,国有企业的财务危机与银企关系的重新构造。着重讨论国有企业的财务结构调整和银企关系的重新构造问题,以此作为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并主张以此为契机,调整国有金融企业的资本结构,构造新的银企关系,为国有资本的全面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和严格的债权约束条件。第七章,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在对国外出现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浪潮”加以分析借鉴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三种不同手段——完全行政性调整、行政模拟市场(不完全行政调整)和完全市场导向的调整——及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的条件加以讨论,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国有资本存量的主要结构关系调整的方向。第八章,存量结构调整的具体途径及其基础工作。着重讨论资本存量调整在所有权关系变化或不变条件下可选择的多种具体方式及实现这些调整方式的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以明确具体的调整存量配置结构,提高配置效率的对策办法。最后,收录了两篇专题讨论西方国家(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等)和日本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论文,作为本书论述中心内容的必要补充,以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特别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围绕存量调整重组的讨论,通常人们较多提存量资产概念,然而,根据财务核算原理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资产不同于资本。国有资本指的是国家在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而国有企业的资产则包括了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尽管存量调整工作包含了存量资本和存量资产两个层次,我们的讨论在行文中基本都采用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提法,以表明作者更注重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国有资本关系的调整和国有资本存量结构的调整。这种对概念范畴的处理,是否妥当,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之路陈清泰著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的蓝图,1994年通过以财政、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新体制的框架。向新体制迅速迈进的进程将国有企业推到了矛盾的焦点,此时国有企业改革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进入了攻坚阶段。与此同时,经历了1992~1993年的经济过热,在经济降温的同时供需关系发生逆转,买方市场在各行业、各地区呈迅速扩展之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两极分化不可遏止。国有企业普遍面临走向市场的严峻考验。旧体制聚集在国有企业中的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了。此时政府对丧失市场的企业已爱莫能助;向企业放权扩权已走到尽头;企图保全每户国有企业已不可能;减税让利已不符合改革方向。深化企业改革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必须进行重大调整。恰恰这一时期,我在国家经贸委分工负责企业和企业改革工作。我是1992年9月由东风汽车公司来到国家经贸委(1993年3月前为国家经贸办)的,直到1998年8月离开。这期间经济体制发生的历史性变迁,企业状况的大幅度起落,牵动着成千上万户国有企业和亿万职工百姓。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改革实施了强有力的领导,经贸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都把企业改革放到突出位置,从不同角度大力推进和支持,使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国有企业改革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我在国有企业工作了20余年,尝到过国有企业改革的酸甜苦辣。现在又作为参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一员,我深知国有企业改革事关大局,深知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事业,能投身于这一历史性变革,我深感责任重大。这期间,我将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倾注于此,日夜伴随国有企业改革而行,使我有幸经历和参与了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全过程。国有企业改革路漫漫。过去的努力为今天的进展奠定了基础;今天的工作是为明天的改革筑路铺道。要前进,就得一步一个脚印。我在政府部门所经历和参与的只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一段,本书是将这一时期我的部分讲话、文章按时间顺序整理出来,以求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时期国有企业走向市场起伏壮阔的历史进程。本书聚集的文字没有什么理论高度,也没有逻辑上的严密性,它并不是什么理论建树,而是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一个参与者的工作纪实。因此,在重新整理时除删去重复部分和纯属工作性质的内容之外,尽量保留了当时稿件的原形原意。每篇文章前都加了一个背景说明,意在帮助读者体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历史足迹。这几年我的工作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指引下,在经贸委党组领导下,与司局同志和地方同志一起进行的。同志们的思想火花使我深受启发;地方和企业的实践使我大开眼界。必须诚恳说明的是,各篇文章中正确的认识和观点大都是对中央精神的理解和学习吸收了同志们意见的集体创造;一些有争议和未必正确的观点大都属于我认识不足和理解的片面。
-
现代企业管理郭显光主编《现代企业管理(修订本)》是一部关于企业管理的理论专著,内容涉及现代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现代企业领导者、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决策机构、企业生产要素管理、企业组织管理等,适合企业管理人员参考学习。
-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MBA案例徐二明主编;昌景胜分卷主编这套案例集的编写指导原则是:一、与工商管理核心课及重要的必修课配套。二、案例的选择兼顾典型示范、应用实际、现实新颖、适合国情,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三、提供的案例重在讨论、思考和学生参与。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统一答案,每个案例后只作简单提示性思考建议,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这与工商管理教育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定位是相一致的。四、注重案例适用对象的广泛性。力求使这套案例集适用于高校工商管理课堂教学和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并成为企业家的参考读物。
-
21世纪企业竞争前沿(美)大卫M.安德森(David M Anderson),(美)B.约瑟夫·派恩二世(B.Joseph Pine Ⅱ)著;冯涓,李和良,白立新译本书为制造业的管理者提供了实施所有敏捷生产方式的工具,其中包括从为单个用户或者细分市场大规模地定制独一无二的产品,一直到在柔性环境下根据订单进行快速而低成本的产品制造。从书中您可以学到如何管理产品的多样性,如何迅速而方便地进行产品的定制以及如何以JIT和敏捷制造方式进行产品的开发。
-
旷世胜经中庸术马道宗编著《打造金领阶层》系新经济、新思维丛书之一,探讨了科技对人性的挑战,展示了知本与资本的互助。它将告诉您在新经济中如何创新思维,如何更新知识,更新技能。本书是在美国亚洲访问学者贝尔·吉菲特先生的指导下撰写的,其意不仅仅是鼓动,而更多的是在策动,策动人们从彷徨中觉醒,在竞争中提升。本书内容丰富,理论精典,事例翔实,分析独到,观点新颖,可读性强,实用性高,不妨一阅。
-
创造企业神话袁道之,白莉著本书向您全面介绍:风险投资基本理念;风险投资运作要点;申请得到风险投资关键技巧;天使投资机制;加盟风险投资业门道;风险投资从业人员基本要求;向您全方位展现美国信息产业各大巨头的风采。
-
精干型企业(美)丹·迪芒塞斯库,(美)彼得·海因斯,(美)尼克·里奇著;罗汉译本书提出的“战略过程”的理论与实践首创自日本的汽车工业,90年代末传入美国,大为流行,美国的大公司如施乐、IBM、波音、惠普等群相采用,并有发展,成为当代著名的企业管理理论。“战略过程”打破了部门分疆而治的陈旧管理模式,搞跨部门的运作,以达到最大限度和最有效地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要求为终极目的。“战略过程”作为一个创新理论的有力措施,其运作的结果会带动整个企业,提高各个五一节的效率,俾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压倒群友。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旨在帮助“富有革新头脑”的人取得成功。
-
质量测定与高效运作(美)理查·M·霍德盖茨著;黄志强,张小眉译美国企业界有一个著名的奖状,称为麦·博瑞奖(Malcor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这里我们简称为麦博奖。获得这种奖状是一种殊荣,因它们都是在激烈竞争中被筛选出来的世界顶企业。本书作者霍德症盖茨博士从24个麦博奖企业中挑选了19个,从中总结出它们成功的经验和措施失当的教训,为了便于理解或检测,作者在每一章的后面教附有小结和试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自我检测的科学工具,通过检测可以显露出你自己和企业的薄弱环节,当然也就找到了改进的方向。霍德盖茨博士多年来专攻企业质量测定与高效运作问题,发表专著达40余本,在全世界销售达100余万册。在这本书中,他又把全世界精华企业的精华经验与教训熔于一炉,将这一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带入一个新的境界。